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老的第一次相识
1957年夏,北卡州,一个叫默克斯维尔的小镇郊外,一条刚竣工不久的柏油马路,在夏日的灼烤和汽车的碾压之下,散发出软踏踏的柏油味道。这味道随着风,飘向农场深处的树林间,惹得乘凉的牛儿们使劲叫唤了几声。


一辆破旧的雪佛兰Nomad汽车,拖着斑驳的车厢,从远处沿路爬行而来,穿过一片片空旷翠绿的农场,停在了一座白墙红顶的房子面前。驾驶室里坐着的是菲比,一位二十岁的美国南方姑娘,而房子是她的表妹艾丽希家。


“艾丽希~ ” 菲比朝着房子方向喊着。

“来啦”,艾丽希听到叫声,从屋里飞快的跑了出来。

原来她们电话里约好,菲比今天要带艾丽希去见她最近新认识的一个帅男生。用菲比的话说,那个男生简直是超级无敌帅。而艾丽希听后,心中不屑,认定愿意跟自己这个有些silly笨笨的姐姐约会的男生一定长得很丑。


俩人到了餐馆,那个男生也已刚到。

“这是Jay杰伊”  

艾丽希早已飞快地扫了他几眼,“天哪,果然真的好帅”,差点脱口而出。

“这是艾丽希” 菲比接着介绍道。

听完介绍,俩人几乎同时说了句 “很高兴认识你”

四目相对,目光炙热。


杰伊是个安静的美男子。

从点单到吃饭,他都不善言辞,多数时间都只是在听坐在对面的菲比谈论她的近况,不时礼貌的应和几声。只有在艾丽希问他一些问题时,他才会微笑着多答几句。


一会儿菲比起身,去了洗手间。


艾丽希看了杰伊一眼,然后迅速的侧滑到了菲比的位子,跟杰伊面对面,继续他们的话题。


菲比从洗手间回来,对艾丽希说:“嗨,艾丽希,那是我的位子”。


“哼嗯,现在是我的了。” 艾丽希摇着脑袋,得意的说。


杰伊听完乐呵呵地笑了。


菲比很尴尬,“那你自己走回去吧”,就气急败坏的走了。


“杰伊,你一会儿愿意送我回家吗?” 艾丽希问


“非常乐意” 杰伊回答说。


这一年,艾丽希十八岁,杰伊十九岁。

他们就这样相识了,后来一起约会,也一起在河水里受了洗礼,一年以后便开始了他们六十年的幸福婚姻。


对了,杰伊说当时那顿饭一共花了他35美分。。


2. 毕业后,当幼师
艾丽希毕业以后,到了本地公立的学校当了一名教师,教的学生从幼儿园到二年级都有。


最近新带的班级上有个小朋友总是迟到,而且在课堂上会睡着。艾丽希在放学后,就问了小朋友睡觉的原因。小朋友说妈妈常常带男朋友回家,有时候也在院子里开趴体到很晚,吵的他根本睡不着觉。艾丽希知道原因后,跟他说,如果在她的课堂上困了,就睡吧,睡醒了,再给他补课。


还有个小朋友,常常都是穿的脏兮兮的。经过她的调查,原来他妈妈吸毒酗酒,吃喝都不管他。他每天都在地下室里睡觉。艾丽希把他妈妈喊来,严肃的说,我不在乎你喜不喜欢我,怎么看我,但你必须要改变,为你的孩子做点什么。

3. 二女儿塔米
退休以后,艾丽希和杰伊常常开着他们的房车,轮流到各个孩子家小住一段时间。


这次来到了他们在南卡的二女儿塔米家。


塔米是他们四个孩子里最像艾丽希的,果敢利索,关键时刻都会挺身而出,有领导力。

塔米自己有两个女儿,后来收养了五个中国小孩。


这天,其他孩子都在外面玩时,三女儿瑞白卡跑来问妈妈塔米,她需要干哪些家务。

塔米说把后院的玻璃擦干净,然后她就跑去擦玻璃了。


艾丽希很好奇,就问,为什么其他小孩都在玩,而瑞白卡却跑来找你擦玻璃呢?


塔米说,我们定好的规矩是早上七点半起床,然后全家一起吃早饭。违反者要自己多干一部分家务。今天早上瑞白卡就没起来,睡了懒觉,所以自己跑来跟妈妈接受惩罚来了。


塔米对孩子们很疼爱,但绝对不会惯着他们。她不会体罚孩子,也不会对孩子吼叫,而是跟孩子提前说好规矩和违反后的惩罚措施。方式往往都是多做家务之类的惩罚。


其中她规定孩子不许在妈妈说了不行之后,又跑去跟爸爸央求。爸爸和妈妈也很尊重彼此的决定。


4. 外孙和外孙女
五个小孩里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男生威尔,刚抱来时,是听不到声音的,后来到医院去检查,发现耳朵里竟然有几个铁片以及半截铅笔。后来经过手术取出后,现在听力已经完全恢复,只是不太爱说话,见人的眼神会主动避开,每次跟他握手,他都是轻轻捏一下便迅速抽离。他跟艾丽希和杰伊也都很少说话,但他很爱跟爸爸比尔交流,在比尔那里,他能感到很安全。

如今威尔已经十七岁,已经完成高中课程,但他对学习始终兴趣不高,课业表现远没有几个妹妹好,但只要他愿意,塔米和比尔都会很支持他受更多的教育。他们现在也安排威尔去尝试很多工作,比如餐馆、农场、技工等等,都是不拿钱的志愿工作,只是想让他发现自己的喜欢和擅长什么,以后能够找到一份可以吃饭生活的工作。

二女儿汉娜被收养时已经九岁,她对她亲生妈妈还有些印象,一天跟塔米提出来说,以后长大了她要回湖南找她的母亲,塔米欣然同意,但要求她先完成教育,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以后如果她想回中国找她亲生母亲,塔米愿意帮她出回国的机票。


5. 大儿子唐
艾丽希和杰伊退休以后,就不再打理农场了,他们的大儿子Don唐住在斜对面,打理着周围的农场、鸡舍、牧场和蔬菜温室的日常。只有在唐去度假的时候,杰伊才会帮忙照看一下。

农场是杰伊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部分,然后又从哥哥弟弟那里把他们继承的部分也买了下来。住的房子是杰伊自己设计,自己找人分了几期盖的。

唐说,农场里牛有九十多头,他每三个月都会卖一次牛,尽量维持在100头以下,因为超过一百头,政府要求要添置额外的环保措施来防止牛对河流环境的污染。卖的主要是小牛犊,每次都是自己把小牛犊拉到牛肉公司的农场去,肉场会把牛养大了再宰掉。


温室里种植的有西红柿和生菜,有时候会种点萝卜。都是无土栽培,有烧木头和液化气的加热炉,也有通风设备,来控制室内温度。
每个周一周三周五会采摘一次西红柿,包装好,贴上标签,卖给当地的超市bilo或者Lowe's。其实他们的价格要比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西红柿要贵,但有些顾客会跟卖场点名要求买本地产的农产品。所以既然有需求,卖场就要满足,会跟当地的农户收购一部分,标明是本地出产,价格略高也能卖掉。
唐说,以前蔬菜小店生意不错,如今渐渐不行了。

6. 问题解答
对精致的理解
这个问题不太好问,我就多贴几张照片吧,或许通过房间的布置,你可以发现艾丽希对精致的理解。
他们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对他们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艾丽希的父亲是德国后裔,母亲来自爱尔兰。对她最大的影响就是对待人的尊重。在那个黑人都不能进白人餐馆的年代,他父亲会邀请来家里做工的黑人工人进屋里跟妻儿一起用餐。还有一次,父亲还带了一个冬天晚上喝多后倒在路边的黑人回家给救活了。这样的经历,让她对待人上很开放,直到今天对待各个国家的人都很尊重,比如她的墨西哥儿媳妇和中国收养的外孙外孙女们。


3 如何看待中国的拼爹时代 美国父母会给孩子提供婚房这样的经济帮助吗
在美国,父母会给孩子一定的帮助,但更多是情感上的,即使有钱,也不会帮着孩子买房子的。

他们刚结婚的时候,就只是有这块地。房子是杰伊自己建的,家具是自己打的,艾丽希也从来不去市场买菜,都是吃自己地里种的。日子简单,但过得很开心。
她和姐姐在家调养身体,吃什么?锻炼么?
姐姐今年已经八十六岁了,还经常开车来找她玩。但最近几年,她姐姐来找她说的话题开始不断重复,总是翻来覆去谈论小时候,谈论父母,谈论上帝。

对于吃,医生有给她一些建议,比如少吃培根和鸡蛋等,但她一般还是会吃一些。同时也有按照医生的安排吃一些维生素钙片之类的。现在已经没有专门锻炼了,就是在家收拾家务,做饭,安排下桌椅板凳啥的。


5 蛋奶肉蔬菜的销路
他们现在一共有六万多只鸡,都是跟大公司签了合同的。鸡蛋会有公司定期来收。

牛和蔬菜在前文中有介绍了。


6 从出生到现在 对中国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改变?
艾丽希和杰伊都有说,他们其实听到的关于中国的消息并不多。而且他们从来都不会相信大家的传闻,都不靠谱。他们更乐意听我们中国人自己讲讲自己的国家。

7 以后会需要人来照顾吗?由谁照顾?是不是生不起病?要靠锻炼来保持健康吗?生了大病 该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
现在有大儿子一家跟自己住的很近,偶尔需要帮忙,就会给儿子唐发信息。这次拍合影,艾丽希就短信喊唐过来帮我们拍的。

艾丽希自己得过两次癌症,杰伊也得过一次癌症,都治好了,费用都是保险给付的。

美国也有nursing house敬老院。从条件很一般的公立到非常豪华但昂贵的私立敬老院都有。也有人选择进敬老院,也有人选择自己雇佣时薪的专业护士来家里看护。


8 每家都有黑马 你家呢?
在艾丽希眼里,他每个孩子都很优秀。他们都在发挥着自己被赋予的天赋,做着上帝给予的使命。在世俗的眼里,他的小儿子挣钱最多。他小儿子斯蒂夫从小数学就好,而且初中的时候,他们学校弄来了一台电脑,没有人会摆弄,就把斯蒂夫喊去教老师们怎么用电脑。


9 孩子十八岁以后就不再管了么?
有些家庭会这样,但其实很多家庭还是会常常联系,每年都聚会几次,互相帮忙的。


10 日常都做哪些事情
平时就是在家里收拾,养了三只猫。

也常常去孩子们家里转转。

每天都常常祷告,等着上帝接她回天国。

她喜欢打理她自己的厨房,尤其边忙活,边从窗户看外面的小动物,常常看到小松鼠、白尾鹿、狐狸、北美小狼coyote等等。
这次拜访期间,她发现了三只白尾鹿,就开心了很久,让我帮忙查一下喂它们吃什么?
11 你跟pop年轻时候吵架么 怎样做到家庭和睦 夫妻和睦?
在屋里是艾丽希说了算,在屋外是杰伊说了算。有事说事,从来不会吼对方。两个人相处,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forgiveness宽恕。

12 聊得其他话题 
美国现在多数人也选择火葬,因为土葬的话,要七八千美金,而火葬只要两三千。
艾丽希最后还建议以后我如果有了孩子,要教孩子学汉语,不要像她的墨西哥大儿媳不愿意教孩子们学西班牙语。


其他相关文章
欢迎关注“北美山姆哥”!
这里没有纽约的金融精英,也没有硅谷的科技新贵,
只有一个美国小镇青年,给您讲述普通美国人的真实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