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七,上班。
——是不是心虚,气短,脑子还没转过来。
这时候,你需要一点“灵感”。
——来自一部讲“特殊职业”的纪录片。
别被它的片名吓跑。

《抽象:设计的艺术》

Abstract : The Art of Design

绝对是2017年最受大家遗落的佳作之一。
看看这评分——豆瓣 9.4,IMDb 8.5
但你再回头望望看过的人数——至今不过1000多人
太,不应该。
看过的,都十级推荐。
有里有面。
面子——“每一帧都能拿来当截图”,不,《艺术》是美到“想亲几口显示器”。
里子——“每一帧都不浪费”,不,《艺术》干货之多,让行外人Sir看的时候,都恨不得有个笔记本,边看边记。
八集,一集45分钟,一集一主题,一集一风格,和盘托出的,是这世界顶级设计师的职业秘密。
插画、舞台设计、平面设计、摄影、建筑……
Sir挑着好玩的两集给你们聊聊。
波拉顿
摄影师
波拉顿是谁?
“我认为他(波拉顿)是一个神秘魔幻的摄影师。”(艺术指导乔治·路易斯语)
“他(波拉顿)将无穷的力量注入方寸之间,注入空白的背景中,那是一种无所畏惧的图像风格。”(《纽约客》编辑伊丽莎白语)
年轻时迷之像休·格兰特
波拉顿摄影很特别——


拍之前,他从不去想“我怎么才能拍到一张好照片”,而是我能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什么
最好的光线是阳光,没有光,没有辅助,这才是鲜活的摄影术、摄影的感觉。
唯一需要做的,是聚焦于同理心、尊严、人性。
了不起的是拍摄对象,从中摄影师领悟到的是美感,这是最终的结果。
所以,波拉顿拍人,99%的时间,是在拍之外。
他要跟拍摄对象建立“亲近”联系,即使对方是普京、卡扎菲。
他会问普京喜欢的披头士乐队的事;他会问卡扎菲……
于是,就有这两组照片。
字幕来源:翻托邦字幕组
波拉顿不高看大人物,也不低瞧小人物。
某种程度,他甚至更关心弱势群体。
他拍摄非法移民,在他的镜头下,这些移民尽管非法,但同样有不可剥夺的尊严。

他拍军人家属,在他的镜头下,这些为国家牺牲了家庭的人尽管被赋予光荣,但也有不可细说的悔恨。
他到刚果,拍摄一场性侵事件中的一群女性受害者。
是的,一群。
在刚果,有着最简单粗暴的“弱肉强食”,想要领地,就去抢。
同样的,想要女人,最快的捷径是……强暴。
强暴甚至被当作战争的一种武器,因为“强暴比子弹便宜”。
请原谅Sir难以用语言描述这组照片。因为任何概括,都可能是对她们人生的简化,有机会,建议你网上搜索,看高清大图。
Sir一直相信,任何离奇的苦难,都不是空穴来风,它的根,是我们对苦难的司空见惯。
而波拉顿想让我们看见。
这种同理心可能来自他也曾是“弱势群体”。
波拉顿曾以移民身份待在英国,被叫成“该死的外国佬”——被人暴打,得到的不是同情,是:为什么(该挨打的)不是你,你有什么特别的。
他醒了:什么鸟语花香,全扯淡。
但他没有把自己的苦难转化报复。
反而内化成一种同理心——去了解,了解你不曾经历过的。
他的灵感就是他的同理心。
只有不道听途说,只有亲看亲听,只有无限地逼近现场,你才能获得真相。
虚伪是他的天敌。
他坚持工具不能主导信息
他不用数码相机,拒绝PS。
拒绝PS好理解,拒绝数码相机,是因为当你使用数码时,你会不停地看屏幕上的相片,这会割裂摄影师与拍摄对象之间的亲近感。
色调上,他的照片多为
黑白

这是受父亲影响。爸爸是建筑师,他从小目睹爸爸的钢笔画,被这种简单、大胆的美学耳濡目染。
艺术指导乔治评价说,他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对世事的评论。
波拉顿说,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却可以
提出问题

人人都会按快门,但能抓住决定性瞬间的,提出问题的,只有极少数。
一次快门,1/500秒,它定格了一个事件。寻找这样一个瞬间,让你感到距离人的灵魂,无比的近。
克里斯托夫·尼曼
插画师
克里斯托夫·尼曼是谁?
插画师中的插画师。

一个插画师,最想接手的工作是什么?《纽约客》封面创作
一个插画师,最想拥有的技能是什么?想象力
一般的插画师能得一样已经了不起,但这两样,尼曼一直拥有。
尼曼擅长以轻描淡写的幽默,揭示当世的荒谬感。
比如这张动图。
士兵用电子游戏的方式,操作、决定将军胸前的“级别资历章”。
士兵玩的是什么电子游戏呢?
俄罗斯方块。
俄罗斯是靠整齐划一的“消失”完成游戏的。
还有比“一将功成万骨枯”更生动的讽刺么?
尼曼从未把自己看做是单纯的插画师,称自己为“视觉故事讲述者”
他曾在INS上开始一个项目——“周日速写”,晒他的奇妙idea。
钻子、锤子、水果、糖果……这些日常见怪不怪的东西,统统都是他创作的灵感。
多说无用,直接上图——
除了一声“哇”,说不出别的了吧。
尼曼的创作秘诀就在这:
“每看见一件物品,我会想象跟它毫无关联的事情,越奇怪越好。我会盯着它,一直到脑里浮现出某些画面。”
嗯,这些创作都是他“盯”出来的。
所以,依赖灵感的尼曼,最不信任的,也是灵感。
尼曼的老师是海兹·艾德曼,披头士乐队电影《黄色潜水艇》的海报就是他设计的。
这是一个绝对的严师,“我们对那没什么意见”,就是老师口中最高的称赞了。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教育下,尼曼也很会折磨人。
包括自己。
不信你瞧瞧他画的这幅四格漫画:一个伏案老男人,头发狂落……
不就是找灵感的真实写照。
画家查克·克劳斯说:“灵感是业余者的专属,我们专业人士只要在早上打卡上班即可。
尼曼很喜欢这句话,他认为——
工作并不在于花上数小时,等待灵光乍现的时刻。重点是坐在工作室开始工作。
之后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但关键在于你制造了机会让灵感降临。
呵呵,说的好像我们也能做到一样。
尼曼超出常人的地方在哪?
他孩童般可贵的直觉。
但这种直觉全决定于天赋吗?
春节假期第一个工作日,Sir诚心安利你们这部高分冷门作。
一个方块,一条线段,看起来都特普通、无聊。但正是对普通和无聊精益求精的探索,组成一个个卓越的创意。
波拉顿,克里斯托夫·尼曼,他们都是天才。但天才的底色,相当大部分也是为了一点进步、一个细节焦虑得寝食难安的“学徒”。
所以——
不要用没灵感去说服偷懒。
不要用没创意去拥抱平庸。
黎明到来前,我们都是步履不停的赶路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有
编辑助理:日以继夜的四百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