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快讯:王晨、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杨振武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当年柴静《苍穹之下》风靡全国。上面的视频是当年丁仲礼院士PK柴静的视频。面对柴静的“主流科学家”说法,丁仲礼院士直接反驳,“科学家有主流吗”?的确非常到位。面对柴静动辄人类人类的说法,他还问,“中国人是不是人”?该视频得到了众多读者朋友的喝彩。
柴静:您看您原来研究古气候的,都是很专业的科学家,但实际上这次气候谈判,您一直是在做政治解读,是在提出很多的方案跟策略,别人也许会对你的身份提出各种疑问,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您觉得?
丁仲礼:你就说我搞科学研究的,就不应该去了解后面的政治?
记者:这倒不是,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家甚至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应该比如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这个前提下去制定方案?
丁仲礼:我没有否定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障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落实,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利益吗?这是国家利益吗,这是个人利益吗?我从来没有这么想。
记者:假如像您所说的,现在这个方案,发达国家又不接受的话,如果它就这么拖下来,这几年下去,会不会情况变得更糟了?
丁仲礼: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这我很乐观,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跟拯救地球是没有关系的,地球用不着你拯救,/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不是这么演化过来?都好好的。
以下为最近媒体对丁仲礼的采访。大家可以继续阅读。
丁仲礼,男,1957年生,浙江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与古气候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在第四纪地质特别是中国黄土研究方面做出贡献。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
丁仲礼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大学生。网络资料图
2000年,43岁的丁仲礼担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48岁当选院士,51岁出任中科院副院长。2012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也是在这一年,年近六旬的丁仲礼执掌国科大。
国科大2015年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丁仲礼为学生扶正流苏。图片来自国科大官网
上大学前在家乡当过中学老师,丁仲礼对教育有情结。每当走在校园里,看到学生们背着书包行色匆匆,就会有一种幸福感。
然而,作为一所“年幼”的大学,国科大的成长也伴随着争议。
最初是关于有没有必要招收本科生,后来是关于本科生到底应该如何培养,也有18.5%的保研率低于预期、未入选42所“一流大学”等外界看来的“挫折”。
但丁仲礼有他的坚持和笃定。
早在更名之初,国科大就提出“三不”:不追捧高校排名,不参与名次竞争,不攀比高分考生。
招收首批本科生时,丁仲礼率队做招生宣传,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和家长:国科大的本科肯定不会好“混”,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的人。甚至在采访中“喊话”:如果想做生意、想学金融、想当公务员,就不要报考国科大。
招首批本科生时,丁仲礼直截了当地说:国科大本科不会好“混”。网络资料图
身为校长,丁仲礼每年都给新生写信,和录取通知书一起发出。
在给2017级学生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亲爱的同学,在科技领域,我们国家曾长期落后。一百余年来,通过几代读书人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开始从跟跑阶段向并跑阶段过渡。我个人预估,我们大概只需要二十年到三十年的努力,就能过渡到领跑阶段。你还不到二十岁,将是完成这个历史性跨越的亲历者和贡献者。生逢其时,何其幸运!”
丁仲礼在2014年国科大开学典礼上,这一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网络资料图
此处省去部分内容,关于这段新闻的更多内容,请点击《国科大校长丁仲礼:不怕难的来国科大,急功近利的不要来
国科大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图片来自国科大官网
南都:在本科教育中,你为什么要强调通识教育、文理兼修?
丁仲礼:道理非常简单,教育有不同阶段,知识有结构性,哪部分在小学、哪部分在中学、哪部分在本科、哪部分在研究生阶段学,应该有分工、有侧重。现在真正专业性人才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培养。本科阶段多学通识性课程,学生的适应能力会较强,如果出去工作,适应面会比较广,弹性会比较大。如果要继续深造,在现有通识教育基础上,更有利于专门集中精力去学专业课。
南都:高校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如果一所高校不是“985”或者“211”,也不是42所“一流大学”之一,有些工作是不是推进起来仍会有困难?
丁仲礼:对,肯定会有,并且肯定会给学校带来一些问题。但这不是很关键,毕竟中科院有非常深厚的底蕴。“985”时间早,我们那时候还不是大学,没有进去不奇怪。我们还没有本科生毕业,没进到“双一流”里面,也可以理解。我不能理解的是,我们是国内研究生教育最好的大学,为什么研究生教育就不算大学了?这次教育部学科评估,清华21个A+,北大19个A+,我们是18个A+。我个人认为我们是最好的,因为所有学科都是硬学科,从学科实力来说,我们不必谦虚,国科大是最强的。
国科大2017年度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上,丁仲礼向同学们送上祝福。图片来自国科大官网
南都:国科大可以说是一块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推行了一些新模式和制度,下一步还会有新探索吗?
丁仲礼:我们需要评估,这种事情不是哪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的,要听专家的意见,听第三方的意见,听外面人的意见。只有经过评估以后,才可以说接下来怎么做。不能说我要怎么改就怎么改,那不叫改革,叫折腾。
南都:你是怎么鼓励院士们走进本科生课堂的?
丁仲礼:这是一种情怀,有的人喜欢去,但有的人不喜欢去。
南都:不喜欢的怎么办呢?
丁仲礼:那何必强求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愿意的话,给你创造条件。不愿意去的话,也一定有他的道理。
谈学习压力国科大要培养“特种兵“而不是“野战军”
南都:改革过程中怎么听取学生的意见,尤其像第一届本科生的意见?
丁仲礼:学生的意见永远是两极性的,有的特别急功近利,觉得我来了以后就学我的专业;有的眼光长远,想学好基础。所以这与学校培养学生的定位有关,你要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就必须重视基础。觉得太难了、没必要学,那是他自己的理解,我们不会听他的。我们就要走这条路:不怕难的,你来;急功近利的,就不要来。这样会慢慢形成社会印象,大家都知道国科大学的是最难的,是从长远处着眼培养学生的。
丁仲礼和国科大学生一起在学校食堂用餐。图片来自国科大官网
南都:有学生在网上吐槽说课程压力太大,受不了了。你会考虑给学生“减负”吗?
丁仲礼:什么叫压力大?有的学生说不大,有的学生说大,那他得想想,为什么别人觉得压力不大?我们要培养“特种兵”,不培养“野战军”,你如果把自己作为“野战军”,就不要到国科大来。来的话,一定就是这个难度,这个深度。
南都:之前有篇“哈佛大学图书馆学生凌晨三点学习”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大家说“这才叫真正的大学”。
丁仲礼:千万别去听这些胡说八道,这不是大学的样子。一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一天能干多少事情?得休息、得吃饭、得锻炼身体。你是夜猫子,可以晚上学,但别人不是,不能熬夜。哪个人受得了三天不睡觉?我估计没有一个大学校长会相信那个说法是真的,会要求学生那么做。哈佛的学生是铁打的?那个是瞎吹牛。
谈科研经费经费“向人看齐”做得还不够
南都:近年来有一种说法是“寒门难出贵子”,国科大招生会向农村、贫困生源倾斜吗?
丁仲礼:我们没有考虑是寒门或者什么门。但科学家群体,一般都是普通家庭甚至社会底层家庭出来的,这是一个规律。哪个富二代、官二代愿意来搞科研?并不是绝对没有,但很少。
南都:因为科研的道路还是比较艰苦的?
丁仲礼:是的,很苦很累,待遇也不太高。
国科大2017年学位授予仪式上,丁仲礼向万名获学位的研究生赠言“谦卑”。图片来自国科大官网
南都:近年来科研经费加强了管理,但去年仍有长江学者被50万元“绊倒”,因贪污入狱。你对此怎么看?
丁仲礼:科研经费管得规范以后,很多钱都不好花了。但反过来,也不太可能犯错误了。
南都:也有声音呼吁科研经费管理应该更灵活,尤其人员经费上,还需要改革。
丁仲礼:对,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科研经费拿来后,应该大部分花在人身上,比如提高研究生、博士后的待遇,倒不是仅仅给科学家自己提高待遇。因为有了项目,需要招人来做,这个过程中经费应该更多地花在人身上。目前是 “向人看齐”做得还不够。
谈评价年轻人不能把 “大帽子”戴到一代人身上
南都:在中科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民盟中央主席三个身份中,你曾说最喜欢校长身份?
丁仲礼:简单一句话:当校长,更容易产生工作的成就感,因为有一茬茬学生毕业。如此而已。哪个工作都是重要的,都是交给我的责任,不能说这个工作我更喜欢,就多做做,其他工作就不管了。
南都:有学者感叹,当前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现象你觉得存在吗?
丁仲礼:这个要问你们年轻人。我跟年轻人打交道也打不到那么深,是不是很利己,是不是很精致,这个我没有体会。但我相信一代比一代强。
南都:就是有人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像你们那代人那么有家国情怀了。
丁仲礼:我们那个时候比较贫困,国家也比较落后,可能就容易产生家国情怀,愿意牺牲自己,通过我们一两代人的牺牲,把国家建设起来,这代人是有这种想法的。但现在中国发展程度比较高了,适当多关注关注自己,不一定是多大的坏事,这是社会进步了。
所谓的利己主义者,我的理解是,需要比较选择的过程中,光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我觉得,你既考虑到自己,也考虑到别人,前半夜考虑自己,后半夜考虑别人,就行了。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允许你多考虑自己的阶段。我觉得不能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么大的一个“帽子”戴到一代人身上,甚至所有年轻人的身上。
采写:南都记者商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