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童年是晒在老棉鞋粉红绒里子上的阳光,温暖迟缓。而我的童年,则是晾青场里放在竹篾里一字排开的茶,等待着接下来的被揉搓打磨。在西双版纳的勐海,几乎家家户户,年年岁岁,都做茶。
我们在勐宋做产地调查的时候拍摄了这个短片,来看看产地的自然资源与风土人情。
云南虽为中国茶树祖庭,一直到1938年,才开始有了本省的红茶:滇红。要知道,在此之前的200年里,红茶已经引领了中国茶的出口。滇红原料采用的是“单本植,高达丈余,芽壮叶肥”,即现在人俗称的“台地茶”,这在滇红创制人冯绍裘所著的《滇红史略》中有明确记载。
用乔木型的古茶树鲜叶为原料制作红茶,是这些年来的产物。在普洱茶广受追捧的时候,用这等原料去制作售价远不如普洱茶的红茶,自然需要克服得不偿失的勇气。古树红茶,茶汤入口浓强鲜爽,茶味明显要浓醇厚重一些,按照父辈们的说法,味道很“野”。除了扑鼻而来花果香,还有蜜糖般的甜味,停留在嘴里的滋味是持久且清悠的。
这样的体验,在小的时候隔几年会有那么一两次。这取决于爷爷是否在当年惦记这口滋味,并且有剩余的茶叶鲜叶。即便是在现在,茶叶也是这里老百姓的经济来源。能喝上爷爷做的红茶之时,也就意味着当年的收入并不理想。
这背后隐藏的艰辛,是成年以后才知晓的:勐宋茶山的土地大都是红壤和砖红壤,没有石头,就算有也是风化贮存器,一捏就碎。这样的山路,旱季时,车过处尘土飞扬,似硝烟弥漫;逢下雨时,路面泥泞塌陷,甚至山体滑坡崩塌,以致无法通行。这样的土壤条件,一方面适宜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采茶的艰辛。
作为江外六大茶山的勐宋山,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在傣语里,勐宋意为高山上的平坝。地处横断山脉的南缘地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脉大多为南北走向,海拔最高点在西部的滑竹梁子2429米,是西双版纳的最高点。大部分古茶园都已这“西双版纳屋脊”为中心四散分布。
勐宋共有11片古茶园,面积较大的古茶园70%以上集中分布在海拔1100米至1800米的区域。云南省茶科所在2004年做过一次调研:“西双版纳的8.2万亩古茶园,分布于两县一市19个乡镇100个村寨。勐海县古茶园面积最大,4.6万亩。基本都是“经济较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山区”。
古茶树都分布寨子的周边,只是这周边的概念过于宽泛,远的地方甚至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四驱的皮卡车在山路上颠簸得厉害,敞篷车厢里装载的东西必须用绳子捆牢,不然都会颠飞出去。通往那些古茶树的,只有踩踏出来的山路,大多数时连山路也没有,地上覆盖着厚厚的落叶。如果一直循着这些茶树翻山越岭,只要有气力,完全可以从一个寨子走到另一个寨子。很多原住山民们至今仍传承的种茶技艺,依旧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刀耕火种,天生天养。
这里的少数民族主要由傣族、布朗族、爱尼族、拉祜族等原住居民构成。山民的淳朴和知足常乐,守着祖辈传下来的茶园、菜地和荒山。即便广种薄收,也没有急功近利的奢求。寨子里的生活节奏缓慢甚至闲散,有一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生活理想。
一如根深叶茂的雨林植物,西双版纳雨林的根系也深入到它缝隙中的平坝与山林中,与当地人结成了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尽管多民族间语言、文字和习俗各不相同,共通的是与雨林共生的生态观,森林里的一草一木都被赋予了不可侵犯的神性。
勐宋因长期交通不便,多样的生物资源得以保存。这给人的直观印象则是,穿行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很难找到角度去观察和拍摄,因为林下植物茂密,没有“窗口”。那些成林成片的古茶树,依着陡峭山势不规则地分布,掩映于逶迤崇山,与周边各种树木、竹林和花草共生,在大自然中物竞天择,用年轮记录下岁月的味道。
从这些味道中,我们“提炼”出一份适合以红茶为载体的区域:保塘。比如当地布朗族会将古茶树分为“苦茶”与“甜茶”,“甜茶”就是回甘较快的茶,同是大叶种茶叶,海拔的落差给勐海等茶区带来了不同的小气候,继而形成了不同山头、山坡、区域的不同滋味。甜茶的口感对于消费者的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保塘老寨就是其典型代表。
这也是我们甄选出的,能体现蜜香红茶的原料产地。我们定制的这款“古树精灵”,原料来自保塘老寨海拔1600米左右的区域,是标准的高山茶;古茶树平均树龄在500年左右,按照一芽一叶的标准纯手工采摘。
经萎凋、揉捻后,由经验老道的师傅来负责发酵。确保发酵时茶多酚氧化聚合,芳香物质完美形成和转化。这是一款色香味均体现出精湛技艺的红茶,外形上,纤细匀直,金毫诱人,不含一丝粗老茶梗或茶片茶末。汤色红艳剔透,令人欢喜。我喜欢它的香气和滋味,蜜香和果香中隐约透露一丝焦糖的味道,与过去所喝的红茶不同,茶汤中我依稀已经捕捉到那片森林的味道。
是一杯香甜的独特红茶,也是一杯风土等待你的探求。
点击上图即可参与拼团
点击上图即可参与拼团
客服邮箱
客服电话
010-84681972
(工作日 10:00-17:00)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