题图:Public Domain
如何看待新世相营销课刷屏朋友圈?「每万人购买涨 5 元」是什么样的营销方式?
知友:罗超(200+ 赞同)
新世相,号称善于打造刷屏级营销事件的新媒体营销公司,今天终于刷爆了我的朋友圈——此前,不论是「逃离北上广」、还是「丢书大作战」,我都是看到相关报道才知道他们又刷屏了。
而这一次我的朋友们真正意义上参与进来,纷纷买课再分享海报,刷爆了我的朋友圈,最新参与人数已经超过了 10 万人,最新课程价格 44.9 元,这意味着一个上午新世相实现了超过百万的资金回笼。
新世相的玩法并不新鲜,跟此前刷爆朋友圈的荔枝微课、网易戏精课、三联周刊「中读悦听年卡」活动如出一辙,在运营圈已有一个专业名字,叫「知识付费裂变」。
网上也有不少关于这类活动的方法论,比如一篇名为《网易课程刷屏,排名第一的分享者怎么分析》中就总结了知识付费的裂变公式:传播裂变力=分享效率 x 接收效率 x 分享接收一体度 x 环境易感度。
简单地说,这种玩法就是让用户参与知识付费的同时,可获得经济和精神上的回馈,进而积极分享成为课程的免费推销员。
不同玩家也会有一些微创新,比如此前的课程价格是每天固定调整的,而新世相课程的价格据说是跟买课人数结合的,「每万人购买涨 5 元」,进而形成更强的刺激。
如果有人通过你的二维码进来购买,你可以获得 40% 的分成,如果你的好友再邀请好友购买,你可以得到 10% 的分成,微信零钱实时到账,排名前十的还可获得万元现金「奖学金」以及免费广告推送。
正如外界所预期,新世相的售课链接在 11:00 左右已被微信官方屏蔽,跟网易课的成绩差不多——网易课在被微信封杀前,做到了 13 万 + 用户参与。微信对此回应:
新世相通过多层抽成等方式,推广网络课程,违反了微信平台规则。微信团队已对相关公众号进行了处罚。目前,新世相公众号的营销课程已被封禁,页面已无法打开。
在复盘网易课的文章中,有一段很有意思:
很多人会觉得:「网易戏精讲课」 的刷屏,是因为基于 「网易」本身的品牌,背后策划、宣发、运营套路不具备可复用性。
换一个普通的 「课程」,就会没有效果了「好的创意是可以复用的」,这也是运营深度精选一直坚持的使命:给大家提供可复用的运营套路。
现在看来,确实是可以复制,新世相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当然,就像每一次刷屏一样,针对新世相本次「卖课」营销,业内同样褒贬不一,我运营的微信群「互联网前线」、朋友圈中的 KOL/ 自媒体都针对这个刷屏现象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是知识传销,甚至涉嫌违法!
科技自媒体人王冠雄、万能的大熊等人认为,这个做法本质就是知识传销,万能的大熊甚至认为,「新世相本质是无限级,团队计酬三层结算奖金,这不是三级分销,而是传销,被刑事不奇怪,我一直觉得营销最重要的是克制而不是刷屏」。
也有温和一些的看法,比如视觉志创始人沙小皮就认为,这个「核心是分销,有几个是为了学习呢?购买刷屏最大的动力是割韭菜而不是学习」。
在我看来,这个不是新世相首创的玩法,本质还是借助了微信社交关系的能量做的营销,这样的玩法并不新鲜,不论是微商的三级分销,还是拼多多让大妈大爷们拉好友拼团砍价,套路都是一样的。
「拉人头」,当然,是不是违法,是不是涉嫌传销,还是要从售卖的东西本身来定义,新世相卖的东西虽然是虚拟的,却不是虚无的,所以跟传销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与知识经济没关,只是营销
许多人认为,新世相以及此前的几个课程,本质都是抓住了知识经济的风口,而知识经济的背后是都市人群的焦虑症:不学习,就掉队。
不得不承认,新世相是比较善于借助于所谓的城市人焦虑症来搞营销的,比如逃离北上广,就是在渲染一种焦虑情绪。
然而,在我看来,这一波刷屏,与知识经济其实关系不大,甚至说是对知识经济的伤害。
一方面,它出现的目的是营销,用户花钱后分享,晒存在感和赚钱的动机不小,我朋友圈很多跟营销传播行业根本没关的人都参与到这个活动,可见其已经背离了传播营销知识的初心;
另一方面,它能传播的知识是有限的。
说是课程,我想知识丰富度还构不成一个课程,姑且不去讨论新世相是否真的可以一次一次地打造「刷屏现象」,就算可以,也不大可能将看家本领分享出来。就算人家分享出来,你学到了也不一定有用。
雷军不遗余力地分享小米模式,然而直接学习小米方法论的公司,都挂了。武侠电影里面学了点花拳绣腿、雕虫小技就以为可独步天下的,基本都会被秒少。
新世相能教给订阅者的,不会比一本关于营销或者书的知识多。用户花了钱的好处是,会更有动力去学习。
过去是「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是「知识非买不能吸收」——不过,据说咪蒙此前要让用户三年涨薪 50% 的课程,11 万人报名,课程完成率不足 1/3。
做刷屏传播的倒是赚足了名气和金钱,就是不知道交了学费的用户最终能得到什么。当然,从心理角度来看,既然花了时间和金钱,这些用户最终还是会给自己找到这个课程买得值的理由。
人人都爱「快知识」,然而……
因为分答、知乎 LVIE、得到等平台的爆发,2016 年也成为知识经济元年。
简而言之,所谓知识经济以及知识付费,其本质就是让人们在移动互联网上以更碎片化的方式来学习。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看一本书,上一门课,读一个 MBA 或者「进修」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一个崇尚捷径的时代,很多人都希望可以通过炒房、炒股、做网红一夜暴富或者财富翻番,而知识经济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希望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快速获得知识。
这无可厚非,人们需要碎片化、高效率的学习,就会有产品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前几天,北大「网红教授」薛兆丰离职了,他在得到上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专栏订阅量超 25 万,据说收入超过了 5000 万,体现出知识经济的热火,也体现出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知识传播体系的改变。
不过,在我看来,真正的知识经济,不应该是以营销为目的,甚至不应该有营销属性,而是要回归到知识本身,出精品课程或者知识内容,然后找到真正需要它的用户,大家各取所需。
用户只有沉得住气,才能学到真功夫;平台只有尊重知识传播规律,才能做好知识这个生意。
确实,这是一个碎片化、快节奏、求效率的时代,知识生产、传播和获取的工具方式都会变化,不过,很多东西是不会变化的。
前几天,面试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求职者,90 后,问了一个问题:你最近一年看过什么书?
对方回答:我不认为现在还需要看书,学习知识的途径很多,网上到处都是,比如……
然而关于专业知识,却一问三不知,最后给了拒信,我想,这样的人不是少数吧。
知友:宗宁(100+ 赞同)
早晨起来被新世相的又被活动刷屏,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每过一段时间新世相都会有一些炒作的事情出来,而且手段都比较的不要脸。
比如最著名的逃离北上广,不但人员内定,还只顾着宣传自己,根本没有体现赞助商的广告,最后甚至甲方连尾款都没有结。
再比如抄袭国外的地铁扔书事件,本来人家是为了分享知识,让每个人去参与,而新世相呢?买了一万本自己也不看,就派一群人撒欢去地铁扔书去了,徒增了地铁保洁员的工作,基本和随地扔垃圾无异。
很多人说,但是人家火了啊。
我觉得如果用火这个词来形容营销,我觉得还是有点无奈的。
好的营销是共鸣和品牌精神的传递,而不是弄点蝇头小利把用户当成狗似的遛来遛去,如果这样还不如搞传销去了。
不过新世相这次倒没让我们失望,活生生的真搞了一个传销出来。
整个操作流程还是有着非常精心的设计的,充分考虑到了腾讯封号的风险,所以准备了很多域名很多链接很多分享二维码,甚至搞不好是动态换域名,基本都是钓鱼网站的技术。
这样如果准备的域名足够多,腾讯是封不过来的。然后把人引导到 app 上,这样就跳开了微信生态。
同时还用了二层二维码嵌套的方式来自动拉群,简单说,就是你扫一个二维码,然后跳一个链接,这个链接是一个群二维码,这样第一个二维码可以不变,每扫满一个群就自动更换一个二维码,就可以一码宣传,无限建群。
可以看出,新世相有着丰富的对付腾讯封号的经验。
而在推广上,则是赤裸裸的传销手法,你只要加入,分享后别人购买你可以提成 40%,如果那个人再分享,你还可以拿到下下级的 10%提成,新世相还做了一个排行榜,谁提成最多,谁就可以拿到新世相价值五十万的推荐资源。
这个事情是一个典型的三级分销,也是一个典型的传销。
很多人觉得三级分销不算传销,这其实是一个误读,所谓三级不算传销是指总的组织架构在三级以内,而三级分销则只是三级计算奖金,总体架构还是一个无限极的金字塔网体的。
所以这个事情是个典型的网络传销,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尽管腾讯投资了新世相,但我觉得这么作死的事情,应该不能不管,不然以后大家都这么搞起来了,微信朋友圈岂不是要被知识传销占领了么?这真的是连产品都没有,靠几个录音就可以圈钱割韭菜了。
不过新世相的鸡贼都用在了设计传销体系上了,但课程非常糟糕,很多人听了就开始要求退款,估计很快会酿成一个群体事件,真是给新一届献礼啊。
而且现在微信开始封杀后,新世相还在试图想各种方法绕开微信管理,下午继续搞,真是要钱不要命啊。
所以,我一直的判断都没有什么问题,新世相本来就是一个三观不正的营销组织,这和黑产、灰产用小黄片引流收会费没有什么不同。
而且更恶劣的是连遮掩都不遮掩,直接大张旗鼓的搞,而一些朋友圈平时高冷的不得了的知识达人,一下都变微商了,好像有个知识经济的幌子,就不算偷了。
为了拿点提成就把自己朋友圈贡献出来,实在是节操掉了一地。而很多大 V 则表示,新世相把这两年积累的一点品牌一日丢光了,都是读书人,总要注意吃相啊。
疯狂传播之后,相信就是疯狂退款和疯狂投诉了,这件事情的走向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正值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怎么能让这种腐朽没落跟着走向辉煌的明天呢?这个问题我想不管是微信,还是网信办,都会认真思索的。
而对于企业来说,还是要切记,品牌之路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刷屏十万加,也不是传销拉人头,最终还是要滴水穿石的,做品牌十年,毁品牌一天,千万慎重。但做传销的就没关系了,可以认真学习下技术手段,没准你就是下一个新新世相。
ps:不要嘲笑买课的人,他们要么很聪明可以赚钱,要么很善良愿意花钱。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知乎热门文章
为了推送更多大家喜欢的内容,知乎君特意准备了一个调查问卷,请戳阅读原文填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