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于24楼影院(movie24luo)
今年接连有几部西藏题材的电影上映,尤其是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以高口碑和高票房成为文艺片奇迹,之后上映的姊妹篇《皮绳上的魂》也以类型化电影的叙事给人不少惊喜感。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这部《金珠玛米》(会在12月初上映),也是一部当代语境下的、类型电影化的西藏历史片,但跟以往的全然不同。
主旋律吗?有那么点主旋律,但远远不是主旋律那么简单和直接。“金珠玛米”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解放者”,本片英文名The Chainbreakers,直译过来就是“打破锁链的人”。
很简单,大家会想,谁才是戴锁链的人呢?在国产电影的红色经典叙事中,有一部西藏题材的电影《农奴》(1963年)影响深远。在解放之前,西藏仍旧处于封建的农奴社会,《农奴》中集中表现了这一劳动阶层的辛酸血泪。
而《金珠玛米》讲的是1950年,解放军十八路军进入西藏的历史,解放军进藏是西藏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节点之一,直接改变了西藏社会的历史形态。
这个事件简单来说是两个族群或社会文明的对冲,电影中的台词有“红汉人”,指的就是共产党,还有“白汉人”一说,便是国民党。
电影中这些并不敏感,因为历史上“红汉人”对西藏的帮助,远远比之前的“白汉人”要多,解放军为了修筑进藏公路牺牲无数,这些在电影末尾有直接表现。
说这些,是为了表明《金珠玛米》真的是一部具有突破意义的电影。它以真实历史为依据,讲解放西藏的故事,而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的灌输,这也是近年来西藏题材电影中的首次。
纵观历史,是族群与族群的对冲。但电影是以一个解放军的私人视角,对西藏底层社会的生活形态予以描摹,以小见大,以个人见群体。这样的形式没有千军万马风云变幻的大场面;但更加自由,也更加私人。
解放军战士华山,在藏族村落里多少被“同化”了,价值观有碰撞,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一些伦理道德,与地域固有的价值体系的碰撞。
在电影后半部分,王紫逸饰演的华山,穿上巫师的服装,阻止头人对占堆和央金的暴行。这个情节意味深长,两个族群是“对冲”,而不是“对撞”,意思就在于此。
从华山到村落中的生活,再到村落头人不断丢马最后死马,一种悬疑紧张的气氛渐渐蔓延开来,正如《皮绳上的魂》以西部复仇片的风格化来叙事一样,《金珠玛米》一开始就奠定了导演个人风格化的基调,场景不追求一味的宏大(有漂亮的风景空镜头,但比较克制,剪辑与剧情节奏紧密配合),而是落到具体的生活细节都是局部的、具体的,给观众一种非常扎实、扑面而来的真实质感。

但从观影的角度来说,这种偏重局部表现的特点有些过于细碎,以及过于私人化,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增加电影的艺术格调”,大量的手持镜头也让观众疲惫,风景空镜的穿插也有些突兀,和剧情节奏显得不搭调。
另外,主旨上也存在一定的暧昧不清:“金珠玛米”的意思既然是解放者,到底是如何解放的?而且华山作为解放者,他“被影响”的层面也没有得到充分表达:他肯定是受到影响的。这一点在电影中不太明确,很是遗憾。

《金珠玛米》里,华山和村落中的美女央金之间是暧昧的情愫,在强盗占堆出现后,华山就自动退到一个较为边缘的位置,电影开始围绕着占堆与央金这对恋人的命运展开,藏族人面对历史巨变的那种激烈动荡,主要是在这一部分展现的。
占堆这个角色非常成功,一个漫游于藏地山川的大盗,有情有义,自由洒脱,最后遇到解放军,被邀请加入军队,占堆婉拒,大意说了如下的话:我只适合在天地之间自由来去,本性如此,不可强求。
这个婉拒非常关键,也很“突破”,按照红色经典的叙事风格,占堆这个角色应该弃恶扬善,去暗从明,但何为“恶”“暗”,又何为“善”“明”呢?在主流价值观里,强盗肯定是不好的,但对占堆来说,这是一种自由潇洒的生活,就好像《皮绳上的魂》中所表现的复仇决斗一样,这是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这种行为是对是错,不是我们能简单评判的。
这里插一句,本片导演杨蕊不是第一次接触西藏题材,她曾是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的副导演。《盗马贼》是一部难得地将西藏予以深度而客观表现的经典作品,杨蕊导演在表现形式上明显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


我们看万玛才旦、松太加等藏族导演的作品,看到了真实的西藏日常状态与精神状态,但他们表现的都是当下的变化,而未曾涉及历史的变迁,《金珠玛米》以那段重要的历史,接上了这些西藏电影的精神脉络:以前发生过什么,如何影响到今日。
虽然这部电影有着一些表达方式上的不足,但它的意义在于对此题材的突破,能让人以相对客观地角度了解那段不太为人所知的历史。

相关推荐

如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投稿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chen173641687

最快提高个人观影逼格的公众号。
24楼影院movie24lu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