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搜狐教育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许多清华人在校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告诉过我们,清华原先还曾经有过一个校训。其实,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现在却被拦腰斩断,只剩下前面8个字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是不凡,语出《易经》,因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之演讲而名扬天下,遂成校训。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还是20世纪90年代才恢复的。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则出自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先生说,“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独立精神

 自由思想
如今“双肩挑”的“光辉历程”走过了60多年,“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清华精神,也失落了60多年。 
原本16字的校训,为什么无端地被砍去一半,原因是大家都能明白的,当然是不喜欢甚至惧怕“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校训被腰斩了,没有了“精神”和“思想”,清华的传统也就丢失了,剩下的只是教你做个好奴才、做机器人的训诫。 
30多年前,清华就发誓,要在校庆100周年也就是2011年的时候,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如今,2011年已过,清华仍然徘徊在世界一流大学之外。不知当初信誓旦旦的当quan者作何感想?如果仍然按照现在的教育模式发展下去,即使再过30年,这个夙愿恐怕也难以实现,原因何在?人们想过吗? 
时下人们正在发问:中国高等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发问者不少,回答的不多。从上到下,全都昏昏然,茫茫然,即使隔靴搔痒地说几句,也都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其实,许多人很明白,就是不敢说出来。 
现在,或许可以从这个被腰斩的清华校训中找到答案。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有错吗? 
如果有独立精神,就不会甘于做奴才,就不会轻易被驱使,就不会只做工具和炮灰。如果有自由思想,就不会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就不会溜须拍马趋炎附势,就不会全国只用一个脑袋想问题。这就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不被认可的原因所在。 
孔老夫子不是早就说过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 
这也是清华成不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的症结所在。 

北洋军阀政府能够任命反对派的蔡元培做北大校长,而蔡元培校长能够拿着政府的经费并同时拒收政府的公文。蔡元培校长宁肯自己辞职,也要救出被捕的北大学生。 
那时候的胡适能够喊出“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一群奴才能够建造得起来的。这就是“独立精神”!这就是“自由思想!”这就是高等学府的灵魂。 
没有“独立精神”的结果是,上面不让说的话不能说,上面不让研究的问题不能研究。没有“自由思想”,就得揣摩领导意图,领导允许怎么想才能怎么想,领导喜欢怎么说才能怎么说。 
全国上下只有一个脑袋想问题,其他人跟着忽悠就行了。外国总统来清华演讲,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什么时候鼓掌都是和上面的要求相一致的。堂堂清华,连一个有点独立精神的问题都提不出来,还谈什么世界一流大学! 
蔡元培先生为北大奠定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虽然现今尚存与否颇有疑问,但仍然是值得推崇的伟大精神。他早在1919年就提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1919年6月15日,《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这是中国大学实现大学精神的基本条件,缺乏这三个条件,中国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将永远只是梦想。 
被誉为“清华之父”的梅贻琦校长也很推崇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精神。他说:“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 
清华校训之被腰斩,并非仅仅清华之悲哀,它标志着中国大学精神的迷茫和缺失。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学精神的迷失意味着民族精神的沦丧。重新塑造真正的大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兴盛的根本之路。 
1900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力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在最后协定书上签字,签下了将中华民族推入苦难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等款项本息合计982238150两白银,由1902年起至1940年止,分39年还清,以海关、常关及盐政各进款作抵押,按照条约所列办法及汇率,折合各国货币偿付,是为“庚子赔款”。
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庚子赔款,超过以前所有赔款之总和,至此,中国财政、经济全面破产。近代中国向帝国主义国家总共支付的战争“赔款”为16亿多两白银。在所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中,日本掠夺中国的财产最多。
1901年签定的《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1906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白宫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朝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在明恩溥等人推动之下,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出赞助中国教育的谘文,1908年5月25日由国会通过。
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为了开展派遣留美学生工作,清朝政府于1911年在北京开设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4年改名为“清华大学”。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
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
我们一起聆听下清华、南开、厦门大学校歌!

清华大学校歌

南开大学校歌

厦门大学校歌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推荐:一个卖茶不喝茶的茶商的自白

原文更多精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