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 丁文毓
要扩大词汇量,除了背还能怎样?
词汇量有了,但怎样通顺流畅的说出来呢??
前几天托福考试,考了这样一道口语题:
The school newspaper is now adding a new sectio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hree choices do you think they should add:
1.restaurant review
2.film introduction
3.student travel guide
2018.3.3
很多考生看到题目的时候,题目都得看半天。Restaurant review?到底是什么鬼……好不容易看懂一些选项,说起来忽然觉得太不熟悉。选了restaurant那些和饮食有关的词只想到eat和food,选film只会film stars,选travel只会travel by plane、foreign countries。想再多说一些、说细一些,就感到碰触到了自己舒适区的边缘,真正的“词”到用时方恨少
事实上,我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基本都会遇到“词汇量”考验。有人苦于词汇量太小,不足以支撑自己读懂一篇文章。有人水平高一些,倒是能读懂很多英文文章了,但轮到自己说、自己写的时候就感到词穷,怀疑自己是不是背了“假的”单词。就像看到上面那条口语题的感受。本篇打算借助语言学家的研究,看看儿童是怎样扩大词汇量的,受受启(ci)发(ji)。
我们还是先补充一点背景知识。儿童学语言有没有突出的特点呢?有的。
根据 Madalena Cruz-Ferreira 等语言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语言习得有两个要点:
第一,儿童不像成年人那样使用语言,因为儿童并不是成年人。语言习得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试错”。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错误”其实并不是错误,而只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换句话说,我们不用纠正这些“错误”,它们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消失。
第二,儿童会学着说身边周围能听到的语言,包括方言。最开始他们说得像父母、或者任何一个照顾他们的人,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朋友,就开始说得像同龄人一样。父母并不能掌控孩子的口头表达。孩子会发展出自己的口音,愿意去学一些自己认为有需要的语言。孩子的口音就是这样,受到环境很大的影响。一个地方当地的口音,父母如果不喜欢的话,要么就得忍受孩子也成天这么说话,要么就得搬家,搬到一个说话口音好的地方去。另一个方面说,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口音,但是觉得当地的口音不错,那么你可以很高兴地看到,孩子会模仿当地的口音
孩子一定还会学当地的语法,比如“He done it”,“She never go there”,“My brother happy”等等。在很多说英语的地区,这样的不标准的语法并不少见。这样的表达,如果放在学校的教学来说或许被判定为错误表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成年人这么说话,孩子也会有样学样。从儿童语言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错。上面那几个表达说明了英语的不同方言中有一些特有的法则。当然其他的语言、方言也有类似的现象。
看了上面这些小孩子学语言的门道,作为成年人是不是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呢。
接下来,看看小孩子怎么扩大“词汇量
假设有一群小孩,处于单个词语阶段,也就是不管说啥都只有一个单词。你拿出一根香蕉(banana)来给她们看,问:“这是什么?”有的小孩可能会说 nana,有人说 mama,有人说 bana。这样的“儿童词汇”反映出孩子们在用“归纳”法:他们要归纳出容易掌握的一般模式,会通过改动单词、替换、增、减词的片段。上面这个例子中出现的,二音节结构、元音辅音音节、对易发辅音的偏好,在全世界儿童的第一批单词中都很常见。
但现在请假设,这群小孩当中有个小孩回答了moo。这个时候你先不要开始担心这个小孩的语言能力(甚至认知能力……),而是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而不是你自己的角度,想一下自己的提的问题(“这是什么”)和孩子的回答。你期待的答案是一个发音近似于“banana”的词,但小孩子从何得知呢?你又怎么知道是什么驱动小孩给出这个回答?为什么单词的声音会比别的东西比如你手持物体的形状更吸引小孩子?所以很可能这个小孩最近对夜空、夜空中一切他刚认识的发光物着了迷,而香蕉看起来确实很像一弯月牙。那这个孩子也是在归纳,只不过归纳的方式跟小伙伴不一样而已。他也证明了,他知道怎么联系过去所学与当下的要求,这确实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啊。(题外话: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归纳方式,让小小孩有时会叫所有成年男人为“爸爸”,好尴尬……)
有了很大的词汇量够不够呢?对于学外语的朋友来说,常见的一个困难是:词汇量好几千了,但是没法组成通顺的句子,更不要说语言优美,文采斐然。再或者是,提笔就错、张口就怵,语法错误一大堆,不是名词少加了复数、就是动词忘记了变形。这个大难题,其实孩子习得语言的时候也解决了
基本词汇学会后,孩子很快就意识到,下一步要做的是:一句话说好几个词。这时候很像孩子刚学会站立的情况。孩子刚刚能不用大人扶、自己就能站了,这个时候他想做的是——跑起来,结果是:跌跌撞撞、摔个大马趴。因为还没有学会走,他就想跑了。孩子说话也类似:忽然想一句话说好多的词,结果嘴里叽里咕噜说不明白。在这个“多个词语”阶段,很多小孩会出现口吃、说话结结巴巴,原因只有一个:缺练。也有一些孩子甚至会直接沉默一段时期,用来搞清楚一个超难的技巧:说长句时如何协调呼吸和说话。专业演讲者也需要练这个技能的,才不会因为长时间说话而筋疲力尽,或者降低表达质量。不过也有一些孩子根本不会因为这个时候说话不清不楚而担心,而会等待自然变好(包括那些在“单个词语”阶段发音已经很清楚的小孩)。
我们再来看几个关于语言习得策略的例子,提醒我们看问题要看到本质。比如说,有这么一个小孩,他使用不规则动词过去式比如came、drove、slept,或是规则动词过去式比如baked、cried,都没有问题。忽然有一天他开始这样说话:“Mummy drived me to school today”、“I sleeped so well”。这里我们看到,小孩子事实上意识到了语言中的某种模式:一些词汇(语言学家叫做“动词”)末尾加上一些音,就可以表示这件事发生在过去。大多数动词都是像这样规律地变形,所以小孩子说catched或者swimmed事实上说明他已经掌握了这个一般法则,开始应用到每一个动词上。就好像你以前在厨房地上见过小强,这次你碰上一只长得很像小强的虫,也会觉得它就是小强。类似现象还有名词复数,孩子可能这时候开始说foots甚至feets这样的表达,尽管他之前一直说feet。
儿童语言研究学者Jean Berko-Gleason设计出一个巧妙的实验,来证明孩子确实是在学习语言的规则。比如,给孩子看一幅画,上面有一只假想的可爱的动物,告诉孩子它叫做“wug”。然后再拿一张画,上面有两个这种可爱动物,问孩子:“现在有两个了。有两个______。”这个时候孩子需要完成句子,会用正确的复数形式“wugs”,这就表明孩子能把复数规则用到自己从来没听过的单词上。所以,表面上的“错误”,如foots或catched,说明学习过程正在如期进行,而之前用得“正确”的不规则动词变化等,之所以能用对,仅仅是出于模仿,并不是真正的学会。孩子想出来的这些一般法则,过一些时候就会换成更新的法则,即认识到:有些单词按规则变化,有些单词是特殊变化。
看了上面的描述,你是不是get到了:噢,原来这样背单词、学语法也可以!
Reference: http://linguistlist.org/ask-ling/lang-acq.cfm
延伸阅读:

TFT小组4月课程即将开售!
错过3月的小伙伴还不快抓紧?
愉悦不轻松,战胜托福!
  三月两科 自由组合 
自由选择 高效备考
每日反馈 1对1点评
三人成团 限时特惠
写作 秦川申 3.17开课
口语B 王祎婷 3.24开课
【长按二维码,扫码定课】
↓↓↓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订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