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问吧的两篇文章都让很多人不满意,甚至愤怒。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一篇文章是我(边缘君)修改过的,原文与被我修改后的文章,主旨有很大偏差,且标题是我取的。
第二篇文章是我们的既定活动,但因为第一天的困扰打乱了计划,所以换了个开头。可是给大家准备的圣诞小游戏,是真心的。
这两篇文章下,一共有超过200条留言,大多都是抨击言论。那么,我作为被抨击的主要对象,想和大家聊一聊我的想法。
1文章标题能不能用"旁边就是多伦多大学,可来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多"?
很多来留言的人,大多都是被这个标题给惹怒的。也许换一个标题的话,便不会有这么多人能看到文章中的这么一句刺眼的话。也就是因为这句话刺眼,所以我才选用过来放在了标题,这也是我平时给文章起标题时常用的方法。这个方法简洁有效,且没有夸大or捏造事实,不同于震惊部和标题党。
标题里引号内的这句话,是活动参与者被采访时所回答的。但是很多人在看标题时,并不会去理解引号的含义,更不知道这个标题是出自他人之口。因此,整篇文章的意思就被这个标题扭曲了。
文章内容是想说,这次悼念活动的现场有点糟糕,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这场活动的理由,且参与活动的华人移民能够体谅,还期望能在活动上能看到更多年轻人。同时,文章是希望能有更多中国留学生参加这个活动,并非想要特指多伦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也许标题改成“希望能看到更多留学生 — 多伦多12·13烛光悼念仪式 ”,就会好很多吧?
但是,我起了个更刺眼的标题:"旁边就是多伦多大学,可来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多"—12·13烛光悼念仪式。当时和同事一起讨论这个标题,确实有人觉得这样的标题对多大留学生不友好,无法让多大留学生转发这样的标题。我也认同,但我还是坚持了这个标题。
为什么呢?因为它刺眼,因为它是事实,尊重了新闻的价值。
不管多大留学生有什么样的理由,没看到宣传也好,Final太忙也好...这些都不构成标题错了的原因。
既然是一场活动,就会面临宣传困难;既然是一个永远固定的活动时间,那么就必然要面临Final。
宣传不力,但也有很多人知道了;Final太忙,但也有很多人能抽出1小时的时间。
除了多大留学生,除了留学生,所有身在海外的你,都可以去想想,12·13我们在国外可以做些什么?
2 文章有没有认为没参加活动的人不爱国?
这个逻辑是肯定不成立的,所以文章中并没有去做这样的陈述。去的人少,也不能证明留学生不爱国。一个活动去的人少,难道不可以呼吁一下,希望以后去的人能多一些么?
这个活动也被一些参加了的人(留言的网友)认为太过形式主义,不够庄重与真诚。但是我想说,完美的形式也未必真诚,残破的形式却未必假意,而且有一些特定的活动,就是需要形式,或者说仪式。
有人留言说,信佛的人难道要天天拜佛吗?
也有人留言说,你难道每年都给你家祖宗烧纸钱吗?
我哑口无言。我母亲是信一点佛的,家里有香案,但只会在想起来时点注香拜一拜;而我,也已经不记得上一次给祖宗烧纸钱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但这也更加证实了,"形式or仪式"确实是我们这代90后所淡忘的东西。既然淡忘了,就不存在说:没去参加悼念会,就等于没有悼念;没有悼念,就等于不爱国。我相信留言来骂我的人里,很多都是在12·13这天做了些什么的,哪怕心中有一个念头也算是心诚,但真的所有人都有所行动了吗?有人可是用生命去记录下了真相啊!*创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的张纯如,在36岁时举枪自杀。
还有人留言说,这场活动能够举行,多亏了“安省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的动议能够被通过,而在支持这个动议中,留学生做出了许多贡献,收集了许多签名。
是的,动议通过了,纪念日的设立还在进程中。但是,设立了纪念日之后呢?是不是还是需要活动,需要形式来支撑纪念日,来维系纪念日,来传承纪念日?
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是毋庸置疑的,但别忘了形式,尤其是在国外。就像战狼2里,国旗的旗杆还可以用手臂代替。
最后想说的是,文章内容本无意要道德绑架留学生,这篇辩解也并非要道德绑架留学生。只是那几位被采访者的回复,面对这样的活动现场,反过来对留学生和年轻人产生了一些"希望"。而这些"希望"被解读成了,我是在道德绑架留学生。
200条留言里,只有很少人认同我,认同原作者,认同问吧。仅仅是因为看法不一样,所以边缘君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我尊重你们每一个人的留言。
观点不同,可以求同存异。你们的每一条留言,对问吧来讲都是有意义的。因为,问吧 还是那个一直为留学生发声的 问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