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谷歌首页纪念了周有光先生后
同样的时间
国内媒体对这位中国的大师却选择了沉默
为何总是让外国人来纪念我们的大师?
这后面或许是一段无奈的过往
1月13日,Google首页将封面改成
“GǔGē”
以纪念“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诞辰112周年。

然而,看到这个封面后,很多人表示,“要不是谷歌还真不认识这个人,中国的媒体也没报道,这算不算一种悲哀?
因为在同一时间,对于这位中国的语言学大师,国内媒体却选择了沉默。
Google通过创意LOGO来对名人大事或重大活动的纪念,一直是其企业文化传统。
这样的现象出现,也是Google对知识和科技的一种尊重 。
(Google纪念牛顿,2010年1月4日,牛顿诞辰367周年。图源:Google)
(2004年3月14日,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24周年)
(2011年4月16日,纪念卓别林诞辰122周年)
(2011年5月1日,纪念首届世界博览会举办160周年)
尽管有观点认为,拼音更大的意义是为汉语走向世界降低了门槛,在国内以汉字为主的学习体系下,没有很在意拼音的价值,周有光先生没有被主动纪念也是可以理解的。
周有光先生及其团队的成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习惯,就像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人们可能只是忽略了那个集体智慧时代下个人的功勋。
但在部分人看来,这位中国人的大师或许更应该由国内的主流平台来主动发起纪念。
然而他们的沉默和被动,让这部分人感到了一丝失望。
他们失望于国人居然要通过一个外国网站的提示才能想起有周有光这样的中国大师,也失望于更多的科学家和伟人们在国人心中,已经只剩下一些“奇闻轶事”和刻板印象。
而对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也从所知甚少变成了只字不提。
杨振宁家事天下知
(图源:著名摄影家邓伟 摄)
相比Google首页隆重纪念周有光,很多人也发现国人对其他有着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其实所知甚少,有的甚至是曲解,还有谩骂。
比如杨振宁。
很多人喊着“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喊完后用的却还是对待娱乐圈的那套“好奇”去对待这种世界级优秀人才。
部分人对杨振宁的了解,基本停留在他娶了一个比自己小54岁妻子这件事上,即便他已经娶了十几年了。
最让人寒心的是——去年7月,杨振宁恢复中国国籍,国人却骂他“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加入美国籍”,现在又“回国养老”、“对国家没贡献”。
在一片又一片的恶意揣测和骂声中,骂杨振宁的人既失去了对别人私生活的尊重,也没有了对科学最基本的尊重。
但在外国人眼中,杨振宁的成就却远比国人给他的骂名多得多。
有人问道:杨振宁几乎大半辈子都在美国,那他对中国有什么贡献呢?
但他的贡献,又岂是国界能够限制的?
作为首屈一指的世界级科学大师,杨振宁几乎拿到了一个科学家所能拥有的最高荣誉。
很多人以为,获得诺贝尔奖是杨振宁的最大成就,其实杨振宁拥有13项 “诺奖级别” 的成果,1957年的获奖只是他早期的一个“次等成就”。
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4个领域的世界级贡献,完全可以媲美“朗道十诫”。
杨振宁靠宇称不守恒拿奖,但他最大的成就是“Yang-Mills规范场论”和“Yang-Baxter方程”。
在他获取诺奖后60多年来,有7个诺奖得主是因为找到杨振宁的“Yang-Mills规范场论”预测的粒子而获奖。杨振宁的“Yang-Mills方程”是现代规范场理论的基础,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物理理论。
但部分国人对杨振宁的认识和评价,却仍更多聚焦于他的私生活。
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娱乐至死》一书中说到:“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体育、科学、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彻底枯萎。
而这种“民族的文化精神彻底枯萎”,在今天也似乎得到了印证。
最近被炒得红火的答题游戏《头脑王者》,在理工类题目中,有网友称有一个问题是:杨振宁在82岁娶的28岁的老婆叫什么名字?
(图片来源:微博)
被绯闻“毁掉”的林徽因
提到林徽因,很多国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还是那个情史迂回曲折、与姐妹争奇斗艳的“潇洒”女文青。
学界争议至今的《我们太太的客厅》中,“我们太太”就是个受男人环绕、爱出风头、工于心计的女人。对她身边的男人,“我们太太”几乎轻易地“玩弄”于股掌之间。
《我们太太的客厅》发表后,有好事者将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一一对号入座。
传闻林徽因读了作品后,还送给冰心一坛山西老陈醋。是不是真有其事已经无从考察,但现在当人们提及林徽因时,这段“趣事”几乎每次都被重申。
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交集,更是变成了“第三者插足”的饭后谈资。
而林徽因对中国甚至是世界的贡献,几乎被部分人“选择性忽视”了。
(图片来源:中国图库)
林徽因可不只是个有故事的女同学那么简单。
“民国名媛、多情才女、风流俏佳人”,这些称号都是不可考的。可考的是学者、建筑家、设计师林徽因。
出身不凡的林徽因原本可以选择安逸地过完一生,但她却选择了“建筑”这条风雨兼程的道路。
与梁思成结婚后,夫妻俩携手走遍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了2738处古建筑。
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最后才被国家与世界认可,并因此得到保护。
(图片来源:中国图库)
考察古建筑时风餐露宿,还患上了肺病。身边有人劝她去美国定居疗养,但她选择留在了祖国。
建国后,林徽因受聘成为清华大学建筑一级教授,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改造了传统陶瓷工艺景泰蓝。
如果说流言像风,那真相就是一池清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风停后,水面还是会恢复平静。
流言无法被证实真伪,但林徽因所有的贡献都有史料记载可查,而我们也不该只记得流言。她的每一个贡献,更该后世的每一个人铭记。
那些被外媒纪念的中国伟人
有人曾开玩笑说,如果要让人们记住杨振宁的科学贡献,恐怕需要精心编造一个像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随即发现重力原理一样的故事。
比如说杨振宁幼年曾和某某打赌将来必定名震世界,那今天的人们或许会对他的学术成就津津乐道。
玩笑归玩笑,但现实是我们对那些在各个行业真正做出了贡献的人,除了他们身上的奇闻轶事,又了解多少呢?
那些被Google和外国人隆重纪念的伟人,我们对他们毕生的努力了解又有多少呢?
2012年1月18日,为了纪念中国动画创始人万籁鸣、万古蟾的112周年诞辰,Google首页将封面改成由万籁鸣联合导演的《大闹天宫》
(图源:Google)
在Google首页上,孙悟空拔出几根毫毛,变出蟠桃、风火轮、带尾巴庙宇、如意金箍棒......
我们后来看到的各种版本的孙悟空,就是在这个版本里奠定了经典形象。
今天,谁都知道孙悟空,但知道这个版本的《大闹天宫》出自万氏兄弟的人却寥寥无几。
那些本该由我们来主动纪念的作品和伟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出现在国外的平台上时,才被我们记起。
为何总是外国人纪念我们的大师
周有光、杨振宁和万氏兄弟等现象的背后,是中国科学家们一段无奈的过往。
纵观伟人们的经历后,不难发现中国顶尖科学家很多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这事儿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对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加之在学科上的建设不足,经费难批,不能满足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因此当初的确错失了很多培养和留住人才的机会。
而相比成立于1863年的美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则是在1949年才成立。
但在祖国具备科学研究发展实力后,我们也有幸看见科学家们都纷纷回国。
1955年10月1日,历经波折的钱学森携家人终于成功回到祖国。
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这个称号有史以来只给了一个人,就是钱学森。
从钱学森到黄大年,两代科学家掀起了两次归国潮。
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等1000多名留美学生为了祖国的未来,不畏艰辛回到故乡,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中流砥柱。
后来我们也有幸见证了杨振宁、施一公等科学巨匠的回归。
写在最后
我们常说,艺术是无国界的,科学又何尝不是呢?
其实,一切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美好创造与劳动成果,都是没有国界的。
比如物理化学,比如绘画艺术,又比如汉语拼音。

正是由于周有光先生和其他专家在汉语拼音上作出的卓绝贡献,才给了后世人和汉语迈向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而科学家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是为人类谋福利而奋斗。
即便他们奋斗终生,不是为了被后人铭记。
但享受着这些成果的我们,不应该通过他人的提醒,才将他们记起。
Ref: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52689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1778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111672
https://www.douban.com/note/28133411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