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heryl
From 精英说
微信号:elitestalk
这个春节,关晓彤不知道上了多少次头条
吃年夜饭的时候,她公开了“全家福”
吃瓜群众发现,原来老前辈六小龄童
也在她家里一起聚餐
接着,关晓彤秀出
和男朋友鹿晗的情人节合照
更是被无数少女羡慕嫉妒恨
今天
这俩人又再次登上热搜榜
原因就是这对小情侣
选择在过年这几天
飞到日本来场甜蜜度假
然而
我们总是在关注娱乐圈的八卦
大小明星的绯闻
却不知道这7个
可能永远不会登上微博热搜的中国年轻人
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人
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
却已经站在了科技的最前沿
他们的头脑,能够影响世界
他们的智慧,足以改变未来
图片来源:拍信
从尿液中
找到长生不老的奥秘
用细胞重塑生命?
100岁的老人有可能“返老还童”??
尿液细胞中隐藏着巨大的力量???
也许你听到这些言论会觉得是天方夜谭
但在中国科学院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的眼中
这些都极有可能变为现实!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1984年,19岁的裴端卿以优异成绩从华中农科院毕业,并通过国家公派留学生政策成功于1985年赴美留学。
历经17年学术生涯的他,已成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的裴端卿,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国,转身投入国内尚是一片空白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开始了艰苦的开拓之路。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毫无经验的起步之路总是弥足艰辛,但如今,由裴端卿主导的干细胞研究项目已经汇集了国内外大批科学家,干细胞研究也终于在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就在2009年,裴端卿实验室证实维生素C可以大大提高体细胞“变身”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效率,可从原来的万分之一提高到10%,从而达到抵抗衰老的效果。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2013年,裴端卿的团队又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成功利用尿液在小鼠体内培育出了人类的再生牙齿!!!
这颗牙齿具有人的染色体基因,同时符合人类牙齿的正常结构。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再生牙的成功让胚胎干细胞的重塑有了更多的可能,在将来,这项研究很有可能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目前难以攻克的疑难病症。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2015年,他又宣布发现了细胞在结构上“返老还童”的关键机制。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或许还可以用这些细胞培养其他器官,移植到人体,用于延长寿命。
这项科研成果是惊人的,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Salk 研究所教授Fred Rusty Gage对此评论说:
“(该研究)是干细胞领域中的一大重要突破,尤其是利用病人尿液细胞在体外获得具有增殖能力和体内外分化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在干细胞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面对各项重大成就,裴端卿的团队没有止步不前,相反,他们积极地寻找下一个挑战方向,比如:用从尿液中获取的多能干细胞,在人体外制造肝脏组织。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干细胞虽小,但它却蕴藏着无数的生命奥秘,随着研究的深入,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会改写人类的寿命,也将带领中国在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智能驾驶:重构未来城市
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和逐步发展,智能驾驶已经慢慢从“概念化”走向了“实用化”。吴甘沙就瞄准了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并决心为此作出改变。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说到吴甘沙,他曾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第一位“首席工程师”,还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院长,并在这里贡献了16个年头。
这位科技精英素来行事稳健,这一次却义无反顾地抛弃稳定的工作,投入了热浪滚滚的人工智能产业中。
他说:
“这辈子只冒过两次险,一次是毕业的时候选择来北京而不是留在上海,另一次就是创业”。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他的想法很疯狂,要彻底颠覆人们对“无人驾驶”的概念,完成一个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无人驾驶过程。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一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像一个舒适的移动包厢,没有方向盘、刹车、仪表盘,使用者只需告诉汽车想要去哪里,然后就可以尽情享受自己的时间。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吴甘沙和他的团队将无人驾驶汽车带到景区、园区、机场、停车场等地反复试验,寻找最佳的场地。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在停车场,无人驾驶车可以带客人准确找到停车位置!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吴甘沙在演讲中指出,“无人驾驶”值得所有人期待。试想一下,如果在未来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话,那么车跟车、车跟路都会形成良好的通讯,每一辆车都会按照特定的次序、特定的速度去通行。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车辆在十字路口不用等待,也不会撞上其他的车!
这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大变革,交通事故以及交通拥堵的机率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城市的通行效率不断提升。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可以想象,在未来的10年到15年,无人驾驶将完全重构未来的城市,会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也可以帮助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智能翻译正在“逆天”
最近,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播出,为其配音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是科大讯飞。
作为科大讯飞“讯飞超脑”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思,他领导着一个被称为“超脑小组”的团队,目标是实现“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魏思带领他的团队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知识谱图、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并拿下多项国际权威比赛的冠军宝座。真正将人工智能中的语音智能,做成了“全球TOP”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今,提到科大讯飞的翻译机,大家都要说上一声:“黑科技!逆天啦!”就是下图这个机器。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它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只要连接网络,按住蓝色按钮,对着翻译机讲中文,它就可以立刻翻译成英文。按住红色按钮,就能把对方的英文翻译成中文。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看下面这个视频,你也一定会被惊讶到!
这还不是最神奇的,最神奇的是它还能分辨各种地方方言,比如:东北方言“干哈呢”以及河南方言“恁弄啥呢”,都能准确地翻译成“What are you doing”!!!
由于操作简单,因此对于小朋友和老年人来说十分便利,即使表达不那么顺畅,也可以没有交流障碍地走遍世界。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但魏思和他的团队们觉得这样仍然不够,他们希望能够制造出可以思考的翻译机,期待机器人们可以分辨说话时细微的预期表达,或者说像人类那样“察言观色”,聪明地说话。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此外,科大讯飞智能评测技术是经过国家级权威认定、唯一可用于大规模语言评测和口语教学的整体解决方案,每年服务的中高考考生达300万人次,累计测试人数超1700万。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展望下一个10年,魏思和他的团队表示:
“在下一个10年或者20年,希望我们终将可以触及智能的本质,解开智慧之谜”。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用卫星耕耘天地
很难想象,脚下广袤的土地会和天上环绕的卫星扯上关系,但它们的相遇,并不神秘。在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位特别的嘉宾,他叫张弓,是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博士,更是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大数据科学家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两年前,张弓等一批中国青年科学家们决定:离开硅谷,返回中国
在美国,他们看到了数据在农业方面的巨大价值,也意识到中国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因此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和驱动中国农业向数据化方向转化,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
张弓和他的团队表示:
“太空和土地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我们通过卫星技术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去耕作,获得更大的产出,听起来很远,但实际上很近……”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源:佳格
通过卫星,可以把数据提供给每一块土地,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比如:这块地上之前种的是什么,产量如何,应该如何后续操作。
图片来源:卫星与网络
简单举个例子,北京75%的蔬菜都来源于山东寿光一个县,这个图片就是通过卫星拼接下来的。可以看到下边那一片亮的全都是大棚,甚至改变了地表的形态。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果把这些大棚一个个数出来,就可以知道有多少蔬菜对应北京的市场。通过下面的视频可以看到,通过机器学习,可以自动算出大棚的数量,结果是一共231764个大棚,不信的小伙伴们,可以组队去数一数。
通过一系列大数据分析,可以系统地为农场提供种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害预警等服务,帮助广大农民科学种地!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所谓天时地利,放在中国农业中一样合适,张弓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只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充分掌握各种数据,才能给出最合理、最具有长久性的方案,只有用科学数据去驱动,才能更好地为中国老百姓服务!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未来高铁将超时速1000公里
现在大家日常出行,除了飞机,最为方便快捷的就是高铁,而且近几年高铁也在不断提速,为大家带来了更为高速的生活。
但科技永不止步。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研制一种超级磁悬浮列车,采用真空管设计,预计未来的时速可达到1800英里(约合每小时2900公里)。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邓自刚,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也是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导技术研究所副教授,主导了高温超导磁悬浮应用的基础研究。
下图就是中国的第一个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轨道,直径12米。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果研究成果成功应用,超级磁悬浮列车能够大幅缩短出行时间。虽然在远距离运输方面仍无法与飞机相比,但足以秒杀一般的交通方式。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也许听到这里还是会让你感到有些困惑,别着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简单的模型。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个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360度的自稳定悬浮。整个悬浮不需要通电,只需要注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小车瞬间变成了超导体。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悬浮起来后,列车与轨道脱离接触,摩擦力降低为零,理论上列车行驶速度将超过每小时500公里。
但邓自刚又在这一基础上加入了“真空管道”的概念,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提高列车的行驶速度。
他的目标速度是每小时1000公里!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通过不懈努力,邓自刚所领导的团队在高温超导磁悬浮研究方面终有所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与此同时,日本正在研究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商业运行线,但在业内看来,高温超导磁悬浮要比日本主导的低温超导磁悬浮成本更低,更具技术优势!   
邓自刚也坚信,未来中国制造的轨道交通也能在世界上独当一面!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操纵光子的巫师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宣布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已在中国诞生!
在这项伟大的科学成就背后,离不开全体科学家的研究和努力。在一众科学家之中,有一位80后科学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光量子计算机的研制者之一,被称作“量子鬼才”的陆朝阳!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你一定无法想象,这个玻璃罩下面有着密密麻麻零件的,就是世界首台“超越级”光量子计算机。而这台初具雏形的光量子计算机的杰出贡献者之一,就是年仅35岁的博导陆朝阳教授。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位年轻的教授因为在量子力学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被西方权威科学媒体誉为“操纵光子的巫师”。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说起他的研究成果真的吓死人!
在硕士期间,陆朝阳在国际上首次实验了对六光子纠缠的操纵,制备了“薛定谔猫”态和簇态,刷新了多光子纠缠和光学量子计算领域的两项世界记录。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博士期间,陆朝阳又以第一作者身份首次观测到单电子自旋的实时量子跃迁和非破坏性测量,为基于自旋的量子计算方案解决了一个基础性难题。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回国以后,陆朝阳带领几名年轻的学生一起组建了固态量子光源新实验室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带领研究团队打破之前的六光子记录,首次实现八光子纠缠,并为光量子计算机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说起今天的计算机,随着芯片的集成度不断提高,其计算速度也逐步加快,但这样的速度还远远不够,陆朝阳的团队就是要利用量子世界特有的规律,大幅度提升光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果成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将突破极限,快到令人发指,几十万年的运算时间也能被缩短为几秒钟,而这项研究成果,必将改变世界!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给城市装上“大脑”
现代城市运行,依旧会面临一些难题,比如车辆拥堵,公交车超时未到,以及雨雪天气打不到出租车等等......
但这些问题在王坚的眼中,都不是问题!只要给城市装上一个“大脑”,那么所有难题都将迎刃而解啦~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王坚是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他领导了一批国内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为的是让他们“教会”城市学会思考,让城市变得聪明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什么是城市大脑?
这一概念的核心是城市产生的数据资源,关键在于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对城市进行全局地即时分析,有效调配公共资源。
简单来说,就是把城市当作一个庞大的硬件,给城市安装上一个运行装置,让城市自己运作。
“一个有数据大脑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举个例子来看,当城市拥有思维后,如果城市遭遇堵车,那么它会自主裁决,并采取相应的方式缓解拥堵,比如通过限制进入路段车辆数量或临时征调周边线路等。
为了有效处理车辆拥堵的情况,城市大脑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车辆,来准确分辨什么是拥堵,什么是事故。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去年9月,城市大脑交通模块在杭州市投入试点后,城市大脑每15分钟就能根据摄像头数据调节红绿灯资源,对道路和时间资源再次分配。
由此该路段车辆通行速度平均提升了3%至5%,在部分路段有11%的提升。
目前,杭州已有超过5万个交通摄像头接入城市大脑。今年3月,苏州也加入了城市大脑的行列。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王坚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没有前车之鉴,那么只能靠自己一步步摸索前进。
“城市大脑是中国为世界所做的重要探索,它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就像电网;而数据也将成为城市治理最重要的资源,超过土地。”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果让这些数据真正流动利用起来,将引领未来城市管理走向巨大变革,也将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中国做这样的尝试,同样可以推动世界做出探索,近而影响更多的人。
在进入“创新阶段”之前,中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山寨时期,饱受贬低和批评.....但今天的中国,每分每秒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不断突破、不断探索,无数中国人共同见证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创新实践。
从信息技术到生命科学,从新型能源到航空航天,伴随着科技实力的稳步提升,如今的中国有能力站在世界的前沿领域,积极地参与创新,并享受着创新带来的丰厚果实。
同样的,中国的创新脚步也在为世界作出贡献,让世界变得更智慧、更美好。
也许实现“创新中国”还有一段很长的旅程,也许现在的中国还不够完美,但从这7位科学家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
谨向这个伟大的时代,致敬!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