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身体非常敏感。我们往往会给婴儿提供最柔软的棉布衣服,最透气的尿片,最软绵的食物。因为我们知道,婴儿有多么娇嫩,稍有照顾不周,很可能就会导致各种问题。
记得女儿刚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我买了米粉给她冲糊糊。没想到才吃了两次,女儿就拉不出大便。我们赶紧给她停了才好起来。
婴儿的大脑比身体更加敏感。婴儿大脑有一个重要功能:情绪感知。这是孩子建设情商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却往往被家长忽视。情绪感知存在于婴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也包括婴儿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睡眠。
这里我给大家讲三个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理解:父母在婴儿睡眠问题上的不当处理,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情绪力。
1
我多年的闺蜜研究生毕业于美国顶级大学之一。她是一位严格的科学养育者。我跟她学到很多育儿知识。但是在睡眠训练这个问题上,她却不小心掉进了执着的坑里。
读了大量育儿文章书籍后,闺蜜得到一个结论:小宝宝需要尽早睡通宵。认真严谨的她找来了各种睡眠训练的书,请教了很多医生护士,最后选定了一种办法。按照那个办法,父母要让小宝宝独自睡一个房间。如果宝宝半夜醒来哭闹,父母应该让ta独自哭一段时间之后再进去安抚。按照孩子周龄,哭闹时长有一个严格的规定。随着训练的推进,让孩子独自哭闹的时间也需要随之延长。
闺蜜是非常有决心的人。有很多次,她在房间外面听着小宝宝哭,心里好像有几百只小虫子在挠。但是一想到睡眠训练法的规定,她总是咬咬牙坚持下去。
她的小宝宝一天天长大,非常聪明可爱。做母亲的心里欢喜。终于熬到小宝宝三岁准备上幼儿园的年纪了。想着孩子马上就要独自面对社会,做妈妈的心里又是高兴又是伤感,忍不住流下眼泪。这时候,她那三岁的孩子十分冷静地对她说,“哭有什么用?”
“哭有什么用?”这句话从一个三岁孩子口里说出来。我只感到一阵寒意袭来。
在黑暗中惊醒的小婴儿,她的第一个情绪反应就是害怕。小宝宝不能行动,只能用哭声来寻求父母的安慰。然而,他们渴望的安慰迟迟不到。小宝宝感觉到悲伤失望。
害怕、悲伤和失望混杂在一起,小宝宝逐渐变得冷漠。
“哭有什么用?”是三岁孩子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她只有用冷漠才能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
闺蜜的睡眠训练是在严格指导下进行的。而有一种睡眠训练,缺少科学指导,出发点完全是为了自己不受到干扰。这种真算得上魔鬼般可怕。
2
我的一位法国朋友告诉我,在她刚出生第三天的晚上,她的父亲单独陪她。因为嫌她吵闹,把她单独关在房间里,任由她哭了一夜。
我的这位朋友同在哈佛做研究。人很热情,是一枚标准学霸。但是多年来,她深受“燥郁症”困扰。她的情绪常常在躁狂和抑郁之间剧烈波动。可能这段时间见到她,她还雄心壮志地跟你畅想美好未来,让你觉得她很快就要发表最高级别的文章。过一段时间再见面,她已经陷入了悲观抑郁的状态,待在家里不愿意做任何事情。长期以来,她都只能靠吃药来维持正常生活。
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让小宝宝大哭而无人照看时,孩子会感受到痛苦和焦虑。孩子的身体会遭遇各种有害的激素失衡,对孩子的智商情商和社交发展都产生负面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家则认为,睡眠训练是给他们提供病源的最好途径。可是一直到现在,朋友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燥郁症很可能和那个晚上有关。
我们会给小宝宝裹上温暖的棉被,会时不时检查她的小手,不能太冷,不能太热。因为我们知道她的体温调节能力太弱。做父母的必须要通过加减衣服来帮助她保持体温正常。
同样的道理,出生刚三天的小宝宝,情绪调节力非常弱,需要父母的及时反馈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
可是我的朋友呢?睁开双眼看到的只是无尽的黑暗。黑暗让她感觉到危险。她大声地哭闹,拼尽全力给父母发送信号,“快来救我!”
在上篇文章里,我们说到了刚出生的羚羊宝宝感知到危险,在几分钟里它努力伸直双腿,随着羊群拼命奔跑逃命。
我们人类的小宝宝同样能够感知到危险。然而我们却不会奔跑。我们生存的希望全都放到了父母身上。如果父母能够及时给予小宝宝安抚,那孩子就会重新回到安全中。如果父母对小宝宝的哭闹一再忽视,那孩子就会长时间处于对危险的感知状态中。
长时间地感到危险,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有可能让人精神崩溃。更不要说小婴儿了。一个新生儿被关在黑暗的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个晚上都得不到半点安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绝望?!
我们不会把小婴儿长时间放在雪里。但是我们却会把小宝宝关在房间里,让她独自在黑暗中哭上整整一个晚上。
这两者比起来,究竟那一个伤害更大?
3
睡眠训练其实是一个舶来品。在我们传统育儿法里是不存在这个说法的。相信睡眠训练的往往是年轻一代的父母。
我的一位朋友生了孩子以后,母亲过来帮忙。两个年轻人看过不少育儿书,相信哭声免疫睡眠训练,任由小婴儿在房间里哭。自己在外面卡着表。时间还没到,只见母亲大人披头散发地冲进房间,抱起小宝宝,一边哄孩子,一边指责他们心太狠。
年轻父母在面对一个弱小的婴儿时,往往手足无措。他们需要大量的育儿知识来帮助自己。然而在学习育儿知识的过程中,真的很容易丢失一些本能的东西,比如说对小宝宝情绪的感知。
母亲大人不懂科学育儿。在睡眠训练这个问题上,她做出了本能的选择。
当我们在考虑孩子的睡眠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把睡眠孤立起来对待。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孩子在一个月内睡通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会用冰冷的数字和计时器来规划孩子的睡眠。
这种做法看起来科学,然而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孩子并不是机器人,可以随便修改程序。孩子的睡眠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活动,还和情绪以及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处理孩子的睡眠问题时,千万不要把睡眠孤立起来。
我们始终要记住:孩子是一个有感知的生命体,是一个有情绪反应的生命体。
小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是他们知道通过哭闹来向我们传达一种信息。婴儿的哭闹往往是因为遇到了令他们感觉危险的事情。也许是饥饿,也许是尿片让他们难受,或者是某些我们暂时不清楚的需求。总之,他们是在向父母寻求帮助。
理解和尊重孩子,从学习解读孩子的哭闹开始。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举例子说说小宝宝的睡眠有可能会受到什么样的情绪影响,以及可能的处理办法。
我还会告诉大家,究竟是否需要进行睡眠训练?什么样的睡眠训练才最符合小宝宝的需求?
>>>>
往期回顾:
识别下图二维码
后台回复“入群”,加入温暖社群
>>>>
后期预告:
一、婴儿阶段的情绪分化决定一生的情绪底色。如何理解和处理婴儿的情绪反应?
二、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究竟想要给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如何通过情绪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孩子?
三、情绪是波动的,需要及时回到平衡线。如何帮助孩子建设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四、孩子闹情绪为什么会让我们心烦意乱?如何才能在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中正和理性,更好地帮助孩子建设心理力?
五、过分强烈的情绪反应很可能意味着孩子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焦虑。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焦虑状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