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菠萝
本文转自公众号新欧洲(xineuro)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
一直以来,歪果仁的审美在我们眼中都是个谜。。
对有一些我们觉得很美的亚洲女生...外国人会表示:are you kidding me?
有些我们亚洲人觉得很一般的女生,在他们眼里就是两个字:惊艳。
但是,真的是所有外国人都比较喜欢单眼皮的方脸亚洲女生嘛?最近,有一本叫做I-MAGAZINE的杂志评选了他们眼中2017年最时尚的亚洲面孔。。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老外眼中的亚洲美女,长什么样~
第一名: 迪丽热巴。
从这里可以看出,外国人对有混血(异域)感的亚洲美女,还是很有好感的嘛。。
第二名:倪妮。
不得不说,I-MAGAZINE可以说是很有眼光了!倪妮的颜小编可以说是非常喜欢了~
杂志给出的上榜理由:
“倪妮的脸部长而瘦,这让她很有时尚感。整个人看起来既纯真又优雅,而她的脸部特征,让她可以驾驭几乎任何发型。”
第三四五名,分别是韩国的:朴信惠、秀智和宋智孝。
由于榜单一共盘点了55位最时尚面孔,小编没有篇幅一一盘点,下面就盘点上榜的中国女星~
第六名:白百何。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之前,香奈儿会请白百何做他们的腕表形象大使吧:一张很东方的时尚脸。。
第七名:中国台湾,许玮甯
可能内地的朋友不是很熟悉这个台湾演员,但是她的颜,是真的没话说啊。。
平时可以走可爱甜美风,
但拍起大片又很有时尚感。。
第十名:唐嫣;第十二名:杨丞琳;第十三名:雎晓雯。
第十六名:舒淇。
说实话,舒淇女神排到第16名小编是不服气的。。
来看看女神的硬照:
真的可以说是女神本神了啊~
嗯,现在来一些看看我们亚洲人眼中公认的美女,在这份时尚感榜单上排名如何。。
范爷:第三十一名。
说起国人眼中国民认同度最高的美女,那大概除了范冰冰也没别人了(虽然个别人会有不同意见)。然而英国人轻飘飘的给了范爷一个:31名。。
看来英国人欣赏不来范冰冰的颜,哈哈哈。
周冬雨:第四十四名。
说实话要按照时尚度排名的话,感觉周冬雨的这个排名,有点低估了,嗯。。
毕竟她的杂志硬照,非常时尚且有辨识度。
刘雯:第四十六名。
What? 我大天朝人人喜爱的大表姐竟然只有46名。。肯定是评委没有好好看刘雯走秀,也不刷刘雯发的ins,哼。
你告诉我,这样一张360怎么拍都好看的脸,怎么能只有46名啊,嘤嘤嘤。
奚梦瑶:第50名。
石原里美,第53名。
上一秒还在为大表姐的排名难过,下一秒看到十元的时尚度排名的小编:
但是仔细想想好像也想的通:十元小姐姐是属于非常温柔可爱那一卦的,要说起高级的时尚感,好像还是倪妮那一类的比较符合。。
但是十元小姐姐,你依旧是小编心中的仙女本仙!
看完这份榜单小编的内心:真是为难这群外国评委了,把这些亚洲脸孔拿上街去问国外的亚洲脸脸盲路人,估计他们会回答:这些脸有什么区别吗?在我们看来都一样啊。。
其实呢,不仅是亚洲人和歪果仁审美有差异,就算同是一国人,审美意趣也多种多样啦。所以这样的一份榜单,大可不必太当真。。
亲爱的粉丝们,你心目中的仙女小姐姐有没有上榜呢?快点留言和我们分享一下~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

镜报推荐阅读

澳洲刚刚宣布!5月起,中国护照将永久与美英加护照享受同等待遇!

美国《时代周刊》, 在全世界拥有极高的影响力。 能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要么国家元首,要么社会名流。 可是你知道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 第一位登上该封面的中国女性吗? 她没什么吓人的背景, 许多人可能都对她一无所知, 可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奶奶, 却敢去砸北大的场, 把北大学生全骂懵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 她居然还敢直接揭露, 中国教育背后的惊人真相…… 她,就是张曼菱 1948年,张曼菱生于云南昆明, 父亲是书艺双绝的民间布衣, 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 父母之所以学习知识, 都是因为受到当地西南联大的影响。 在父母的熏陶下, 她自幼便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但她这位文学少女并不文质彬彬, 性格火爆不说,还总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69年,她到云南德宏当知青, 7年后,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第二年不能参加高考, 也因此失去上学资格。 遇上这种情况一般人早就认命了, 可她偏不,1978年又重新走进考场, 结果就拿到全省第一个高考文科状元。 可那时再有才华又怎样呢? 她的反革命帽子如影随形, 就像瘟疫般让人唯恐避之而不及, 这一次,还是没有学校敢要她。 就在她心灰意冷时, 两位来自北大的招生老师, 竟走进她家,毅然录取了她。 进了北大, 在校园里她也是出了名的才女, 她曾在著名刊物《当代》上, 发表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之后这部小说还被拍成电影《青春祭》, 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 成为中国一代人心灵的丰碑。 她也是北大校园里最醒目的狂妄者, 各种标签贴到她的身上, “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 每个举动都轰轰烈烈。 1980年,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 北大有3个教工名额,2个学生名额, 她二话不说就参加了竞选, 成为第一个“女竞选者”。 大讲人性解放、 女性解放和女性自我意识。 结果她在竞选中的言论行径, 被人列为反面证据写进大字报。 这件事甚至惊动了中央, 就在上面要处理她,整顿北大之时, 北大老师们竟不惜, 赌上自己前途,去保护她, 大师季羡林更是每天担心她, 让秘书每天“尾随”她, 直到她被通知到人民大会堂领庄重文学奖, 季羡林才松了一口气:“从此可无碍以了。” 因此她也和季羡林成了忘年交。 后来她才知道,在当时的北大, 曾被老师保护的不止是她一个学生。 那时的北大老师们都认为, 学生在学校就应该犯错, 而老师要帮助他们成长,承担, 这样学生们到社会上才不会再犯错。 即便吃过亏, 她还是那么地特立独行, 她的“狂妄”正是由于老师的宽容。 她打算将自己的小说当成毕业论文, 搁现在实在难以想象,肯定得零分, 而她真的这么做了, 没想到老师还同意了, 竟给了她论文第一名的成绩。 1982年,她圆满从北大毕业, 进入天津作家协会做专业创作。 之后又以学者身份到好莱坞访问, 那时的她成为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可见她当时的影响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她又转战影视业, 拍的电视剧《天涯丽人》热播全国, 就在事业发展得一帆风顺之时, 她却突然选择回自己的家乡云南去…… 因为在那里, 中国曾有一所学校,它在战火中成立, 却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 在短短的9年时间里, 培养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 17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2位诺贝尔奖得主。 这所学校就是中国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 美国学者痴迷于西南联大研究20多年, 其他国家的学者也都不停地在研究, 可中国却渐渐地遗忘了这所学校。 她说:父母深受西南联大的影响, 而她又受父母的影响考上北大, 北大又是西南联大的嫡校, 所以“国立西南联大”, 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传播工作, 她当仁不让, 这是她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从1998年开始, 她四处寻访西南联大学人, 抢救关于联大的资料和历史。 最终用长达10多年的时间, 跨越海峡两岸及大洋彼岸, 采访了西南联大校友近120位, 终于将这段尘封几十年的历史, 彻底挖掘了出来,在她看来, 西南联大就是一部, 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 它必须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 让它所蕴藏的财富, 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她担纲制作了历史文献片, 《西南联大启示录》, 昭示与抢救了中国民族文化史上, 最重要的篇章, 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7年,她去看望季羡林, 季羡林鼓励她写一本《北大回忆》, 他说:“应该写,值得回忆。 这段岁月对于北大和整个社会都重要。” 但她没有轻易承诺, 翌年夏日,她又收到来自季老的邮件。 启开是一页宣纸,墨迹、印章赫然, “北大回忆”四字,连写两遍: 这是季老为她, 还没起笔的《北大回忆》题词呢。 她深深地被打动,决定用笔, 为国人再现中国上世纪80年代, 大学校园丰富的精神生活。 在她的回忆中,那个年代的学子, 每天都行色匆匆,发奋苦读, 那个年代朱光潜、金克木等大师, 都拥有一代学者的风貌、风度和风骨。 犹如历史的吉光片羽,令人感怀! 回忆起在北大的时光, 她总是幸福地说: 那个时候校园里的老教授, 散发着五四的光芒,同学们各有优点, 才华竞相勃发,心思纯洁, 拥有不拘一格的才气与生机。 那个时代充满了个性, 而现在当什么都确定了, 竟是一个平庸的时代。 一个民族最需要的是, 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人。 而她愿意用毕生精力, 做一个传播文化的人。 早已到退休年纪的她仍四处奔波, 向中国学子传递当年联大、北大的精神, 她将启发下一代,作为自己的使命, 而中国的教育现实, 却让她一次次地感到灰心…… 她的侄孙女小米在学前班里, 别的同学听话端坐,只有她左顾右盼, 老师就威慑,不坐好不给小红花。 她知道后不禁叹了一口气: “真正的教育精神就是,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 以及尊严高于一切, 连两岁半的孩子都懂,可大人却不懂。” 2014年,她回到母校北大作演讲, 一开始,她想讲的是西南联大, 可看着底下一双双迷茫的眼神, 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她说: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 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 我说的远,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上的远。 你们坐在这里,号称是北大学子, 然而,你们离当年的北大,西南联大, 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和远, 他们穿越战火,悲歌向前,读书救国, 他们才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 而你们的事业还没有开始, 人生就如此无趣, 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 年过耳顺,依然火爆的她当场就说: 不要以为考进北大就是胜利, 这是你们家长的胜利,你们老师的胜利, 不是你们自己的胜利。 别人没进北大,不是因为, 不如你聪明,而是不如你压抑。 你们这些高分的宠儿, 比起你们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 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 少了分数外的许多最宝贵的东西, 你们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物。 你们是消极考试的产物, 如果不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 调动生命的真正活力, 那么一条路走下去,你们死定了! 因为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 你们正是从那样的生活中走过来的。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对我说过: 西南联大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一样, 而教育是配合这个学生的个性来实施的。 可你们却是被压成了“一个模子出来的”, 这就是今天, 中国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大失败。 她的演讲如同棒喝, 底下的北大学生们都听懵了, 如此尖锐、犀利的话, 一直以北大学子为傲的他们, 之前哪里听过这些! 她继续痛批道: 我的师兄钱理群曾说过: 当今中国教育的败绩始于小学,中学。 这就是你们的根子不正, 是被种歪了的一代。 古人说:“入门须正,立意要高。” 你们必须猛省,立即进行自我纠正, 你们没有真正自我的阅读, 你们不知道天下与历史, 你们知道的只是媒体和网络上的浮浅信息。 你们是没有个性的一代,因为你们的一生, 没有选择过和经历过真正的历险。 当年的西南联大学子们, 在战火中都进行了自我选择, 他们选择了脱离沦陷区,为国读书, 他们吃尽辛苦,长途跋涉, 到达昆明去念书,自我选择, 经历艰辛危险去完成这个选择, 你们能做到吗? 她说:有人问我, 你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如何看? 我的看法就是:现在的教育很坏, 步步都是对你们的陷阱与剥夺, 没有爱,没有责任。 让你们错过自己的童年, 再错过青春成长期, 成为一些不知所措的人。 挣脱高考进入了大学,你们放松了, 像是一群关在笼子里很久的小鸟, 现在放到一个大院里, 我去过那种所谓的大学城, 那是对学生的遗弃, 简直就是大学的犯罪。 在遥远的郊区,除了小卖部, 什么都没有,老师都不在那儿, 一群刚入学的孩子们在那里, 简直是集中营。 夜里吼歌可以到零点, 吃薯条吃到嗓子哑因为孤寂, 他们只能玩电脑,很多人成了电脑迷, 甚至因为上网耽误学业,而被开除。 这是中国式教育的又一个失败衔接, 可怕的是,这种“大学城”现在还在继续。 张曼菱与季羡林先生在一起 她说:当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 中国发动了文化 大 革 命, 那是一次大灾难,当时有一个口号: 砸烂旧教育制度。 其实那是把自己敬爱的老师们, 一个个打了一顿,造成千古之恨。 今天,我不想号召你们去“砸烂”谁, 你们也不懂错在哪里。 今天中国大学状态, 是各种历史恶果的堆砌, 有体制的,有人文的,有政治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的“恶之花”。 你的年华赶上了,赶上这还没改革, 也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混乱的教育状况, 你们不必对这个现状负责, 但你们要对自己负责。 所以你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穿透,就是把自己摘出来, 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 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 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 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 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 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 他们后来都漂泊无依,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平庸? 平庸就是被眼前所淹没。 什么是卓越? 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 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 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养, 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 她说:我的父亲曾给过我几句话, 令我受益终生: 早晨起来,你的脑子正是一片青草地, 正在阳光下生长,有希望, 可是你打开栅栏,放进去一群野马, 让它们在那里乱跑一气,等它们跑了, 你的青草地已经被践踏成一片烂泥。 每天都这样,你还有何方向? 有何思考?有何建树? “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学下得下下。” 学习要选择,这太重要了, 失去方向,你所获得的一切信息, 都是一种淹没,都是灭顶之灾。 我们要不要关心世界?要。 但我们的方向是:中国向何处去? 中华民族如何生存发展。 我们要不要关心社会?要。 我们的方向是自己如何定位? 我能给这个百病丛生的社会带来什么? 我又如何在其中生存而保持自己的志向。 我们要不要关心大学教育?要。 学生的方向是了解当今弊病, 而尽可能地超越现在, 使自己得到健康发展。 一切都有自己的根,“根”决定立场与利益。 我想,我们那一代人, 占有一个精神的优势, 就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 是当然的先驱,我们必须要, 创造一点什么,贡献一点什么。 所以,我们曲折的人生是不虚度的, 而你们缺乏个性,缺乏精神的优势, 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她说: 好了,结束吧。到现在为止, 你们中没有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的都很幼稚,完全是中学生状态。 我没有听到你们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 “老师,你讲的我不服气, 我认为我就是优秀,我就是未来的精英。” 说明你们真的很惶惑。 刚才这位女同学问: “《圣经》教我们要谦卑,你却要我们张扬。” 她算是听懂了一半。 但她的问题令我很沮丧。 因为她没有独立思考, 她仍然是在选择一个偶像。 就像当年我们用毛语录, 来作人生格律一样。 她仍然是想找一个东西来把自己罩住。 我要问:那么,你想要怎么样? 你没有“自己”吗? 但愿我今天讲的能够触动你们的内心。 我相信从前没有人这样对你们讲过。 人家来北大,是来抬高自己的, 把这里当作一个高平台。 没有几个会关心下面的学子, 到底讲的这些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大学已经成为名利场, 而你们成为垫场的石脚。 没人管你们毕业后踏入怎样迷茫的境地。 请你们自己跳起来,不要再当“石脚”。 活成一个自在的人, 一个自由的人, 一个明白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她在北大的演讲曝光后,迅速火了, 可她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真正的学者们拥有自知自明, 而当今许多不知学术为何物的“学者”们, 却霸占着中国的学界和讲台。 如今大师难觅、学风不自由, 是因为我们缺失了,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这种中国知识分子, 真正应该拥有的精神。 她心里知道, 她的布道之路走得很艰难, 早就该放弃,心灰意冷了。 可每当她想到, 历史的重量和前辈的精神, 她的心里就出现四个字:不能辜负! 她任重而道远,精神在传承中没落, 那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有责任, 让它在没落中被重新地传承, 祈愿中国教育: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精神, 早日回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