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留学生日报
每天优质海外新闻 
百万留学生都在关注
来源:《精英说》(ID:elitestalk),转载已获得授权。
美国某藤校的大一学生吉米把车开进了学校停车场,潦草地扫了几眼这几天在看的复习笔记——法语、高等数学、拉美文学……因为翻看得太多,这些纸质材料大多都有些发皱蜷曲。
20分钟后,就是这个学期期末的第一场考试——法语。今天上午考完后,他还得在晚上12点前交出一篇关于《等待戈多》的论文,并为明天、后天和大后天的考试做些准备。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吉米叹了一口气,拧开了一颗胶囊,小心翼翼地把其中的粉末倒在车门把手上,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条线。然后他俯下身,像垂死的人对待“起死回生药”那样,把它们全部吸入鼻孔。
吉米知道,此时此刻就在这个停车场里,起码还有十多个同学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他们吸入的东西不是什么毒品,而是一种用于治疗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的处方药。它的学名叫作“Adderall”,可大家更喜欢叫它“聪明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种药能给予他们非同常人的专注力,让这群喜欢熬夜的年轻人清醒地应对早晨八点钟的考试,并将一系列马拉松式的长考顺利拿下。
吉米说,嗑两颗药,连通宵开夜车复习都变得没那么令人疲惫了,反而会觉得神清气爽。
果然,在一个月后到手的成绩册上,满眼A+的傲人成绩将吉米的笑容点亮。当雪白的成绩单映衬着他蜡黄的脸色,却有种说不出的别扭。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能说的秘密:名校学生的“嗑药瘾”
在英美的一些名校,某些学生靠着一两颗“聪明药”熬过考试强度密集的final week,甚至最终取得优异成绩,这个听上去好像天方夜谭的故事,其实正是校园里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针对常春藤盟校的一项匿名调查显示,有将近70%的藤校学生承认自己曾为了赶论文而服用“聪明药”,66%的学生曾在期末考试之前服用过它,另外还有27%的学生坦言自己每逢考试,必吃“聪明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纽约执业心理医生德安辛·帕克表示,“服用聪明药”并不仅仅是某一所学校的文化,“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校园文化,更是遍布全美的现象”。
为了通过至关重要的考试,学生哀求家教给自己“聪明药”

(图片截取自美国电影《人类削减计划》)
类似药物的踪影不仅在美国出现,就连英国名校也未能“幸免”。BBC纪录片《药品依赖》中就曾提到,剑桥大学的某些学生也在滥用一种叫做“Ritalin”的药品,它们就像“大脑伟哥”,能让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下保持充沛精力。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药品依赖》
不少海外名校的学生都很熟悉这样一个说法:学业、社交和睡眠就像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但你往往只能兼顾其中两个,想要这个“三角形”三边齐全,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对于“学渣”吉米来说,他很清楚自己平时的时间花在了哪里——吉他、橄榄球、学生会、开车兜风、谈恋爱,这里面唯独没有学习。
吉米深知,如果没有“聪明药”,自己肯定就完蛋了。现在有了它,不仅GPA可以屹立不倒,还能营造出“不学习也能考得好”的天才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你以为只有像吉米这样的学渣才会依赖于“聪明药”,那你就错了,哪怕是天天埋头苦读的学霸,有时也很难逃得过“聪明药”的诱惑。
玛德莱娜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学霸,同为藤校学生的她认真听讲,勤勉读书,按时作业,可是一到期末周的时候,她也会控制不住地“嗑药”。
哪怕是在考场上,她也会以“去厕所”或“喝水”为借口,将40毫克的“聪明药”悉数服下。根据她的描述,服药后不久,注意力就会像激光一样精准,记忆中潜藏的知识点也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而且信心十足,毫不畏惧眼前的难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玛德莱娜从班上一些“学渣”那里知道了“聪明药”的存在,便觉得自己也一定要想方设法搞点来吃。她认为,如果“学渣”吃了“聪明药”考得比自己这个学霸还好,那简直就太荒唐了。
“如果大家都在吃你却没吃,这不是不公平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哪搞到“聪明药”?答:戏精附体
无论是“Adderall”还是“Ritalin”,它们本质上都属于用于治疗多动症和嗜睡症的管控药品。对于此类药品,美国禁毒署早就将它们划为“二类受管制物质”——等同于吗啡和可卡因。
这意味着,学生们想搞到它们,并不容易。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唯一的办法,就是假装自己患有极其严重的多动症或嗜睡症,让医生合法合理地开药给你。
吉米每次主动去看医生的时候,都会按照既定的“剧本”进行——一坐下来,两腿不停地哆嗦,眼睛也一直向窗外瞄来瞄去,就是不看医生。
再加上几句很焦虑的“我做什么事都没法集中”以及“总是走神儿和犯困”,好心的医生往往就会开一个疗程的Adderall给你,也足够熬过期末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戏精附体”的吉米在搞到足够药物后,除了自己服用,还会以每粒5-10美元的价格卖给需要的同学。每当临近期末,这种药总是供不应求。
而像玛德莱娜那样的学霸,则会以帮其他同学修改论文或辅导作业为条件,换取几粒药物。她说,自己根本不用费心在医生面前演戏,只要有钱或是有点才学,总有办法把药搞到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些专家指出,在学生滥用“聪明药”现象中最让人伤脑筋的问题,就是不管这些孩子是不是真的患有需要服药的症状,他们总有办法从医生那儿拿到药物,然后再经由其手流入校园。
“主动要求服药”这种介于暧昧边缘的做法,不仅让医生很难判断,有时连家长都很难认清。只要不是毒品,只是看到孩子服用胶囊或药片,也不太可能会引起及时的警觉和注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嗑药”一时爽,后果很悲惨
然而,在许多学生偷偷地享受着“聪明药”带来的利好之时,却早已忘记,这些被归类于“管控药物”的东西,极有可能伤害身体机理,长期服用后,甚至会产生像吸毒那样的依赖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麦克尔坐在戒毒康复中心的床上,回忆起自己崩溃的那一刻——一口气吸食了400毫克的Adderall,眼前开始出现幻觉,全身抽搐……他依然觉得很不真实,可他知道自己没有吸毒。
可是,作为“聪明药”的重度使用者,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对这类药品变得无比渴慕,无论接着是否需要去熬夜赶论文或参加大考。
戒毒康复中心另一个同龄男生,就是因为在长期服用大量“聪明药”之后,开始逐渐对镇痛剂“Percocet”上瘾,最后就迷上了海洛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哪怕服用“聪明药”的人很好运地没有产生像吸毒那样的戒断反应,长期把它们当兴奋剂来吃,也会给大脑和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医学专家是这样定义“聪明药”的副作用的:
我们的研究表明,当一项任务要求即时反应时,精神振奋药物会增加人们的反应时间,而人们的认知能力也不会提高。结果表明此类药物能提高状态极差之人的认知能力,但会损害状态极佳之人的认知功能。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健康的人强行服用“聪明药”,长久下去可能就这么吃傻了!!!
“聪明药”的副作用,可能比你想象得还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由于这些“聪明药”大多是在各国严格管控的药物范围之内,未经许可私下买卖此类药品,有可能会被起诉!
外国学生是如何买卖“聪明药”咱就不谈了,让说姐感到细思极恐的是,有时它们还会被打上“保健品”的标签,出现在海外代购的朋友圈中。

图为说姐与某“聪明药”代购的聊天记录
如果某些头脑发昏的中国学生和家长通过种种途径搞到“聪明药”,还把它当作海外神药一样来崇拜,不仅会危害孩子身心健康而不自知,更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触犯法律底线的“帮凶”……
说姐一直觉得,成功本身是没有捷径的,所有的“捷径”背后,必然是难以想象的高昂代价!
“聪明药”的存在其实也在无形中给奔赴海外名校留学的中国学生敲响了警钟:有些“校园文化”,你真的不必去“融入”。用无愧于心的认真态度,专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不会让自己的珍贵的留学生涯,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