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Yestone 邑石网正版图库
新车说明书说不需要热车,是否科学?
知友:周含露(800+ 赞同)
我翻了 2017 年各大平台上的相关文章,看到观点基本是:
原地热车会毁掉你的车!
往年基本是误人子弟,2017 年发生 180 度转弯,风向变成耸人听闻了。细看内容,往往是解释含糊,或一知半解,或放大利害关系,以吸引眼球,吓唬消费者。
那今天诺诺就以发动机工程师的视角,展示一下「原地热车」的核心内幕吧。
「原地热车」的观点从何而来?
在 20 多年前,化油器盛行的时代,冬天是必须热车的。
不热车的话,化油器就无法正常工作,给油门也给不准,开起来会很别扭。
这个知识于是铭刻在老司机脑子里,就像传说一样,有经验的老司机都这么说,自然就流传下来了。
现在什么时代了,原地热车早已不需要了!
无数次经验证明,「老司机的话」多在扰乱视听,但是原地热车至于有那么伤车么?别急,诺诺细细解读。
原地热车的害处
怠速热车超慢!怠速,发动机工作负荷最小,发热也最少。通过怠速产生的热量来升温,当然最慢啦。所以车子开起来,反而热得更快。
怠速热车积碳多!怠速,发动机的转速最低,气流最慢,因此更容易附着积碳。
另外,发动机有温度管理,也知道自己很冷,所以怠速时为了尽快「热身」,电脑会命令多喷燃料。加上发动机温度过低,积碳生成得更迅速。
怠速时发动机控制更粗糙!怠速工况的管理向来就是发动机控制的一个难点,因为负荷很小,很多参数都处于「微量」区间,数据相对精度较低,很考验电控精度。
打个比方,一把 20cm 的尺子,测量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物体是合适的,但要测一个硬币的厚度,精度就只能勉强对付了。
怠速工况的负面效果可以说一堆,但大家可能无法听懂。总之,从控制精细度上考虑,应该尽早让发动机进入中高负荷工况。
排放!尾气!环境!虽然汽车尾气不是雾霾的元凶,但也是个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以排放测试的数据说话,80% 左右的排放污染物是冷车启动后的 1 分钟内产生的,一方面原因是冷车需要多喷油,另一方面三元催化温度也没上来,所以冷车怠速的排放污染很离谱。
如果冬天靠原地怠速来热车,耗时漫长,对环境的损害就不忍心说了。要是碰巧开个外循环,废气还可能吸入车内哦。

在德国,车子原地怠速,无论你是热车还是等人,还是车 X,警察看到就开罚单!我经常看到很多 GL8 司机,车子发动着,人在车里睡觉……
哎~这不仅仅是烧谁的汽油的问题,而是司机认知水平的差异啊!读到这里的知友们,强烈建议大家做个表率,也告诉身边的开车朋友吧。
点火就走,伤机器么?
既然原地热车各种不好,那么冷车点火就走,会不会很伤机器呢?
其实大家过度担心了,发动机工程师可不是吃饭混日子的。
诺诺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因为没有原地热车而坏了发动机,这个发动机的设计就是失败的(默认机油不是假的哈)。
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恐惧,无外乎来自于对润滑的担忧。其实,发动机一启动,机油泵瞬间就能建立压力,机油被送到各个角落,最冷最慢也就是 3、4 秒的事情,这些地方本身还有残余机油存在,也不会硬生生干磨的。

机油粘度和适合温度范围
熟悉发动机测试的人知道,汽油发动机的测试环境要下探到 -30℃,柴油机也有特殊的低温测试要求和辅助加热装置。
每年冬天,都有一群我们这样的工程师,顶风冒雪,把披着伪装的试验车拉到黑河做低温试验。小便流泪流鼻涕,立马结冰,更不要说操作电脑了,手指头基本没有知觉的。
夏天暴热的时候,又得跑海南去做高温测试,他们被誉为「反季节战士」。
有的人为了保证进度,连春节都不能回家,这就是默默无闻的汽车工程师写照,为曾经的同行敬个礼!
一杯热水洒向空中后,瞬间凝成美丽的冰晶
去黑河的目的之一,当然就是测试汽车的低温使用性啦。所以,大家放心,良心厂家设计的发动机,以及选择的机油品质和粘度,在 -30℃ 的环境下,一定是可以立刻正常工作的。

凌晨 5:30,这是一天中最冷的时段,室外接近 -40℃。试车员已经钻进车里做测试准备了(看出来了么,是十分稀有的妹纸试车员哦!)
在低温环境下,机油、变速箱油的粘度高,阻尼大,油耗高,排放不好,因为这些原因而不建议冷车高转速驾驶,并不是说冷车高转速会损坏发动机。
我还没见过哪个厂家官方提示「冷车避免高转速」哈,你如果停在地库,那天天冷车大油门爬地库坡么,不也没爬出毛病么?
提到低温测试,得表扬一下瑞典人。
除了通行的发动机低温测试,Volvo 还有追加的变态测试:-30℃,发动后立刻全油门,把发动机轰到最大转速(断油转速),维持一段时间,重新冷却后,再做。
重复好几次(标准涉密,就含糊一点)。这种酷刑测试结束后,拆解发动机,逐个零件检测,无异常磨损才算设计通过。
所以,大家担心的问题,其实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考虑并测试过了。原地热车是不必要的,点着车,系上安全带就走人吧!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知乎热门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