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号,纽约时报登出了一位叫Frida Yu 的观点文章。她利用自己和父母多年的积蓄,她在2016年刚刚从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获得了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2017年她赢得了美国工作签证抽签。
在等待最后决定的过程中,她妈妈重病,她也没回国,但是此后移民局针对她的工作签证申请发来了多次RFE【需要更多证据】,最终她的工作签证被拒绝,她也必须在一个月内离开美国,忿忿不平的她把自己的想法发给了纽约时报。
君君看完她的文章,对这个小姐姐的经历确实有些好奇,于是更深入的关注了一下她以及她公司的具体信息。
(本文素材均截取自公开可访问资源)
这位叫Frida Tong Yu的小姐姐来自中国东北,中文名为于童。根据她的Linkedin页面资料,从2001-2005年,她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民法专业,2005赴牛津大学法学院读了一年的研究生。

2006年毕业后到2009年的工作信息空白。
2009年8月到2011年的时间里,在英国富而德律师事务所(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做了2年见习律师。2011年转正,开始在香港工作,工作了1年半。
2013年她离开富而德律师事务所,回到中国,在青岛的青岛银行法律与合规部门,担任助理法律顾问。
本科4年(国内),硕士1年(英国),工作3年半,这位小姐姐花了7年多的时间学习法律。而在2014年,她放弃了这些,忽然选择进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跨界攻读MBA学位。
而在斯坦福上学的过程中,她先后在Starz有线台,百度,Formation 8公司实习,每家公司都只有2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是很短暂的一轮游了。可以说除去斯坦福学历加持,自主创业的光环,在市场及大数据行业并没有什么长期且亮眼的工作经历。
再之后她就忽然为了minMax Optimization Inc.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从2014年入学到2016年11月开公司,统共两年零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她首先需要完成斯坦福的学业,同时要在三所公司各进行的为期两个月实习,她的minMax自主创业项目也要进行。
而就是在这短短的两年两个月的时间里,她从一个英国海归法律从业者,变身成为美帝大数据startup的创始人?这个角色转换未免太快,就像龙卷风。
我们再回到小姐姐的创业公司minMax,既然在创业,我们看一下她的创业成果 。
君君先进入了minMax公司官网(https://www.minmax.ai),官网只是用中英文简单的介绍了公司产品,团队成员,相当简陋。
没有其他资方,没有完成案例和合作公司。可以说是一个新的不能再新的公司了。
根据该公司的主页信息,该公司另外三位创始人分别是:
  • John Gunnar Carlsson(2009斯坦福Ph.D),
  • 王征(2006-2007斯坦福MS)
  • 叶荫宇(斯坦福大学杰出终身教授)

第一位John Gunnar Carlsson,minMax官网介绍时首席技术官。
而君君翻到了这个小哥哥的在USC的个人网站(http://www-bcf.usc.edu/~jcarlsso/)及Linkedin页面,基本上罗列了他的上半辈子了。但是没有关于minMax的任何内容。
而当君君在谷歌里又搜索了一遍他的名字,忽然在侧边栏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原来这个外国小哥哥是叶荫宇教授在斯坦福的学生。
君君又返回他的个人网站认真瞄了一下,果然2009年这位小哥哥是叶教授的学生。
第二位合伙人Jack Wang,网络上资料非常少,目前只有Linkedin页面和minmax官网的介绍。
他是在2014年投的柔宇科技,但除此之外天眼通上的Jack and Fischer投资公司没有其他相关项目。
鉴于合伙人的信息实在是少,君君想尝试在媒体方面看一看该公司的报道。于是君君求助了那个国内不存在的网站。尴尬的是,发现了一家同名公司(www.minmax.com.tw从域名可以很明显的分辨)。
而除此之外,君君没能看到有叫得上名字的媒体关于她公司的新闻报道。
于是,君君开始试着从美国政府网站查询该公司信息。根据斯坦福,硅谷的标签,找到了California Business Search Website(https://businesssearch.sos.ca.gov/)。公司信息里翻看了一下,公司注册于去年11月,而只有小姐姐本人的信息。
在今年1月小姐姐FACEBOOK发布的定位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她在2560 mission college Blvd的办公室图片,除此之外,她(及其他合伙人)的facebook页面没有关于minMax的其他资料。
我们目前了解到的minMax于2016年11月注册成立,2017年1月有实际办公场地,官网几乎一页白纸,截至到今年11月,也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更新和进程上载。
它的创始人是一群斯坦福的老熟人,没有其他资方,没有知名合作伙伴或成功案例,没有实际的工作成果,联合创始人没有宣传动态。
从这些信息大概也能看出这位小姐姐应该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发起人。学术方面的有两位教授(叶荫宇和叶荫宇的学生),算是运筹学领域的学术领袖,另一位则是有software engineering+VC背景。
如果这四人是真的要开公司卖optimization solver的话,倒也是可行的商业计划。理论上说,所有使用machine learning的公司都是他们的潜在客户。
但是从linkedin公司主页,到公司网站,到社交网络状态,到相关新闻,实在看不到公司的诚意。而关于公司的前景,这些目前只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已,是否光明只是她本人的预判,没有任何实质的证明。
不管她是因为什么原因要去做大数据,到底是钻空子还是在真的追求自己想做的,这似乎都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往年在抽签结束后,抽中的人基本都可以顺利拿到签证。而今年在川普移民政策的大背景下,移民局发了很多request for evidence。
而小姐姐的“Mba,初创公司,自我雇佣”,经历过H1B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条件是很危险的。决定放弃自己的老本行然后就要被遣返,自己法律的底子摆在那里却对移民局不构成任何参考,没有对口即没有任何作用。想想还是挺心酸的,所以她气不过发文NYT也是可以理解。
美国目前的签证和移民系统,对自主创业非常不友好。从大方向上来说,通过这片文章是让更多的美国人认识到当前的移民签证系统已经过时很久是件好事,可能会造福不少留学生。毕竟绝大多数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移民系统和移民法都是无知的可怕,他们也没有什么动力去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
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决定某个外国人留下来或者回自己的国家,美国一样,中国也一样,欧洲也一样。
你可以告美国移民法抽签不公平,但是不能用简单的自己认为的对美国贡献多少来评价一个外国人是否有资格留在美国。即使在tech,master学位却抽不中H1B必须去加拿大待上一年的比比皆是,即使PhD抽中了还有嫌你工作和专业不对口的不得不换工作的。
H1B从来都不是所谓谁优秀谁就能留下来的标准。所以你觉得自己是牛逼的人才,哪怕所有人都觉得你是牛逼的人才,这都不是你的筹码。
创业的时候没想过签证问题?
被拒了之后居然觉得自己“这么优秀居然被拒了”? 

虽然优秀,讲话却稚气未脱的样子。不管怎么说,看完都感觉是一个欠考虑而傲慢的人。
而在文章里,最让君君扎心的是在其母在国内病重时,小姐姐因为担心回国后再次申请签证可能被拒签,而没有回国。
作为一个刚刚看完《寻梦环游记》(COCO)的君君,表示完全不能理解!

不过这个事件里,美帝和加村的吃瓜群众们的回复倒也是非常有意思:
美帝的吃瓜群众乘着吐槽的东风不但黑了一把共和党,黑了一把种族歧视,还黑了军火大佬们等等等....可以说是高级黑了。
而加村的吃瓜群众献上一份加拿大旅游指南和入住攻略,可以说是非常贴心了:
如果是看领导人的话,抱歉我选择加拿大!
(点击阅读原文可看《纽约时报》原文:如果我没资格留在美国,谁会有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