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清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
过去所有帝王走到另外一个世界带走的都是跟他个人生活有关系的,秦始皇则不然,他带走的是一套国家的政治体制。

秦始皇帝的理想
段清波
各位好,我来自西安。我曾经在秦始皇陵做过十年的考古工作,在那里做考古队长。今天用短短的三四十分钟给各位报告一下,我这十多年以来通过考古所看到的秦始皇,以及秦始皇所代表的那个时代。

其实2200年以来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前所未有地达成一种共识:秦始皇在中国是一个残暴的暴君,皇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老百姓动辄违法,被关在监狱。
但2200年以来我们其实一直有一个问题没有想通,这么一个不堪的人,他对那个社会做出那么多的负面的破坏,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把他骂倒,还没有把他骂臭?为什么时至今日所有的人谈起秦始皇的时候都津津有味?
我觉得这可能和我们对秦始皇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有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做了些什么事情?他都带来了哪些东西影响了我们东方社会2200年?其实我们知道得不多。或者是没有能力看,或者是有意回避。我今天就想把我对秦始皇的认识给各位分享一下。
这里边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就是我对文明的认识。我以为所有的文明,中国文明也罢,世界文明也罢,其实都是由三块构成的。一个是社会治理体系,一个是宇宙观,另外一套是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那个时期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最大共识。换句话说,我所认为的文明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处事方式的不同。中国文明,中国人和印度人、日本人的不同,其实除了皮肤和语言之外,就是这两个:思维方式、行为处事方式。
当时秦始皇在他50岁生日的这个时期,这三块基本都做完了。正是因为他做了这三块,中国的文明自2200年以来其实根本上就没有再发生变化。只有最后一个核心价值观,历史赋予他的时间太短了,所以他没有完成。
现在有各种各样关于秦始皇的说法,最原始的文献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边所说的: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四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带来的考古认识使得我们觉得,秦始皇陵跟司马迁的记载之间应该是有很大的契合度,司马迁所涉及的秦始皇陵的事情应当是靠谱的。
我们先看秦始皇陵的布局。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秦始皇陵前前后后修建了有将近四十年,说是“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汉书》也说过,秦始皇陵的建设是旷日十年,也就是不到十年。
经过这么多年的考古发现,我们认识到,对秦始皇陵的很多认识或者是看法,其实都是司马迁为了要批判汉武帝,想给汉武帝建言谏言:您老人家不能大兴土木,不能劳民伤财,不能这么建陵墓,你看看秦始皇就这么干的,结果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这是一个妖魔化秦始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秦灭亡就开始,从西汉就开始,一直到了司马迁集大成。最著名的几个人物:贾山、贾谊、陆贾、董仲舒、司马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都是儒生,儒学出身的。
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初,我们对秦始皇陵的墓室进行过两次科学的测试。因为《史记》司马迁说过,秦始皇陵地宫是以水银为江河湖海,机相灌输,达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么一种设计的图。
那是不是如此呢?秦始皇陵是不是有水银呢?
经过前后相隔20年的测试,证明秦始皇陵地宫里面存在大量的水银,并且这些水银和陵墓的封土是完全一致的。而且证明这种水银不是土壤本身所携带的,而是从地宫里边挥发出来的。
我们现在都知道水银有剧毒。水银在历史上可以炼丹,也可以防止尸体不腐。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也认为秦始皇在地宫里边放水银,一个是为了长生不老,一个是为了炼丹,为了防止他尸体腐烂,也为了防止盗墓。
有的很夸张,说也许有朝一日我们把秦始皇陵发掘了,秦始皇还安然无恙地躺在地宫里面。其实这是一种拍脑袋的说法,在秦始皇这个时期,水银根本没有那些用途。水银除了鎏金鎏银,做丹药,就是一种治癣的中药的原料之外,水银没有炼丹的功能。
水银的剧毒和防腐功能,都是在后代才被认识的。在地宫里边放水银其实只有一个功能:以水银为江河湖海。那为什么要用水银来做这种模型呢?因为水银是一种水德的标志。
战国后期,为了寻求社会发展变化的法则,以邹衍为代表的一派学人发明了五行相克说。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每一个朝代代表一个德,五行对应了五德。秦人认为我们到了水德了,水德可以代替周人的火德,所以在秦人地宫里面以水银来代替水,其实是一种水德的标志。这是秦朝建立帝国和秦始皇执政合法性的一种证明、一种支撑。
去过兵马俑的人都知道,秦始皇陵最著名的就是陪葬坑。这些陪葬坑,目前我们发现了两百多座。过去发现这些陪葬坑,都认为出现兵马俑就是兵马俑坑,出现马和车就是马厩坑,出现了什么就指示一下。我曾经在那工作的时候就在想,这么多坑是干吗用的?过去我们就认为秦始皇比较贪婪,他要把生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带到地下。
秦始皇他真的可能是喜欢这些马厩和马,而马也在秦人走向秦文明秦帝国的过程中,扮演着对秦文明很重要的角色,但这也不至于在秦始皇陵园的里里外外,还有在他的墓室周围都放上大量的马,这讲不通。
后来我们发现,这些陪葬坑其实就是秦始皇让我们看出来,秦始皇和在他之前中国古代帝王的不同的地方。这一个个的陪葬坑就是一个个中央政权的机构,这个中央政权就是皇帝专治下的中央集权郡县制。
这一套体制是什么呢?我们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发现,西周所创立的以血缘为基础的这种血缘制国家已经走向末路了。春秋战国550年打来打去,经过战国230年的斗争,到秦始皇,终于确定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古代所有帝王的陵墓的墓室,就相当于一种卧室。以水银为江河湖海,就是把一个秦国的版图放到墓室里边去,放到卧室里边去。
另外,过去所有帝王走到另外一个世界带走的都是跟他个人生活有关系的,秦始皇则不然,他带走的是一套国家的政治体制。
秦始皇只有50岁就去世了,他39岁统一中国,这十年之间干了太多的事情。我们所熟知的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辙等等,这些都是基础性的问题,还真的未必都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这套社会治理体系。
他个人生前对这套政治体制是充满了无限的信任,他死后到了地下,也想让帝国的江山从始皇帝往二世三世传至万世。其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所以他带到地下。
西汉前期的皇帝,也是按照秦始皇这种设想来做的。所以我们看在西汉的皇帝陵里边也有大量的陪葬坑,一直到什么时候呢?到了汉武帝之后。这一套中央集权体制,通过西汉初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的斗争,通过吴楚的七国之乱,使得全国的人,从皇帝到老百姓,都货真价实地认识到分封制确实是国家稳定的一种障碍,从此之后中国就几乎很少看到分封制。
这个制度是由谁确立的呢?从秦始皇开始到汉武帝,前后经过了100多年,从此之后这套中央集权体制我们都不说了,意味着这套体制已深入人心。所以到了东汉的时候,陪葬坑的事情就越来越少。
到了东汉,人们竟然不知道秦和西汉这些陪葬坑的用处。东汉的时候,给文献做注释的有个大学问家叫服虔。他给文献做注说,这个外藏叫“婢妾厨厩之属”,就是给皇帝提供服务的,提供马圈和养马的,完全不知道当年做陪葬坑随葬陵墓的意义。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大概最有理想的一个时期只有秦始皇和西汉前期的皇帝时期。
我们看到他把一套中央集权的体制放到地下,这套体制影响了2200年中国社会,甚至东方社会2200年的发展。时至今日,这套体制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秦始皇陵里边,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叫作“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在秦始皇陵,我们发现这么多的陪葬坑,其实就是百官系统。这个百官就代表了一套中央集权体制,最有名的就莫过于兵马俑。
除了兵马俑之外,我们在秦始皇帝陵的封土西南角还发现一个坑,也是陵园里边的第二大陪葬坑,有13680平方米。这个坑我们试掘了一点,发现试掘的部分全部是用石片做的铠甲。
后来经过修复,这个石片做的铠甲比兵马俑所看到的皮铠甲的种类要更多,也能看出来这些铠甲是为了适合不同的军种。因为我们知道有骑兵,有步兵,还有车兵。
不同的军种、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铠甲。级别高的铠甲就做得比较精致,像这套铠甲是供一般士兵使用的。身体部分前胸和后背都是固定的连缀,但他的胳膊和腰是活动的连缀,这有利于他们战术动作的发挥。这套铠甲612片,重量是25公斤。
头盔74片,它的重量是5公斤。
去过兵马俑的同志不知道有没有印象,我们到兵马俑看到那么多修复好的陶俑,没有看到头盔。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修复了有1100多件,一件头盔也没发现。
兵马俑坑武士俑头像
于是有人认为这是战国时列国在相互合纵连横的时候,有些说客去吓唬东方六国,说秦国的军队上战场怎么勇敢,秦国的战士上战场是不戴头盔的,东方六国在战场跟秦国一相遇就丢盔卸甲。
但是现在来看好像不是,我觉得纯粹是在吓唬东方六国。作为战场上的重装步兵、重装骑兵的一种标配,其实都是戴头盔的。
我们曾经做过这种模拟考古,模拟考古就是买这种片状的、厚度是一厘米的石块来制作铠甲。这些铠甲的甲片大概是五六毫米,最薄的三四毫米。做的结果就发现,我们要做刚才那一片铠甲,每人每天用全部的电动工具做,只能做六片,而刚才那个是612片。用现代工艺做那么一种铠甲,一个人需要一百天,而且是电动的工具。
按照文献上记载,当年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是天下徒七十余万人,就是从天下征集了七十余万人到这儿来修陵。由此我想这个记载应当是不虚的。
这些发现,铠甲、兵马俑以及铜车马,证明了或者是坐实了从《史记》以来我们对秦朝和秦始皇的一种认识。那是一个军事性的时代,人们动辄违法。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陪葬坑,这个坑面积很小,只有410平方米,出土了12件陶俑,还有20匹马。这12件陶俑在这个陪葬坑的前面,20匹马是活马,被杀死以后抬到这个坑里面,放到木架子上。这些马头是向着秦始皇的陵的方向,俑也是朝着秦始皇陵的方向。
在整个秦始皇帝陵中我们发掘的坑里边,这个坑几乎是唯一没有被盗掘,没有经过大火焚烧的。
去过兵马俑的朋友会发现,兵马俑坑里面有很多木炭一样的痕迹,那些土也发红,它们都是经过大火焚烧的。刚才看的那些俑,全部是从后背推过来的,趴到地上,虽然经过人为破坏,但是没有焚烧。
以前有学者也认为,兵马俑这些陪葬坑做好以后再焚烧是一种礼仪上的需要,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烧。烧了然后让这种气息上天,让秦始皇的灵魂得道。有的认为这里边有沼气,有有机质,天长日久产生沼气,就自燃了。现在来看显然不是,这可能跟秦末汉初那时候农民起义是有关系的。
这个坑一共12件陶俑,只有两种。一种是这种,这就是中国古代我们能确认的最早的一批公务员的形象。
这种俑身上戴有两件装饰品。长的这个是一个环首的小刀,就像今天我们削铅笔的小刀。短的那个是一个小的袋子,这个袋子里面装的一个扁平的东西——磨刀石。中国历史上一直讲的所谓的刀笔吏就是这个。
这儿有一个孔,我们推测应当是插持简牍用的。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正在上班的文职人员,他们随时拿着笔记本做好了记录的准备。一旦领导有什么吩咐,例如今天下午要请谁吃饭,就赶快联系宾馆和饭馆,然后就去安排布置。记错了,把刀子拿出来一刮,刀子用钝了,然后把磨刀石拿出来临时磨一下。

这种文职人员的级别是什么?我们知道在秦和西汉的时候有一个二十等军功爵,二十等军功爵是根据你的战功决定的,最高级的是二十等,但七级以上的就属于上爵。你在战场杀敌多少你的爵位就可以增加多少。
这个爵位可以换很多东西,可以抵换劳役。你要是犯罪了,也可以用这来抵消。七级爵位就是可以享受国家赐予的土地,可以享受国家赐予的奴隶。最主要的,出门可以坐车。
这12件陶俑中的8件都是这么一种形态,头上都戴着长板冠。这种帽子在秦代是八级爵位,称之为公乘,就是可以坐公家车的意思,就说明他在秦代已经属于贵族了。
这个俑我们称之为袖手俑,就是手插在袖子里边。过去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只要冬天,一些老头都是手插在袖子里面的,怕冷但又没有手套,这个也是。这8件文职人员里面有4个是这样的。
这个袖子里边有一个方孔。我们刚好在这个坑里边发现了四把这样的兵器,铜钺。
这个东西在中国古代是特别有意义的,从原始社会的末期开始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兵器,它是一种强权的象征。到了文明时期,它就代表了一种杀伐的权力、征伐的权力。我们看秦汉时期皇帝出行的时候前面有一个前导车,就立了一把斧头,这就是斧钺车。如果能得到皇帝赐予你的钺,就意味着你可以先斩后奏。
我们就分析,这4件陶俑其实是由文职人员掌握的有强权性质的兵器。而这个陪葬坑离陵墓的封土又非常近,所以我们推测这个陪葬坑其实是秦的三公九卿,这是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十二个部门。
十二个部门里有一个部门叫廷尉,廷尉就是李斯在发家当丞相之前长期工作的一个部门。这个部门负责全国的法律建设,负责全国的监狱,负责全国重大案件的判定。
我们还发现另外一个坑。这个坑完全是杯盘狼籍,一共是27件陶俑,人为破坏,大火焚烧,黑的全是木炭,全倒到地上。经过修复以后,我们发现这些陶俑和我们过去所看到的兵马俑不同了。
兵马俑确实令人震撼,可以想象,如果三个坑8000件兵马俑全部发掘修复,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我们修复的这些兵马俑,其实它的雕塑,对人体的肌肉、对人体骨骼的表现是有限的,他的面部给人感觉其实是呆板的。
但这批陶俑不一样,这批陶俑到现在为止我们不知道是做什么的。这两件陶俑分别是做什么?他们整体的形象就是穿一个短裙子,上身和下体都是裸露的。
这个陶俑叫乌获扛鼎。

乌获是战国秦的时候一个大力士,力大无比。当时在战国各个国家都尚武,流行举重,就是单手举重。我们看这件大力士在用力的时候,能看出他的肌肉都紧绷绷的样子,把这种大力士的肌肉和身材表现得栩栩如生。秦有一个武王,当时把周室灭亡以后,在洛阳的王庭和他的一些兄弟们举鼎。最后哐当一下,鼎掉下来,把膑骨砸断以后就死掉了。
这个也是大力士做的一些动作,但是他做的什么我们现在还不太清楚。
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件陶俑,这件陶俑叫都卢寻橦,是一个顶杆的大力士。我们看看在他这个部分有一个孔,这个孔其实是他的道具,是一个粗的木棍。
他在表演的时候就把这件木棍顶到他的头上,或者用双手托起来。上面是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上面还有三到五个人,在做各种各样惊险的动作。
下边这张图是敦煌宋代的一个壁画,这说明都卢寻橦的这种游戏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都卢这个地名其实是缅甸,所以这个游戏可能是从缅甸传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分析这一批陶俑它的设计理念包括它的雕塑技术,他在用力时身上的肌肉,其实可能不是我们的传统。
当然27个陶俑有些形象我们还没有破译,能反映出来这可能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一个结果。还有一些俑,穿的是铠甲,做什么动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个坑,这个坑在陵园的外边,也经过人为的破坏和大火的焚烧。
我们发现了46件青铜的水禽,就是跟水有关系的这种鸟,也发现了15件陶俑。这些青铜的水禽目前有三种,一个是鹤。这件鹤,在我们修复以后感觉特别灵动。它高76公分,身长125厘米。它的嘴巴有一个小虫,表现的是它从水里面抓小虫离开水面的一个瞬间的动态。
另外还发现了天鹅,这些天鹅所有的脖子都是不一样的。
还有鸿雁,鸿雁也有两种,一个坐的和一个蹲的。
我们修复了这部分的陶俑以后,发现这是由15件陶俑所组成的一个乐队,这个乐队是演奏着乐器,让那些水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翩翩起舞。
这件俑称为箕坐俑,就像簸箕一样坐的俑。
这种俑其实是一种大逆不道的坐姿。在南北朝之前,中国的服饰是没有裤裆的,就是两个裤腿用绳子绑在腰带上。那么给皇帝陪葬采取这么一种坐姿,肯定是不合礼制的。但是我们能看到穿的是袜子,席地而坐,表明是在室内的动作。后来我们分析,这个俑双手是一种正在调琴的动作。这是一个琴师,准备演奏之前要调音。
当时秦的乐器有两种,一个是筑,已经失传了。当时随着荆轲刺秦到了咸阳的还有一个人,叫高渐离,高渐离击筑的水平特别高,据说可以响遏行云。他随着荆轲一起来,最后行刺没有成功。
秦始皇因为爱惜他的音乐才能,把他眼睛弄瞎以后让他流落到社会,后来他又因为击筑的水平被人引进到秦宫,定期给秦始皇去演奏。这个筑是一个五弦琴,音箱里面装满了铅,当他觉得终于摸清秦始皇的生活起居规律了,准备扑杀秦始皇,结果没有成功,被乱剑剁死。
上面那件是击筑的一种棒,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扬琴。
剩下的是一种筝,秦筝。
当时列国纷争,东方列国糟蹋秦人,说秦人不懂得音乐。他的音乐只有击缶叩瓮,弹筝搏髀,就是敲敲瓦盆,拍拍大腿。唯独有一件乐器就是秦筝,这说明秦筝还是很有名的。
这件俑是一个击打鼓的,是打节奏的。
所以这是一个由15个音乐家组成的乐队,这个乐队演奏音乐来训练水鸟。
这件银器的肚子是一个马,这个马是在长安城出的,是唐的教坊舞马。
唐玄宗的时候,在上元节就会把教坊的四百匹舞马请出来,把百官请来,然后请大家进行Party,请大家海吃海喝。马跳完了以后到每个客人面前把这个酒杯端起来,掀起来送给客人,这证明中国古代有用音乐训练动物的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跟音乐有关系的成语,其实绝大多数都出自春秋战国。
我们讲最后一点,就是秦始皇所谓的这个时期所构建的人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就是要构建一个东西:人们在一套新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彼此该怎么相互交流、相互共处。这个东西到了王莽的时候,又过了200年确立了规矩。
规矩在中央政府,其实就是求真,求大,求实。整个秦始皇帝陵园的设计是仿照的都城。下边这个瓦,它的直径有半米。这种瓦是过去屋脊的两侧所使用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秦国有这样的。
这是秦始皇陵留下的夯土,这种夯土大概六七公分,它的夯土建筑是秦汉时期皇室专用的一种标配。
这是在秦始皇帝陵园的里边和外边发现的一些戳记,每一块瓦上面都有一个章子。
这个章子显示的其实是物勒工名,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是我们今天的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仅是把列国统一,他其实有很多制度上的整合。
秦始皇陵还有一个东西,他做了一个阻排水渠。这个技术非常高,因为整个秦人地区是南面高北边低,除了地表水,地下水也是从东南向西北流。为了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墓室,在墓葬的东、南、西挖了一个水渠。后来再用青膏泥把这个水渠堵起来,然后把水排走,然后再把它堵起来,形成一个水坝。
其实修建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时候也遇到地下水的问题,设计好了以后,地基挖开了,发现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来。怎么办?办法跟2200年前修秦始皇陵的时候那些专家和工程师所用的一样。其实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方面2200年以来我们进展不大。
还有一个封土建筑,按照文献的记载,秦始皇帝陵的封土高度是116米。116米将近40层楼高,但没有建成。后来遇到农民起义了,高度停留在55米。即使是如此,55米这个高度也是中国古代陵墓里面最高的。这种高度其实是体现了所谓的“非壮丽力无以重威”。
而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不仅仅因为它高,它在封土里边还有一层建筑。这个建筑在地面以上,在墓室的周边,高出地面30米。它是水平的,然后外侧呈九层台阶状。台阶上面还有廊坊,屋面上有瓦,这是供秦始皇的灵魂登高望远用的。这一套设计的方案可能来自于波斯帝国的摩索拉斯总督,摩索拉斯的行省。
摩索拉斯在今天的土耳其,通过我们从秦始皇陵的地宫,对秦始皇陵所有的陪葬坑,和在秦始皇陵所看到的一些高等级的建筑,我们能看出来这几块恰好就体现了秦始皇构建创造一个新时代的一种需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汉文明的形态。它包括了宇宙观,包括了社会治理体系,包括了核心价值观。
按我的理解,其实我们所谓的汉文明,就是在帝国的发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以汉字为交流语言,以天地阴阳为宇宙观,以对立变通为思维方式,以规矩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处事方式的文化体系。
这就是秦始皇所干的,谢谢各位。
【推荐阅读】
热门演讲,请点击 阅读原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一席app
iOS  Android用户均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