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爆裂鼓手》
如何评价电影《爆裂鼓手》(Whiplash)?
知友:王笑笑(800+ 赞同)
看完上网看看影评,有说这是励志电影的,有说这是一部悲剧的,而在我看来,这只是一部简单的讲述追求极致的电影。
变态的老师和变态的学生,两人出奇地相似,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只为追求极致,为此不择手段地前进。弗莱彻正是看到安德鲁身上这样与自己相似的特质,才从马苏中选中他,定为培养目标。
于是我们看到安德鲁伴随着鼓技不断提升的是性格的逐渐扭曲。为了练鼓可以对家人冷嘲热讽,可以对女友恶语相向,甚至可以在舞台上就对导师大打出手,即便是出了车祸也挣扎着爬出来不顾一切地向舞台前进。他只想成为最伟大的鼓手, 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打鼓,打鼓,满身是汗也要打,满身是血也要打。
再说弗莱彻,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人性,他唯一想的就是打造自己的查理·帕克,为了这个手段可以不择手段,他可以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学生,他可以抄起椅子向学生抛去。
在他魔鬼式的训练之下被摧毁多少人都不重要,他不在乎,他只想锻造极致的鼓手,如同锻造传世宝剑,数万把中只留一把,其余都可以当做废料丢弃。
两人相爱相杀,相生相克,以双螺旋的姿态行走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
安德鲁问他,难道不会由于逼得太狠而导致下一个查理帕克气馁退出吗?弗莱彻说,不会,因为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气馁。这逻辑简直无懈可击,只能说那些在重压下崩溃的还不是那个人,因此不值得惋惜。
安德鲁曾经在离查理帕克一步之遥时险些放弃,就是影片最后,安德鲁被弗莱彻算计后,面对台下稀稀落落的掌声,他黯然走下舞台。这是他距离放弃最近的一刻,甚至比上一次出车祸毁了演出还要近。他可能会在和父亲拥抱后一起回家,然后改行,从此庸碌一生。
但他没有,他是永远都不会放弃那种人,无论遭到怎样的挫折都不会,于是他转身重新走上舞台,对导师比了一个 F*K YOU 的嘴型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开始打鼓,整场演出变成了他一个人的 drum solo,将全片推向高潮。
弗莱彻的眼神,从嘲弄、疑惑,变成了鼓励、欣慰,他知道,他成功了,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查理帕克。整篇以最后一个尾音结尾,没有想象中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和大公司的签约。在极致的大门前,只有师徒二人,不需要旁人的认可,影片一下就脱离励志青春期电影的范畴了。
影片原名「Whiplash」,就是「鞭笞」的意思,与其说和主人公安德鲁演对手戏的是导师弗莱彻,不如说是生活中的压迫,而弗莱彻不过是这种打压的人格化形象。
安德鲁面对的不仅仅是导师弗莱彻为了教学的严酷,更面对了导师纯粹出于报复的卑鄙,就在这命运的不断的鞭笞中,安德鲁不断完成超越,突破了极限,超越凡人,成为伟大。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在追求极致时就不能用普通的价值观来衡量,好比牛顿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的世界,一旦涉及到高速和微观,就要引进新的物理理论,你无法用凡间的砖石铺就前往天国的道路。
弗莱彻说,英语中最害人的一句话就是 good job,大鸟不能成为大鸟才是最大的悲剧,他相信使用自己的方法才能逼迫人们突破极限。我们或可想象到他听闻自己因涉嫌蓄意在精神上折磨学生而被校方解雇时的反应——你们这帮傻叉根本不知道我在干什么。
对于弗莱彻这种手段,影片本身并没有给出自己的评价,而是将这个思考蕴藏在最后一个尾音之中留给观众。相比于梵高尼采之流,毕竟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尘世之中。
最后,对于同一个主旨,本片可以选择任意的艺术承载方式,可以是爵士鼓,也可以是钢琴小提琴什么的其他乐器,甚至还可以是追求科学追求真理什么的。
最终选择架子鼓在我看来是架子鼓演奏水平更易于感知,手速和节拍的把握这类东西,即便是丝毫不了解架子鼓的也能直观地感受到演奏者的水平高低。另外架子鼓这种乐器具有强大的表现张力,高潮部分甚至不需要其他配乐,单凭密集的鼓点就能牢牢地抓住观影人的感受,再加上几近完美的剪辑,影片艺术效果堪称一绝。
五星。
知友热评
打鼓的人看到这部电影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无心
知友:赵宁(300+ 赞同)
观看《爆裂鼓手》是内心非常起伏的过程。大起大落。
同时还有很多人拿着片子当励志片看,麻烦,这不是励志片,而是一部悲剧,就好像米基·洛克主演的那部《摔跤手》和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黑天鹅》(这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涉及到剧透不多说,单单是 Fletcher 试探三个鼓手谁能跟上节奏今天训练班才能继续排练一场戏就看的心惊胆颤,一个魔鬼一样的教练,绝对严格的训练方式,学生苦、流血、满脸的不忿,都只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你跟了传说中的神一起共事,你就得服从,精神上的服从,身体上还要服从这个魔鬼的演出标准。
没法想象如果是现实生活中,这几个人要怎么熬过来,几个小时,轮番的敲着一个鼓点,就为了能找到节奏,不喝水、不上厕所、手还留着血,同时还要面对 Fletcher 的恶语相向。
提起 Fletcher,J.K.西蒙斯绝对是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
这个角色是个魔鬼,恶语相向是好的,他骂人时带上父母、带上女友和男友、攻击性取向等等,都是家常便饭,他会和善的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学生也只是以为他很关心自己,但不知自己已经落入圈套。
一旦被 Fletcher 抓住身世、取向等等的把柄,他就会毫不留情的用语言攻击你心里最脆弱的那一部分,毫不在意后果,包括他自己的。
动手更是他激将的方式,看过的人应该都印象深刻。这个人物好像时时刻刻都会爆炸,面目可憎,J.K.西蒙斯发怒时,眼神、嘴型甚至是脸上的条纹,都好似恶魔一般呈现在观众面前,光看人就已经不寒而栗。
影片存在着很多转折,有些会让人感觉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些则是晴天来了一个大霹雳,而且都是极端的事情,不可能想到的好事和坏事都会发生,编剧在事情的转折上也是尽情的极致起来,戏剧冲突非常明显,观众的内心则是随着主角一起高兴,一起失落,捏了好几把汗。
这是一部很极端的影片,角色都在追求着自己的极端,已经达到病态、变态的程度,快速而到位的剪辑更是将爆裂的气息推到极点。
近些年来香港一些新兴导演也在极力追求这种情感、观感的极限,在影片中设置变态的角色、剧情,通过灯光、美术、剪辑让影片更为的压抑,而此类港片则是多以犯罪、恐怖片为主,除麦浚龙的《僵尸》成功以外,无不因导演竭力凸显个人风格而导致剧情的漏洞百出、表演的不合格,而》爆裂鼓手》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则刚刚 29 岁。
知友热评
可是这样的人到底是悲哀还是幸福?
大鱼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知乎热门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