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前,有一群中国人帮英国打赢了仗。
然后,英国人为这场战争建了4.3万多座纪念碑,据说连随军的军犬都有。
可没有一座是为那些中国人建的。
他们被遗忘了。
直到今年。
英国4台的一则纪录片,说出了他们的名字——
《中国劳工兵团:英国被遗忘的军队》

Britain's Forgotten Army

纪录片的主人公,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时期最普通的中国民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们被英国、法国征集,送往欧洲,支援协约国,攻打德国。
这些普通的中国人,被称为中国劳工
英国在华征集的劳工数最多,共计14万。
战争胜利70年后(1988年),法国政府在巴黎某面墙,镶上纪念华工的铜牌,并在1998年公布了华工档案。
征收劳工最多的英国,反而后知后觉。
将近100年后,英国主流媒体才借这部纪录片,首次向公众公开中国劳工军团的存在,并举行纪念活动,承诺将建纪念碑。
这部47分钟的纪录片,揭露了英国历史一次刻意的遗忘
有一幅油画,当年为预祝协约国凯旋而作。
上面画的战争众神里:有23个盟国、5000多位战争英雄,唯独没有中国劳工。
只有在曾经的画稿小样里,我们能看到,一群雄赳赳的美国大兵中间,佝偻着穿粗布衣裳的劳工。
字幕来源:水山汉化,下同
美国人的部分是最后画上去的,因为美国参战时,油画已经快要告成。
画家接到通知,得在画上找块地方,添上这个“重要新盟友”。
他们瞄准了最左边,远东盟友国的中国劳工。
兵强马壮的美国士兵,参战8个月,彼时中国劳工军团已在欧洲助战2年。
纪录片发问,为什么偏偏是中国劳工被抹去?
被采访的历史学家回答得小心翼翼,因为,因为不重要
不止是在画上被抹去,中国劳工兵团在一战史上,被征召国默契地避而不谈。
这部充满歉意的纪录片,是纪念,更是提醒我们曾经的渺小
还记得曾经的“五四运动”吗?
很多人都知道,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巴黎和会。
(战败国)德国在(战胜国)中国非法占有的领地,被秘密转交给日本。
因为屈辱,国内众怒: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
很少人清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实际并未派出兵力支援,为当时政府挣来战胜国席位的,正是包括这14万在内的一战劳工。
而为中国外交争得底气的这次“支援”从最开始,就是个当事人被蒙在鼓里的骗局。
一战期间,英国兵力损失惨重。
当年的丘吉尔说,有人力,战争才能胜。
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在中国的殖民地,山东威海卫。
很快,英国在当地办起了征召处,以企业征工的名义,招收大量华工。
当时的北洋政府和英国心照不宣,以工代兵去战场
被召集的中国普通民众,签了合同,也不知道,自己将被送往战场。
他们只知道,这是份洋工,筛选严格,手续麻烦,但能赚比打鱼种地多10倍的工钱(日薪1法郎)。
照片里正在打疫苗的劳工们一脸轻松,对左手要带箍子新鲜无比。
这是为了统一管理,英国征集处给劳工们配发的铜箍,用小铁钉铆死在工人左手腕。
铜箍上是和他们名字对应的号码。
一旦被录用,他们就凭号领薪水、生活用品。
直到回国,铜箍才能取下。
图片截自央视纪录片《华工军团》
在英国这部纪录片里,这个程序被解释为“方便管理”,因为中文让英国人困惑。
对此一无所知的华工被装在拥挤的货车、船,水陆航行4个月,运到了英国。
在被运往法国战场前,中国劳工驻扎在英国一个隐秘的山谷里。
因为担心被本国工会发现,当局正在用恶劣的报酬购买廉价劳动力。
华工们也禁止自由走动,只能待在营地。
他们被派到前线后,当时北洋政府监督下,为保障华工权益签订的合同,也变作一纸空文。
英国招工合同清楚写着,“不雇佣中国劳工用于任何类型的军事行动,只从事农业、工业活动”。
但华工抵达战场后,就被派到前线,运送引信不稳定的实弹,扛大包,装燃料。
甚至还有些华工被要求,先于部队,到最前线挖战壕,有时离德军距离最近50米。
有些地方与敌人战壕相聚不过50码。我们站在敌人战壕前挖战壕,战壕挖好后,英兵才进来
——张邦永《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片段回忆》
50米意味着什么?
对方一支步枪就能击中你。
任劳任怨的华工啊,偏就啃下了这些苦头。
能扛最重的包,即便是身体不舒服也能坚持干活。
就连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都在回忆录里夸,中国劳工,能干!
他们是相当强壮的家伙,这种情况不罕见,看到中国人拿起一捆瓦楞铁板,重三四百英担,拿着它平静地走动,仿佛和石头一般。
可惜,能干却换不来军营里的尊重
同样是在前线受伤,劳工手术时没有麻药用,手脚被绑住,直接开刀取弹片。
同样是在前线作战,身上的服装却跟英国普通士兵不同。
英国士兵穿得整齐,劳工穿得颓丧破烂,一眼看上去,像要下地的农民。
《中国劳工兵团》在纪录片里解释,这种区分,是为了营造距离感。
而这种距离感,是因为当时英国军人,对华工有种天然的歧视,认为他们是“次等民族”。
甚至还有随军的军官把跟劳工一起的见闻写成书出版。
书名充满冒犯,《和中国佬一起》。
书中字里行间透着优越感。作者言辞间充满了“父亲式的关切”,忧心忡忡:他们从没长大。
他们是彼得·潘的人种,从没长大。
夜里我感谢上帝,他们不会成为军人,决不会活着到达战壕。
正是他们口中“从没长大”的劳工,在战争胜利后,替他们善后:清扫战场,处理尸体。
期间,劳工被高压管理和高强度工作逼得奋起反抗。
却被警队镇压。
要不是反抗中有个加拿大人被击身亡,警方介入调查,另外四个被误杀的劳工就会成为无名男尸。
一次简单的罢工,就能看出劳工当时如何被无视。
整部纪录片,乃至整个一战史上,中国劳工的伤亡人数,不详
1921年最后一批华工登船,共有11万多名华工被清理回了祖国。
他们就是一批被榨过的廉价劳动力,在没有剩余价值之后,被赶出了不属于他们的“高端之地”。

《中国劳工兵团》在提醒今天的人们,这些劳工不是模糊的数字,而是一条条生命。
他们书写了历史,却长久以来没有被载入史册。
他们获得了胜利,却没有获得应有的荣誉。
你看,英国人的军功章是银质的,上面刻有每个人的姓名;
而中国劳工只领到了铜章,上面刻着那些为了便于管理的数字编号。
往往一提到近代史,我们就形容为“屈辱史”。
屈辱吗?是的。
但只从历史中得到屈辱还不够。
《中国劳工兵团》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若即若离
你想不到。

这群被遗忘的人,终于又重新被世人记住。

他们的祖国,早已不是99年前那个可以被忽视的小国。
你也想不到。
有一群人,他们以血肉之躯充当基石,建立起辉煌的功业,却被无情地牺牲、侮辱、抹杀,最后扫地出门。
99年前,他们叫中国劳工。
今天,他们叫什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中国劳工兵团》的,B站有汁源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