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华,两宝妈。从北大到哈佛博士后,学医近20载,最终情定蒙特梭利教育。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传播简单系统的教育理念,帮助到更多家庭。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分析了情绪是我们的忠实朋友和护身符。今天我们一起回到生命之初,来看看婴儿阶段的情绪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大部分人眼里,婴儿不过是一个只知道吃喝拉撒睡的小生命。殊不知,这些小生命正在非常努力地为自己的人生打上情绪底色。
1
什么是情绪底色?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简单介绍了普拉切克Plutchik情绪轮。普拉切克是情绪大师。他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不同的情绪。
如果把我们的生活想象成一张画纸。我们每天都拿着笔在上面作画。而每一笔都会按照我们的情绪来选择相应的颜色。我们会得到一幅什么样的画呢? 
人的情绪总是在不断变化中。想象中,我们的生活画纸上呈现出来的色彩一定非常丰富,像彩虹一样绚烂吧。
事实上是否如此呢?
从2007年到2016年,摄影师Peter Funch每天早上8:30到9:30守在纽约曼哈顿第42街的一个角落里,用相机捕捉行色匆匆的行人们。九年里,他的相机在不同的时间捕捉到了同样的面孔,虽然衣着打扮不同,但神情和姿态却几乎不曾改变过:焦虑的依旧焦虑,哀伤的依旧哀伤,快乐的依旧快乐。
想象一下,摄影师Peter Funch捕捉到的这三个人,他们情绪底色分别是什么呢?他们分别让你想起你生命中的哪些人呢?
从短时间来看,每个人的情绪都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断波动,没有一个例外。然而当我们把时间压缩到以月甚至年为单位来看时,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突然就变得明显起来了。
你会看到,有的人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有的人则常常忧心忡忡,有的人斗志昂扬,有的人谨小慎微,有的人一点儿小事就动怒,有的人总是爱心满满。这些人的情绪肯定都会波动起伏。但是几乎每一次的波动都会回到他们的常态。这种常态,就是情绪基调。
回想一下,你身边熟悉的亲朋好友中,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基调呢?如果不是发生了很大变故,一个人的情绪基调基本上是不会有很大变化的。乐观的人过几年还是乐观。悲观的人过几年还是悲观。 
如果普拉切克的情绪色彩系来绘制每个人的情绪,情绪基调就是这幅画的底色。
画画最开始是要打底色的。底色可以决定一幅画的整体色调。我们每天在生活中绘制自己的情绪图谱,其实也是先有一个打底色的过程。不同的情绪底色让我们的人生显示出不一样的色调。
那么情绪底色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要从情绪分化说起。
2
婴儿的情绪分化
前几天和孩子们一起看BBC的动物纪录片,刚出生的羚羊宝宝两条腿还是软的。但是羊群被鬣狗攻击,羚羊宝宝感受到威胁,用尽全力把四条腿伸直,拼劲全力奔跑起来,摆脱了鬣狗。
人类的小婴儿在自我防卫方面完全无法和羚羊宝宝相比。但是我们的小婴儿其实同样具备了对危险和安全的感知力。
胎儿在温暖的子宫里,几乎很少感受到变化,是一种混沌状态。出生以后,她的世界不再是恒常。婴儿具备了和羚羊宝宝一样的能力,可以感知到潜伏的危险。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离开妈妈温暖的子宫,来到这个陌生冰冷的世界,突然的变化让他们感觉到危险和害怕。他们用哭声来宣泄自己的害怕情绪,而这种哭声也是在吸引他人来照顾自己,“我很不舒服,请来帮助我!”这时候,妈妈温暖的怀抱就是最让婴儿重新感觉到安全的地方。小宝宝到了妈妈的怀里,很快就平静下来。
新生儿的情绪反应看起来很单纯:感觉到危险就哭闹,感觉到安全就平静。但这其实是一个情绪反应从无到有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情绪分化的源头。
随着小婴儿一天天长大,他们的大脑一点点发育起来,他们的情绪体验也随着越来越丰富多彩。到了两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微笑来表达自己高兴的感觉了。慢慢的,小宝宝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表情。
小宝宝们会在半岁前后开始感受到幽默。大家还记得一个视频里的小宝宝,只要别人一撕纸就会哈哈大笑吗?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我女儿不到五个月的时候,有一天我爸妈抱着她。我走进去不经意做了一个动作,小家伙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三个大人面面相觑。我故意重复那个动作,小家伙又哈哈大笑起来,屡试不爽。很显然,我的这个动作一不小心引爆了她的幽默感。如果你的孩子正好差不多这么大,请试试抱着她站在镜子前转圈。每次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消失又出现,消失又出现,小宝宝都会开心地大笑起来哦。
婴儿甚至可以感受到悲伤。有一次我带着一岁左右的女儿去参加美国水镇一位消防员的葬礼。街头站满了人,风笛发出了悲凉的声音。女儿并不知道身边究竟发生了什么,大概是风笛的声音触动了她的神经,小家伙的脸蛋露出了凝重而悲伤的表情,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就这样,在婴儿阶段,人类的情绪从混沌状态慢慢分化出来最基本的八种情绪。这八种情绪两两对应:期待惊讶生气害怕厌恶信任悲伤快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情绪也是这样,从最开始的混沌状态慢慢分化出八种基本情绪。
而这八种基本情绪就好像我们的三原色一样,变化无穷,最终产生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
简单说说情绪的两种主要变化。
第一种主要变化是强度。同一类情绪可以出现不同的强烈程度。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感觉“烦躁”。这时候如果正好孩子捣蛋,我们的烦躁情绪可能就会增强,变成“生气”。这时候我们就会忍不住要说孩子。如果孩子不但不听,反而跟你对着干,你的生气就有可能会变成“暴怒”。
情绪由弱到强:烦躁生气暴怒
第二种主要变化是组合。这八种基本情绪可以两两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情绪(情感)。比如说信任和快乐融合在一起,就成了“友爱”。悲伤和期待融合在一起,就成了“悲观”。
信任快乐=友爱
悲伤期待=悲观
如果希望了解更多的情绪组合,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情绪”,您将得到一张由我们团队精心翻译制作的图片,内含Plutchik情绪轮和情绪组合表。希望这张图可以帮助您更加清晰地了解人类的复杂情绪。
情绪分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个体独特性,也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分化出更多的快乐、信任和期待,就会收获乐观和爱的情绪底色。有的人分化出更多的害怕、悲伤和厌恶,就会得到悲观消沉的情绪底色。
3
是什么导致了情绪分化的差异?
现在我们知道了情绪底色是由婴儿阶段的情绪分化决定的,而且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可是,情绪究竟是怎么样分化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
一棵苹果树之所以会长成苹果树,简单来说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在于这棵树的种子就决定了它是苹果树,而不是松树或者其它。外因在于环境,水,阳光和土壤,一样都不能少。
同样的,情绪分化的巨大差异也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我们先来说说外因。

a
妈妈对情绪分化的影响

刚出生的小宝宝只有危险和安全两种感知。情绪的表达方式只有两种:哭闹和平静。
因为感知到危险而哭闹的小婴儿产生的是害怕的情绪。
这种害怕的情绪如果得到妈妈的及时反馈,害怕就会消失。婴儿重新感知到安全。妈妈的反馈让婴儿产生了信任
这种害怕的情绪如果无法得到妈妈的及时反馈,害怕的情绪无法摆脱。小宝宝就会不停哭泣。此时他的分化出的是悲伤或者生气的情绪。 
如果小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总是能得到妈妈及时的反馈,那么宝宝对妈妈的信任就会增强,对妈妈就会产生期待
如果妈妈对宝宝的反馈不稳定,宝宝就会常常惊讶
如果妈妈伤害了宝宝,宝宝很可能会出现生气害怕厌恶或者悲伤的情绪。
如果妈妈经常陪着宝宝一起开心地玩耍,宝宝就会有很多的快乐信任的情绪会随着增强。
也就是说,人生之初,妈妈对宝宝哭闹的反馈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婴儿的情绪分化方向。
妈妈对宝宝日复一日的照顾,如果能够让宝宝感觉到安全和快乐,那么小宝宝的情绪会更多地向着快乐期待信任分化。
相反的,如果妈妈经常忽视小宝宝,无法让宝宝感觉到安全,甚至有时候还做出伤害小宝宝的行为,那么小宝宝的情绪会更多地向着生气、害怕、厌恶和悲伤分化。
有一次去参加女儿朋友的生日聚会,恰好看到两个家庭都带着小宝宝,都是几个月大小。其中一位妈妈把小宝宝放在篮子里,自顾自地和别人聊天,小宝宝哭了,妈妈只是不耐烦地摇一摇篮子。另一位妈妈则一直抱着小宝宝,和他说话,挠他痒痒。小宝宝咯咯咯地笑个不停,一双大眼睛流露出彩虹般的快乐。
在那一刻,这两个小宝宝的情绪就是在朝着不同方向分化着。
妈妈对于婴儿的情绪分化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婴儿的情绪分化却并不仅仅由妈妈决定。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情绪分化的内因。

b
先天因素对情绪分化的影响

每一个小宝宝的出生,其实都是人类千万年进化的结果。进化就意味着不完美,意味着多种多样。
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在出生的那一刻都早已打上了进化的烙印,没有一个人拥有完美的的情绪反应。而且每一个孩子天生的情绪反应都不尽相同。
美国有两位著名的医生,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特拉·切斯(Stella Chess)研究发现,2~3个月大的婴儿在九个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九个方面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分心程度、心理素质以及专注力的范围和持久性。
根据这九个方面的表现,他们进而把小宝宝分为三类:
1.天使宝宝:大约占40%。他们很容易适应新环境,能够很快建立起作息常规。大多数时候快乐,容易恢复平静。
2.困难宝宝:大约占10%。他们难以适应新环境,会对刺激和事件产生强烈的负面反应。
3.慢热宝宝:大约占15%。刚开始比较困难,但是逐渐好转。
天使宝宝的情绪更加稳定,更容易向着“快乐期待信任”分化。
而困难宝宝似乎对危险更加敏感,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向着“生气、害怕、厌恶和悲伤”分化。
如果你有一个天使宝宝,真心祝贺你,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育儿乐趣。
如果你的宝宝属于困难类,养育的道路注定更加艰辛。然而也请不要沮丧。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即使是困难宝宝,只要妈妈(或者重要抚养人)能够持续不断地给宝宝提供安全感、温暖和爱,困难宝宝同样可以收获良好的情绪反应。而且这些宝宝因为自身的敏感特质,往往会在其他方面有所长,相信会在日后给你带来惊喜!
这篇文章里,我们说到新生儿的情绪如何从混沌状态逐渐分化出八种基本情绪。而这八种基本情绪则决定了一生的情绪底色。
小宝宝天生的情绪倾向是我们没有办法决定的。但是父母可以通过学习如何正确认识情绪,恰到好处地给孩子提供情绪支持。通过持续不断地给予孩子温暖和爱的反馈,辅以足够好的应对策略,即使是困难宝宝,也一样可以建设起良好的情绪反应。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天使宝宝长期受到情绪忽视,她的情绪反应肯定会遭到破坏。
下一篇文章,我会用真实案例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婴儿的情绪反应。通过翻译小宝宝的哭声,我们可以有效地揭开他们的情绪之迷,帮助他们的情绪向着良好的方向分化,从而奠定孩子们一生的情绪底色。
最后提醒您,别忘了到公众号后台回复“情绪”,领取由我们团队精心翻译和制作的高清Plutchik情绪卡片,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我们复杂多变的情绪。
一、婴儿阶段的情绪分化决定一生的情绪底色。如何理解和处理婴儿的情绪反应?
二、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究竟想要给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如何通过情绪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孩子?
三、情绪是波动的,需要及时回到平衡线。如何帮助孩子建设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四、孩子闹情绪为什么会让我们心烦意乱?如何才能在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中正和理性,更好地帮助孩子建设心理力?
五、过分强烈的情绪反应很可能意味着孩子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焦虑。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焦虑状态?
爱华ps:
情绪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可惜往往遭到忽视。有太多的家庭因为种种情绪问题而苦恼,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家人。看过了那么多写情绪的文章,我感觉只有追本溯源,才能让我们真正把握好情绪。然而一旦涉及到情绪的根源,就必然牵涉到深奥的理论。我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些理论简单化,生活化,把它们变成每个人都能看懂并消化的东西。
如果您看完我的文章觉得还是不够清晰,请随时给我反馈哦。
往期文章帮助您更加系统地认识您的孩子:
爱之旅家庭教育为您提供最优质家庭教育理念,还有温暖社群。
育儿路上的艰辛,只有真正经历过才知道。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入群”,我们在这里等着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