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导读:
你可能不认识范海涛,但你一定听说过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
文 | 所长

文章来源自公众号:女神事务所(ID:ladyrichrich)
你可能不认识范海涛,但你一定听说过《世界因你不同》,这本李开复的自传在当年轰动一时,销量过百万,成为中国人物传记类别至今无人超越的一座高峰。
范海涛就是这本书的主要作者。
最近,她因为一部历时两年的力作《颠覆者:周鸿祎自传》一书,再次走到公众面前。
此书11月7日刚刚面世,很快登上了各大电商平台人物传记类别的榜首,首印10万册销售一空。
回顾海涛的履历,简单而纯粹——她一直坚定不移地在写作这条路上前行着。而在每一个人生的关键节点,她又常常不走寻常路,进行自我升级。
比如李开复自传一炮而红后,商界大佬排着队请她著书立传,结果她一转身,去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今年海涛又多了一个身份:母亲。我们聊起了她人生路上的“4次突围“,聊起母性本能和女性自我的撕扯,给我带来不少启发。

01
第一次突围:考入《北京青年报》
22岁,我大学毕业。但是妈妈突然生了一场严重的病:间质性肺炎。这是一种很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医生说一般预后是5年。当时我就崩溃了,只能把出国留学的梦暂时搁置。因为要照顾妈妈,也因为经济状况不允许。
出不了国了,于是我决定去报考当时全中国最有名的报社:《北京青年报》。
我站在街头给北青报的人事部打电话,对方告诉我,他们的录取比是1:700,我没有放弃,告诉他说,我是北京市中学生通讯社的记者,15岁就在贵报社工作过,能不能看在我是小记者的份上给我一个机会?那位老师竟然答应了。
就这样,我获得了去北青报财经部实习的机会,最后以全社第一名的成绩转正,成为了一名记者。
02
第二次突围:成为人物传记作家
在《北京青年报》的9年很难忘。我采访过无数国家领导人、商界领袖,去过好多国家,经历过很多危险。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也越来越意识到纸媒的力不从心,根本追不上网络媒体的速度。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转型问题。
最后,我选择了传记作家这个突破口。因为我在财经领域积累了很多的人脉,另外我对自己的写作非常有信心。
写人物传记,首要条件是要找到有质感的人,到哪里去找呢?
在一次谷歌的新闻发布会上,我突然灵光一闪:谷歌中国的总裁李开复博士就是呀!他经历了这么多中美科技的变迁,人生一定很精彩。
发布会开完之后,我就跑到李开复面前毛遂自荐,希望写他的自传。开复老师当时非常客气,给了我一张名片,说可以邮件沟通。
这个谈话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我并没有把它视为一个结束。回家后,我整理自己的各种作品发给了开复博士。1个月后,他回复我:“我看了你所有的文字,我们一起开始做这件事情吧。”
这就是我人生中第二次突围:成为一名真正的传记作者。
就这样,每天早上六点,我就起床开始跟开复博士交流。我们通过MSN、邮件或定期见面来完成访谈。
30万字的传记,写作持续了整整一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其实整个过程非常艰难,我屡屡想放弃,但最终坚持了下来。
2009年,我30岁。这一年我完成了两件大事:结婚,和出版了开复博士的自传。这本传记出版时正好碰到开复博士从谷歌中国辞职,创立创新工场,引起了很大轰动。
这之后,我感觉人生迎来了一个小巅峰,很多商界领袖开始注意到我,希望我为他们写个人传记。
03
第三次突围:留学
完成了第一本人物传记之后,我预感自己人生的第三次突围可能又要开始了。
我问自己:我是要做一个单一语境下的作者,还是做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传记作家?
同时评估一下我的客观状况:妈妈的病情14年了,非常稳定;物质条件也允许我去留学;再加上开复老师的指导,先生的支持,我最后决定,在30岁“高龄”的时候去留学,提升我的视野 。
刷了一年的GRE和托福,我终于在2011年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
刚过完32岁生日,我来到纽约,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第一个中国学生。
这是我人生的第三次突围。
在哥大两年的口述历史的学习让我收获了很多。
我的两位导师非常厉害,他们在9.11事件发生后录制了几百个人口述的9·11的记忆,并编成一本书《After the Fall》。这些记忆至今还留在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里。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个人历史的力量,因为个人口述历史汇聚起来,就成为了公众历史。
2014年毕业后,有猎头找到我,我拿到了一个国内金融企业的Offer,但我却很恍惚,觉得那不是我要的人生。
正好这个时候,我跟老周(周鸿祎)阴差阳错地联系上了。他在电话里说,你给我写传记吧。我当时立刻就答应下来了。内心深处发现,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就这样我回国了,在给老周写传记的这两年多里,我还写了一本《30岁后去留学》,告诉人们,30岁以后你也可以放手一搏。
04
第四次突围:做母亲
2017年,我又完成了两件大事:女儿出生和周鸿祎自传出版。
女儿的诞生,是我人生的第四次突围。而这次突围可以说是更大的颠覆。
我去美国留学,尽管需要两地分居,但我先生非常支持。他一直认为女性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反而是有了孩子以后,我跟他有了分歧。
我先生依然觉得我应该有自己的事业,有自我。他说,世界上有两种妈妈,一种是给孩子当保姆的,一种是给孩子当榜样的。他认为给孩子当榜样的妈妈更值得敬佩。
要是在以前,他的这个观点我可能会接受。过去我也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而且我内心深处不赞成做全职妈妈。
但是有了孩子后,我就完全不这么想了。
我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其实孩子3岁之前,母亲对孩子来说就是上帝
孩子是非常需要母亲大量、耐心的陪伴的,这些陪伴短期可能看不到什么效果,而且非常枯燥和疲劳。但是这种陪伴只有母亲能给,不是阿姨或者老人能够替代的。
现在我孩子9个月,我时常能感受到这种母性和自我来回的撕扯作为一个女性,只要你想去追求自我,孩子是必定要牺牲掉的;如果你想以孩子为重,那势必要丧失一部分自我,要想两全其美实在太难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整个社会对全职妈妈有这么大的误解?
一方面,全职妈妈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工作,对养育下一代,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全职妈妈的工作辛苦、琐碎、孤独,不被理解,反而容易被贬低价值;
而且在中国文化里,似乎男性“不管孩子”是天经地义。反而是全职妈妈要承担这经济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我觉得这对女性太不公平了。
所以我已经准备未来要开一个公众号,讨论女人做了妈妈以后面临的问题。
生孩子绝对是一个女人的分水岭,很多女性希望我给她们建议,我的建议就是,生孩子之前尽量在各方面都做好准备,能财务自由就财务自由,能健身就健身,总之,有了孩子后,生活的苦与累,一定是会超出你的想象的。
而我也希望社会至少能形成这种认知: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同等重要。没有谁高谁低之分,这只是个人选择。
采访后记:
我们在微信语音里完成了采访,海涛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杂志封面的拍摄现场。
她的下一个大项目是为一个机构著书立传。
她说自己和先生都是双子座,就是这种停不下来的人。而从她的职业生涯道路上,我找到了许多优秀的闪光点。
• 敢于自我推销
北青报的工作,是靠她主动打电话,并且打了“小记者”的套近乎牌得到的。
李开复的自传,是她主动毛遂自荐,并且认真跟进,顽强执行而完成的。

从她身上,我不仅看到了敢于自我推销的勇气,也看到了认真坚毅的品质

• 善于规划
很多人都不善于规划职业发展路,特别是媒体从业者。
海涛的职业路径却很清晰:纸媒——传记——留学——学习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
一路走来,可以说她遇到了不少贵人,也可以说她本身的优秀就一定会吸引来贵人。而在战略上勤奋的规划真的很重要。
• 坚持
在这个速食阅读时代,对深度写作的坚持;
在想要去留学,能静下心来过考试、啃英文的坚持;
在采访大佬,长周期,繁重工作量写传记的坚持。
唯有坚持,让她脱颖而出,出类拔萃。
• 集中爆破
在做记者时,海涛就意识到了新闻写作的局限性,这对她的思维质量是一种破坏而不是建设;
于是她大胆转型,改为集中力量,专注于打磨一件作品。

海涛自己也说,在出版完第一本李开复传记之后,她好像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找到了某种窍门。

这些优秀的品质,无论是对一个媒体人,还是职场上的年轻人,都是学习的榜样。
期待她下一本书的诞生。
* 作者介绍: 所长,新概念作文大赛出道,码字多年,热爱研究育儿、健身、买买买、回春术和撒娇。欢迎你们来女神事务所找我玩耍。微信公众号:女神事务所(ID:ladyrichrich)。
— THE END —
推荐阅读
关注「麦子熟了」,回复数字210,查看10月8篇热门阅读集结
1 《那个从来不加班的年轻人后来过得怎么样?
2 《国庆旅游鄙视链分五级,你在哪一级?
3 《断舍离:扔掉90%家中物,他竟成了人生大赢家
4 《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评论亮了!》
5 《最贫穷的哈佛女孩告诉我们:成熟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6 《女人一生睡多少男人算值》
7 《你为什么要努力?这是我见过最现实的答案》
8 《吴尊、吴彦祖、张智霖:好婚姻里,男人的婚姻观都很正》
| 麦 子 熟 了 |
文章百里挑一,不鸡汤不励志,遇见即改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