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周末版-第一百二十五期:评《无问西东》


2018年第二期,影向标又迎来了三位新作者:
杨时旸,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苏七七,影评人。
郑秉泓,影评人,著有《台湾电影爱与死》。
队伍越来越大,还挺厉害的。
《无问西东》得分5.4分 得分不高,但是,其实这片在这期影向标里面,还蛮多争议的,就好像最高分有给到9分的,最低分有给到2分的,争议非常大的一部电影。
就好像身边的不少朋友也是这样,有些人非常喜欢这部,有些人非常讨厌这部,都只是各自的爱好。
不过,倒是想说几句题外话,不论是喜欢还是讨厌,其实都是大家各自的观点,源自不同的审美、兴趣、与经验。实际上,就是同一件事情,大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罢了,有些人会因为喜欢这部分的出色,而忽视那部分的不足;另一些人,则会因为很难接受那部分的不足,而无法认同其他的亮点,其实都是侧重点的问题。
其实都是大家的选择,有问题可以探讨,但是,劈头盖脸的痛骂,甚至开始造谣,说是收钱黑某片,想法未免有点太恶毒了。起码我玩这个圈子这么久,还没遇到有人给钱让我或其他谁黑哪个片的,因为,暂时还没遇到这么有钱的宣传方(除了自己家片子的宣发费,还有钱买大号黑别人家,社会,非常社会)
废话一堆,发个牢骚。还是看看这期影向标,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1.
刘宇清:9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芳华》/ YOUTH 还没有散场,《无问西东》/ FOREVER YOUNG 又带着新岁的气息迎面而来。相对而言,后者没有前者隐含的那种怨尤,也没有对“芳华已逝”的伤叹。在新片里,每一个过去的生命,都给下一代赋予爱的能量。《芳华》的追问,无论指向现实还是文革,都会面临进退两难的死胡同。《无问西东》站在交通拥堵的帝都,追念或想象民国/清华/西南联大,与近代先贤心灵对话,于是获得超越的情怀。

也许,《无问西东》的影像、叙事、对历史的还原,都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并且有清华大学为了广告自己而独占“联大”历史的嫌疑,但确实是一部极具知识分子情怀的文艺片。深则情,浅则趣,不必为“鸡汤”所累。电影在想象历史的过程中,化入了“抒情传统”,我却多次想起了《苦干》、《冲天》,甚至《日瓦戈医生》,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2.
子非鱼:9分

编剧,独立影评人,知名媒体人,曾任时光网总编辑、新京报副总编辑等职。
如果说《芳华》让人对来路感到绝望,《无问西东》则越过无边黑暗,望向了一个更广阔的时空。在这一时空中,历史尽管失落在各种谎言和苦难中,还是难以淹没那曾经有过的精气神。导演找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贴切叙事,让人终于对那个悲壮但浩瀚的过去产生了难以名状的认同,同时也对当下生活升起了一丝珍贵的信念。感谢! 
3.
秦婉:8分

凤凰电影策划。
本质上还是一部传递真善美的电影,只是与此同时,也告诉你这个世界非常残酷。四个时代的穿插互为牵引,叙事难度较大,剪辑不够完美,但还是做到了让电影像一篇散文诗,让其中的箴言不那么空洞。吴岭澜遵从内心,一生与文学相伴并星火传承;沈光耀身在乱世,承担母子关系与家训难守的悲情,“妈妈对不起”是那个时代理想者的共同叹息;王敏佳则像人们内心的一种投射,一心向往这个世界却终被这个世界所击倒,无从选择的命运往往并不给予悲怆之机;陈鹏忠于爱情,也忠于自己的科研命轨,却还能被后人记忆吗?于是到了张果果所在的“小时代”,在忙碌、功利的环境下,想要拥有大的情怀就显得更为不易。
之所以推荐这部电影,是看到其中那些值得被拍出来的内容,恰恰是当下人不愿意不时兴去做的,清华人乃至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到如今,又还能保有多少火苗?导演的理想主义或许也会被这个市场所掩盖淹没吧。演员有加分。
4.
黄文杰:8分

高校教师。
一部充满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内省精神与人文气质的史诗片,通过展现数代知识青年在各自时代的困惑与抉择,诠释青春何为、生命何为的究极命题,立意清晰,格局宏大,叙事动人,主创不惧挑战禁区、直面历史真实更是勇气可嘉,即便整体未脱通俗煽情剧手法,仍属当前中国影坛的意外之作、惊喜之作。

5.
陆支羽:7分

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鲸鱼放映室”联合创始人,著有电影随笔集《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付诸多少真心,收获多少赞美。2.四条故事线交织成的理想主义历史图景,有点《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意味,纵有遗憾,不可多得。3.泰戈尔访华,静坐听雨,集体批斗,时代硝烟中也有诗意细节,情绪足够饱满。4.四年前的黄晓明、王力宏,演得超出预期;张震那条线有点废;而章子怡真是永远有一张倔强脸。
6.
风间隼:6分

影评人。
这部电影同时拨动了我作为西南土著、学术男和狗血影迷几重身份的心弦,最喜欢西南联大那段,成功还原飞虎队员旧彩色照片质感,老昆明城全景犹如《卧虎藏龙》里的北京城全景,把我看激动了。但剧本有问题,20年代和当代两段寡淡如水,不如不要,中间两段一激昂一沉痛,较好。有很多不到半秒一闪而过的镜头,不知要表达什么。
如果说《云图》是个缩水版的《党同伐异》,这片子连《云图》的影子都没摸到,仅有的亮点是被缺少文化底蕴的国内电影市场反衬出来的。
7.
杨时旸:6分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一部观感奇怪的电影,你说它优秀吗?它结构牵强,情感矫情;而你说它是烂片?置于中国大银幕的现实背景下,又确实无法下此论断,更何况它还有1960年代那一段冷酷的呈现。它就在两端的自我撕扯中摇晃成了平庸的平均数。

8.
独孤岛主:6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像命题作文,四段线索交织玩得不功不过,西南联大的前半部分相当有味道,其他部分则有点过分依赖情节剧想象。
9.
时代映画社:6分

媒体人,公众号“奇遇电影”联合创始人。
校庆赞礼片做到这样,极致了。它用校刊中青春文学的水准和形式,唱了一曲百年赞歌。

10.
赛人:5分

影评人。
非常有意思的电影,在输送高大上之余,又夹带不少私货。不自知的陈楚生、不听妈妈话的王力宏、以慈善之名行盈利之实的张震。最有趣的还是那个编造个人历史,并将个人历史掩埋,且没脸见人的章子怡。都让我们对历史本身产生了犹疑。最动人的情节,是那对死活不愿做爱的夫妇。杯子和碗都摔碎了,就用铝饭盒饮水,然后冷暖自知。这对夫妇的表演也是全片最好的。还有黄晓明的头发,一车厢的人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振奋,而他只想看一看对面的小女孩。全片的缺点也很明显,强抒胸臆的旁白太多,剧情的分配也相当不均衡,胜在有一份不与天地共谋的精气神。
11.
闵思嘉:5分

影评人。
四个时代故事只是散乱地拼凑和浅层联系,没有有机结合。影像层面有相当大的质量差异:一些镜头质感优良,大量镜头却有焦点不准、光照失衡、景别单一等问题,绝不是一部“史诗大片”应有的影像素质。从故事层面上来说,章子怡和王力宏的部分所具备的代表性,都被太过剧情化的矛盾冲淡。如果用清华宣传片的标准去看待本片,可能还算合格。

12.
大奇特:5分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作为一部校庆宣传片OK,多么文人骚客,看片时不禁露出正能量的微笑,好似一缕寒风中阳光一般温暖,但清华大学的主体还是不够突出。作为一部电影它美中不足,四段故事各成一派,却难以互文。但全片可见苍天大地儿女情,可歌可泣清华魂。
13.
胡续冬:4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略超出预期,作为一部隔壁友校的加长版形象片,基本功效还是达到了,而且还稍有溢出。有以下几个比较囧的观影感受:
1.多线叙事控制力较弱,线索之间的转切略生硬,在全程高能BGM的疑似MV音画逻辑的配合下,本来各有动机的段落被生缀出了脱胎于春晚的中式土类型片“建X大业”式的献礼剪辑感,甚至可以直接把片名该为《建校大业》,宣发团队一再强调导演毕业于NYU、是李安的小师妹云云,但我只看见了这个中式土类型片思路,特别是最后彩蛋里的加字幕回放片中打酱油出场的各种学界大V,坐实了《建校大业》的土类型感。
2.表达不节制,憋了太多意图但是落实起来用力过猛。表现在台词上,是文艺腔癌中晚期,生怕观众以为工科院校的学子不懂思考,硬撸了一大锅哲理鸡汤和奇怪书面语。表现在情节设置上,是榫卯本已卡好还要猛砸几锤。比方说王力宏饰演的飞行员给残疾神父看护的山区孤儿空投食物那一段,有“晃晃”一词扣住情感,本来已经表达很饱满了,但是还刻意渲染了过多镜头。
3.一些地方剧情逻辑感较弱。章子怡被斗那一节本来是全片最出彩的地方之一,但是让一个承担国家机密科研任务的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青年科研人员擅自离岗带着诈尸的“坏分子”女友从北京一路逃到云南深山,把她安顿好了再回来继续两弹一星,这逻辑有点儿戏,削弱了批斗戏的表达张力。
4.20年代和联大那段,营造了一种近些年已沦为流弊的“民国范儿”代入感,特别是泰戈尔隔壁演讲那段,跟个活靶子似的展示了迅哥所黑过的场景——“像一大瓶好香水似地很熏上了几位先生们以文气和玄气”。这种自带柔光的“民国范儿”干扰了片中本应最有强度的章子怡被批斗段落的有效表达。
5.张震那段当代清华学子职场打拼戏,在片子里除了跟河南四胞胎的自言自语起到点跟梅校长讲解“真实”相呼应的功能,其他我看不出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惊喜主要在三个地方:

1. 陈楚生饰演的西南联大老师在敌机飞来时让王力宏走,说:“老师怎么可能比学生先走”,我把这句话看作是对周云蓬《中国孩子》的呼应。

2. 米雪的演技。特别是米雪得知儿子挂了,还淡定地给两个报信的学渣奉上冰糖莲子羹的时候,这是片中为数不多的表达得恰到好处的地方。

3. 国际章被批斗那场,演技没得说。

另外,一直有个小疑惑:

一位人大毕业生拍的清华百年校庆献礼片被有关机构拖到赶上了北大120周年校庆,这本来是一个很有爱的梗,体现了鄙国三个高校的手足之情。但是我发现该导演一直在各种官方版本的履历里擦除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本科背景只说NYU,略有遗憾。
14.
无耻不混蛋:4分

资深媒体人,现为腾讯影业新媒体负责人,自媒体“超前首映”创办人。
打个比方吧!就像一位特别好学求上进的初中生,为了表达自己对卡耐基,或是泰戈尔的崇拜之情,毕恭毕敬地用小抄本把格言警句抄下来,然后,自己都感动得不行,看一段,落一段泪,就成了这部电影。
一部长达138分钟的预告片,片名又叫《奔跑吧,清华》,或者《建校伟业》。整部影片就像高高飘在半空中的空中楼阁,你完全不知道它想讲什么,或者落到何处。就是白血病一样苍白。全靠音乐煽情,拿掉音乐就是神经病,当然,不拿掉,也依然是神经病。没有半点拯救的希望。镜头语言莫名其妙,人物动机莫名其妙,四个时空更是莫名其妙,想讲到哪就切到哪,东拉西扯,连基本电影语法都没有,全凭导演自己随心所欲。影片不是口口声声讲“要对自己真实”吗?我恰以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真实”。不是堆砌了一堆“真实”的素材,就叫“真实”。
15.
苏七七:4分

影评人。
从结构到语言,这个电影都有一种“通俗之上,艺术未满”之感,与广大院线烂片比,它不能说糟糕,但如果用精微一点的审美尺度看,那又相当糟糕。一般来说,一个“多少周年纪念片”、“某某庆典献礼片”是难以成为一个独立意义上的好作品的,因为它是一件礼物,献者是用来表忠心的,收者是用来晒段位的,它真正的意义在于社交意义,天生的与真正的历史真诚的反思有一种王国维所谓“隔”,反而有一种浮华虚矫的天赋。
但这个电影又不能说全然是虚矫的套路,它的套路里又还是有一点历史的旧影,有一点久违的真心,甚至于观众能从这个电影中忆念的东西,脑补的东西,都给这个电影加了分,甚至在院线片里,依然算得上清流。所以,还是得打四分,为后面给打一二三星的电影留出位置。
16.
桃桃林林:4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还是很难接受影片在制作层面的种种问题,即便很多人号称被感动了。当黄晓明喊出“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我大概也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了。整体的感觉还是太矫情,有点过度抒情。然而,抒情的方式却又只有不停地用音乐煽,手段不多。所谓的四个时空线索,也并没有真正有效地交叉起来,还是导演能力的问题。最终,也仅是个喊口号的宣传片。

17.
把噗:3分

影评人。
摄影很“摇”,台词很“硬”,配乐很“煽”,镜头语言基本停留在“史前”。一本《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加一本《电影镜头设计》,白花那么多胶片了。
18.
亵渎电影:2分

电影从业人员,微信公众号“亵渎叔推荐”运营者。
没到史诗级的烂,却是史诗级的失控,导演、编剧和剪辑是全线崩溃,简直就是灾难级的现场。导演野心太大,想用四条时间线串起清华百年史,结果最终崩得很难看。
张震那条线像公益广告,陈楚生那条线短得像MV短片,王力宏那条线成了特效半成品的空军征兵广告,章子怡那条线成了八点档偶像大戏,硬凑剪成电影,怎么看都像烂尾的半成品。这是电影,又不是电视剧,被故事感动有什么鸟用,又不是在评论电视剧。其实多线叙事平行剪辑的片子很难,很容易显得拖沓笨拙。想这么剪,剪辑至少要考虑四条叙事线在整个类型片框架内的叙事节奏,让四条叙事线的单个故事节奏跟故事整体的节奏保持同步。
现在这种剪辑思路,就是把四个故事生硬地堆放在一起,故事之间找了点毫无技术含量的小联系。现在的节奏,那是没有节奏,还有配乐和台词各种矫情尴尬的硬煽情尬情怀。

19.
吴李冰:2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总有一种胡乱的煽情能让你瞬间轰然入睡。开场部分的影像水准快赶上三流电视剧了。章子怡从影以来所接的最差电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