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医院,仁济医院的举措值得点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火了——它在全国的超级医院中率先停止了普内科门诊。(戳蓝字回顾)通知公开后引起了医疗界的关注和热烈讨论。为什么仁济医院要关闭普内科门诊呢?
3月16日,仁济医院明确:东院和西院停止,其他院区则暂时保留
首要的原因是: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导向。通知说得很明确,这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提出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具体要求。
可是国家已经说多年的分级诊疗,为何现在才开始采取行动呢?
据“医学界”了解,仁济医院早在2年前就开始探讨削减普通门诊。其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医改政策要求严控“药占比”;一方面,公立医院要实行“药品零加成”——药品销售成了“成本中心”,反而需要医院来补贴;另一方面,普通内科门诊多数是慢性病患者来开药或小病,对医院来说收益有限。而普通门诊的药占比又远高于国家要求——这意味着,保留太多的普通门诊,不但医院赚不到钱,还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收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是全国顶尖的超级医院之一,复旦大学医院研究所的全国医院排行榜上,排名在20名左右。仁济医院的肝脏移植、消化、日间手术中心、部分外科都非常出色,其手术量、门诊量、人均费用等相关指标均排名上海前列,综合医疗质量、经营效益在上海的三甲医院中应可列入三甲。
因为仁济医院的收入主要靠高价值的外科手术。从医院管理角度出发,为了控制药占比、改善医院经营指标,停止普内科门诊并不奇怪。同时,为了这个动作仁济医院也稳妥安排了相应的患者分流过渡方案
据“医学界”了解,2016年仁济医院门诊量就有400多万人次,这次削减的普内科门诊,只有10万人次左右,对于仁济医院来说,实际影响很小。但这应该只是开始:如果运转顺畅、社会反应良好,今后可能会进一步削减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
疑难杂症到大医院、教学医院中去看,小病、常见病、慢性病到家门口去看。这是长期以来公众期待、政府引导的医疗模式,但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大医院不愿意放弃相关利益、患者不相信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准等,这种理想的模式迟迟无法落实——实际上自新医改以来,尽管政府强调“强基层”,但是从医疗相关的门诊量、住院量、收入结构来看,基层医疗市场份额反倒下降了。
上海仁济医院停止普内科门诊是大医院主动推动分级诊疗的破冰之旅。它意味着,在药品零加成、严控药占比的政策驱动下,大型三甲医院开始主动采取措施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了。这无疑是个趋势性的现象——归根到底,分级诊疗执行不力,主要原因之一恰是大医院不愿意放弃药品相关的利益。
“医学界”认为,今后大医院将逐步采取措施压缩常见病、慢性病门诊。这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全科诊所等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大医院赢家通吃、大树下面不长草的局面有望改变,对于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是好事儿,对社会资本和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则是市场机遇。
在目前的环境下,即使是符合国家医改政策,公立医院的管理层采取改革措施也很难:政府的话不能不听、医护员工的利益要平衡、社会舆论必须倾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仁济医院李卫平院长点赞。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狠狠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