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计,很多人已经猜到,我要说的是哪部影片了。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经历了各种传闻、猜测,以及档期风波之后,都对这部影片产生了足够的好奇,尤其是,很多朋友在看过这部影片之后,都给出非常好的评价,之前进行了一些点映,本片都收到了很多好评。
越是这样,越让没看到的观众好奇,甚至,我前阵子还专门找来原著小说去读了下,来猜测影片的质量。
没错,就是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在经历各种波折之后,昨天下午正式宣布定档。
12月15日,影片正式进军贺岁档。
之前围绕着国庆撤档事件,各种阴谋论也是甚嚣尘上,谁让冯导身上自带话题流量呢,很容易就成为各种编排故事中的主角。至于“年内上映”的承诺,很多观众也不乐观。
结果,影片最终还真定在年内了,还挺让人期待的。
以往我们一提贺岁档,肯定会提及冯小刚,其实国内贺岁档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冯导和他的电影开创的。

冯小刚的电影,开始一直是喜剧,我们对冯小刚的认识,也一直是冯氏贺岁喜剧。不过,从十年前的《集结号》开始,冯导突然变了个味儿,贺岁档上映的也不一定是喜剧了,而是颇为严肃的题材。
之后,他的一系列转变也证明了这种创作的调整,不管上映档期如何,他都努力想要证明,自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喜剧导演”了。
用《芳华》回归贺岁档,硬杠那些贺岁大片,可以看出冯小刚导演的信心,二十年前,开启贺岁档,二十年后,回归贺岁档。贺岁情怀,对现在的冯导来讲,已经不是“让全国人民笑开心”那么简单了,而是更多关于时代记忆的情怀,是他这一代人对于留住记忆的诉求。
《芳华》也确实给了冯导信心:因为这部电影太真诚了,也太熟悉了。拍的就是他年轻时候的事,说的就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直恋恋不忘的情话,这情话,是对文工团那些女孩子说的,是对他的部队说的,更是对那段青春说的。
在之前的多站路演中,《芳华》收获了非常不错的口碑,有人说这是冯小刚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人说冯导这次真诚得令人心动,还有人直接说,这是冯导最好的作品。
聊《芳华》,要首先明确一个名词:文工团。
大家都知道,文工团属于军队系统,网上是这么解释文工团的作用的:“文工团通过以运用文艺的形式慰问一线部队,以达到提升士气,舒缓士兵心理压力的效果。”而冯小刚导演,曾经就在部队文工团做美术工作,之后转业才慢慢进入电影行业。
可以这么说,不理解冯导的文工团经历,就无法理解《芳华》这部电影。文工团属于部队中极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同样,更是对导演本身,非常特殊的一段经历。
冯导就曾回忆,在部队当中,文工团是最自由的,最不受严格军规限制的,在这个群体之中,也最容易发生各种罗曼蒂克的碰撞。

而电影故事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黄轩饰演的“活雷锋”刘峰,因为情之所动,发生了一起“触摸事件”,于是只能离开心爱的文工团,人生由此开始了另一段截然不同的征程。
我们经常提及“大院子弟”的红色情节,从王朔、叶京、姜文、冯小刚等人的作品中,能生动地感知到他们对那个红色激情时代的眷恋,以及对社会主义红色审美的推崇,这种眷恋和推崇的感情背后,有一个最重要的核心情结,就是青春情怀。
《芳华》的核心自然就是“芳华”,代表的是单纯的青春,而芳华所处的时代,在电影里只是一个配角,放在其他时代,倒也可以成立。
如果有留恋,也是留恋青春经历,更何况,在《芳华》中的青春本就是相对私密的,《芳华》的私密在于这是一段“个人史”,没有追求宏大的历史时代感,也没有刻意营造红光亮的视觉美学。
那个时代的主色调大红色自然要有,军装绿也到处可见,但注意,《芳华》还有个重要色调:便是身体之色。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点,文工团男兵女兵的身体之美,甚至裸露之美,是这部电影最为重要的象征色调。在红色与绿色之间,这种身体之色,代表的就是私人与青春。
这一点很容易被观众忽视,其实值得细细揣摩,这是《芳华》与许多同题材电影相比极为特殊之处,也是极为出色之处。这种身体的质感,让这部电影看上去触手可及,甚至可以闻到女兵们“刚洗完澡身上的香皂味。”
其实这部电影之前发布的各款海报中,就能看出这种寓意。
《芳华》的多款海报都将红色时代的那种社会主义美学做了精心的调整,包括那款比较早的军鞋&舞鞋海报,战争与爱情,醒目点题,其实在突出个体的重要性。
血色青春与战火青春两款海报中,血红色中的蓝蝴蝶元素,也很有想法。还有最受影迷喜爱的那版“一池春水”海报,更是对社会主义美学的一次浪漫化表达,给人一种青春扑面、爱情降临的美妙之感。
分析《芳华》的诸多款海报,我们能感知到这部电影在立意上的偏重:重点不是展现那个时代的全貌,而是那个时代之下的一隅私情,而这段私情又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洪流所裹挟,这其中的冲突,才是这段青春最令人难忘之处。
而这种主题,也是严歌苓作品中常见的“母题”之一,只是这次“文工团”的题材,让有着类似经历的冯小刚与严歌苓达成了这一合作。
除了海报,《芳华》之前还有一支主创演唱《那些花儿》的MV,冯导还亲自开嗓了。

如今再去听,朴树老师当年写的这首歌,倒像是是《芳华》这段故事的注解,歌词也是相当契合,关于那些花儿都去哪里的追问,不就是“芳华已逝”么?
冯小刚说《芳华》是自己电影心愿清单上的最后一部,在这部电影的幕后纪录片《我把芳华献给你》当中,冯导也专门聊过这部电影对他的意义。
用导演的话:我没有想去影响现在的人,我就是想拍一个我们那时候这个挺热血的一帮人,挺荣耀的一些人,特别美好的生活。我把这个拍完了,我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我们能感受到这部电影对冯小刚意味着什么,如果说每个导演都有一部最想拍的电影以及最能代表自己的电影,那对冯导来说,这部作品一定就是《芳华》。
电影中细节非常真实,情感非常充沛,所构成的整体也是有温度、有层次的整体。
电影中有一段非常惊人的六分钟长镜头,以极为连贯顺畅的机位运动打造了相当真实的“浸入感”,让不少观众赞叹“屏息凝神”、“太震撼”。
其实从《我不是潘金莲》开始,我们就感受到冯导在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心气儿。
关于《芳华》有一部纪录片特别值得一看,名字叫《我把芳华献给你》,里面有大量冯小刚和众多主创的内心分享,冯导挂在嘴边的词就是“青春”,我们都知道冯导是个特别真性情的人,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嬉笑怒骂自成一家,这种性情回忆起青春,那就是一把把最有温度的眼泪。
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当中有一段话,回忆当年离开文工团时的情形:
那一年是1984年。
元旦刚过,政委笑眯眯找我谈话,态度异常和蔼,我心头一沉,知道这回狼来了。我很配合,对组织上的决定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甚至第二天就搬出了军区大院。
据我所知,和我一批转业的,到现在还有些人住在军区大院里没有走。我当时之所以离开的那么匆忙,主要是不想在广大指导员面前丢份。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部队竟是那么的留恋。转业的真正原因我是心知肚明的。
很简单,我恋上了一个女孩。
不得不说,这段回忆很打动人,这段回忆,也几乎是《芳华》剧情的来源。冯小刚将那段经历和情感全都融进了《芳华》之中,真诚都不用追求,一切都是自然流露。
所以很多评价都围绕着“真诚”二字给予冯小刚高度评价,“从《唐山大地震》猛烈的煽情,到《芳华》的自然流淌,冯导的感情变得越来越真、越来越有说服力。”、“没有欲望,没有私心,没有对名利的追逐,也没有为调动观众情绪的刻意煽情,有的只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创作的执着。”——放在之前,你能相信这样的评价是送给冯小刚的吗?
作为一个导演,只要真诚地拍电影,就有了一个稳妥的底线。所以有人说,《芳华》是冯小刚导演生涯的最佳,这个评价并不为过。
在《芳华》的纪录片里,冯小刚曾感叹:文工团就这么搭起来了,做一个导演真好啊!
嗯,他以电影的方式,重现了回忆中的文工团,圆了自己的梦。都说电影是造梦,冯导也明白此道,通过电影,回到自己眷恋不忘的那个时代,真是好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