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推荐【信仰反思】
文| 麦拉伦(Brain D.Mclaren)
多少人能够接受目前我们拥有的基督教版本,可能不是惟一正确的版本?不把圣经当作上帝的问题解答手册,你会发现圣经具有更大价值。教会不要像吸尘器,将人从周围吸过来,牺牲资源服侍自己。我们已经身处一个新的世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新基督,而是新基督徒!
三十八岁那年,我对当牧师感到厌倦了。老实说,我几乎对当基督徒也感到厌倦了。我在日记中写下:“一年后的今天,我将不再当牧师了。”
在信仰低潮时,我的心灵试着告诉我某些重要、需要注意听的事。正如自杀的念头,通常是我们的心在用夸张的方式说出一些我们一直否认的事,例如“你的生活糟透了,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我当时只能看到两种选择:要么继续相信,并提倡某种令我愈来愈存疑的基督教;要么完全离开教会的事奉,也许不再当基督徒。我当时没有考虑到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学习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当基督徒。
七年之后,我目前仍然是一个基督徒、仍然在当牧师,而且我比以前更喜欢这两个身份。
教会的变革风暴会到来吗?
年复一年,在咨商辅导过程中,我看到许多极好的我所喜爱的人、具备圣经知识、基督教背景、听过很多讲道的人,到后来都证实和那些没有上教会的人面临同样的问题、犯同样的错误、有同样的怀疑、沉溺于同样的罪,并同样缺少活力。而这两类人主要的差别在于教会的人倾向用信仰的术语来为他们的问题下定义;而且他们会因着有这些问题产生罪恶感,这使得他们的问题更加复杂;同时,这些有信仰的人却认为自己比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更优越。
当我一遍又一遍读圣经,我了解到,有很多段经文并不能贴切地放入我所承袭或加以改造过的神学系统。当然,你可能将这些经文用力塞进去,但过不了多久,我的神学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高中生的旅行袋一样:鞋子吊挂在这儿,拉链在那儿没拉好,钩子啪一声断了。不论是我童年期的时代主义、青少年期的加尔文主义、青年期的“灵恩主义”,甚至是比较温和、主流的“福音派主义”似乎都不能涵盖,至少不能贴切地涵盖圣经中所有的信息。
我不能随便和别人讨论这种事,因为大家会担心你。他们也许认为你要转换阵营,变成一个叛徒。但你不是真的怀疑上帝、耶稣或是信仰,你是怀疑周围所听所见的人们对上帝的理解、对耶稣的看法,以及实践信仰的方式。或许存在更好的方式,或许有新的方式作基督徒。整个世界都在变,似乎只有教会不变、基督徒不变,好像已经没有任何新的问题可以被提出来。
公元1500年左右,几件大事的发生推动了中古世界向现代世界的转变,以印刷机为代表的新的传播技术、哥白尼等人开启的新的科学世界观、新的经济体系的兴起(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制经济)、新的知识精英对权威的冲击。当前的时代,同样的要素已经发生:网络与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技术引起重大变革,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打乱了现代科学稳定、机械的世界观,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掀起变革的风暴,原有的权威和意见领袖被解构、质疑。
教会的世界中,现代性的影响几乎处处可见。于此同时,教会之外有愈来愈多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如果我们已经身处一个新的世界,就会需要一个新的教会。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新宗教,而是一个新神学架构;不是新圣灵,而是新灵性;不是新基督,而是新基督徒;不是新宗派,而是在每一宗派中有新型的教会。
彼得·圣吉(Peter Senge)写道:“总之,我们工业时代的经营管理、组织,以及生活方式,不会再继续下去。工业时代是无法持续的,就生态而言,就人性而言,它都无法持续。它将会改变,而问题是它将会如何改变。一旦我们摆脱了机械式的思考态度,或许能发现成长与改变的新趋向。但在这之前,改变不会轻易地发生。”读到这段话时,我觉得“工业时代的信仰”也面临相同的命运。
我们把神看小了吗?
基督教整个运作已经彻底迎合、顺应现代世界,教会竟完全不知道。基督教除了以现代形式出现之外,还能以什么其他方式存在吗?如果保罗在世,我想为要得着一群后现代的人,他会愿意做一个后现代的人,而不是把现代文化的种种做派当作和圣经真理一样不容任何改变。
现代是征服与控制的时代,现代人处心积虑地控制别人、控制结果、控制风险、控制经济、控制实验、控制利润,控制变数、控制自然,甚至控制天气。现代是机器的时代。现代世界一直想要达成机械化的目标,现代人把宇宙视为一个巨大的机器,由上帝这位工程师所掌管。
“上帝掌管一切”究竟对你我而言是什么意思?我几乎可以确定,当我们讲到“掌管”,就会认为是一种机械的方式。换句话说,就像操作员操作机器一样,启动开关、按下按钮、转动齿轮、引发一连串连锁的反应。在古老的圣经时代,当人说“上帝掌管一切”时,不论他要表达的是什么,铁定和我们今天对这句话的理解大不相同。他会将神的掌管和农夫照管牲畜、父母管教儿女、君王治理百姓联想在一起,而这些管控方式都和操作员精确地掌控机器大不相同。
机械化的理解,已经为我们制造了很多问题。当我们想到神学时,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一组条理分明的大纲,在这个大纲中,神学被划分为许多的“论”,例如救赎论、罪论、末世论。这是对上帝进行剖析,是在切割上帝。这类字词、大纲,以及割裂的思考方式,在圣经中是相当罕见的。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圣经不像神学院里一般的课程一样是由井然有序的纲要组成的呢?
当然,我不是在反对系统神学。但我将它视为现代人所构筑的体系,供人顶礼膜拜的东西。这体系的伟大壮观以及人们对它的真诚敬奉,不亚于中世纪的大教堂。事实上,你可以称它为现代观念的大教堂。我们想要把神装在这个体系里,并宣称体系之外没有神。我们的系统神学本身也是现代的产物,中世纪的神学家有不同的问题关怀和取向,而古代的神学家,以及圣经的作者和人物也是如此。
现代是世俗科学的时代,是追求绝对客观性的时代。现代是批判的时代。如果你相信自己以绝对客观的方式,掌握了绝对客观的真理,而且你对此有十足的把握,那么你必定会去批判任何与你意见不同的人。我们现代人是多么喜欢用唇枪舌剑来击倒对方啊!
现代是个人主义的时代,是消费主义的时代。现代是分析的时代,分析使我们可以认识并控制宇宙。对我们而言,思考和分析就像同义词一样,这显示出现代世界是多么成功地忽视其它的思考形式,例如想象、直觉、模式认知、系统思考等。
谁和时代精神结亲,到了下一个时代就得守寡。现代性的崩解使人们能以新的方式探索心灵世界。人们所看到的属灵复兴相当另类,有时甚至还不敬虔,而且多半是在制度化的基督教之外展开。不过对我而言,这个现象所透露的,与其说是信仰受到了污染和扭曲,倒不如说基督教的机构组织太过僵化,就像旧皮袋装不下新酒一样。现代机械化的宇宙观正在碎裂,而在这些裂缝中,信仰的种子得以生长。
例如,有人在汽车后视镜挂着一个十字架和印第安人的捕梦网,如果把这张图片贴在基督徒网络社区里,相信很多人会跳出来说,这是将基督教和异教掺合在一起,偏离了真理,必须批评回应,不然会绊倒更多人。我不这么认为,我猜想汽车的主人对基督教怀有敬意,但他觉得在现代版的基督教中好像缺少了什么,似乎和世界脱节,而且视野狭隘、支离破碎、缺乏整全性的思维、拘泥于理性而无法向奥秘开放。捕梦网所代表的印第安人的灵性,和世界更加贴近,更为完整,更接纳奥秘,也因此补足了他觉得在现代的基督教中所缺少的东西。他非但没有否定基督教,反而是对现代基督教的诊断,甚至还给出了处方。
拿起你的冲浪板迎上前去
我所认识的基督徒中,有多少人能够接受目前我们拥有的基督教版本,可能不是惟一正确的版本呢?而要接受以下事实就更难了,那就是即使现代的版本在这五百年的现代社会里是正确的(这里的“正确”,指的是适切,而非完美),正如中世纪的版本也适切了一千年,然而现代的版本很可能在下一个时代就不再正确了。
C.S.路易斯在《废弃的意象》一书中,暗示我们现代的观点和模型并非是绝对终极的真理,它可能只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款式,但并非从今以后绝对最好的款式。要用正确的方式来看待一切模型,尊重所有的模型但不把任何一个模型当作偶像。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只有一种基督教世界观,没有一个模型能自称是惟一、最终的基督教世界观,不论它多么洋洋洒洒地引用圣经,因为每个模型至少都会受限于当时人的思考的限制,更不要说受限于在那个特定时代“大千世界中的某个品味”了。
假设有一台时光机,能带你回到公元1507年左右,也就是正当上一个历史转折将要达到最高潮的时候。当时,威克里夫的著述已经产生了影响,胡斯的讲道也引起了骚动,有个年轻的德国修士名叫马丁路德,开始有一些激进的想法,世界将要因他的想法而产生改变。假设你进入时光机,遇到了一个年轻的修士,他是个真诚的中世纪基督徒,并且希望他的生命在上帝面前有价值。然而他完全不知道在未来几年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混乱。在这个时候你会给他什么实际的建议呢?
——不要把信心建立在教会机构上,要把信心建立在上帝身上;
要向新的观念及新的信仰诠释开放;
不要太快作出批评;
要有事情会变得一团糟的心理准备;
不要抗拒改变,而要顺应它;
就像浪潮打来时,你可以逃开,或被淹死,也可以拿起你的冲浪板迎上前去;
不断地回到圣经,但不要被标准的解释蒙蔽,而看不出新的理解可能;
试着将传统和福音真正的精髓区分开来;
要跟上时代潮流,不要挡路,不然就去接受辅导。
这也是我给眼下这个时代的基督徒的建议。转变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最大的危险可能就来你的背后,有人或许会把“异端”的帽子扣在你的头上。但我认为固执己见、抗拒改变的风险是最高的,其次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而凭着信心前行恰恰是风险最小的做法。因为神应许我们,他的灵会与我们同在。
有人会说,根据近来的统计,福音派教会在所有教会中成长最快,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亚洲、非洲、南美信徒增加迅速。这个现象可能意味着,福音派教会是在前现代的人群中成长最快的,这群人正开始要接受现代世界,所以保守的基督教所提供的现代版信仰,比他们原本的世界观更跟得上时代。各地发展的步伐不同,在许多地方,人们还活在农业社会、封建时代甚至更早的想法中。
历史上最佳的现代教会就出现在今天,恰好在现代世界正结束的时候,就像历史上最好的四轮马车就出现在福特发明汽车之际。人们刚庆祝自己拥有一辆漂亮的马车,第二天早晨起来,却发现街上到处是汽车喇叭声。
所有的真理都是在情境之中
现代人希望圣经是一本问题解答手册,但实际上却不必然。在《提摩太后书》中,有一节常被引用的经文,并不是说“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都是具有权威的”,而是说圣经是上帝默示的,是有益的,对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并预备我们属上帝的人得以行各样的善事。这里对圣经功能的描述,非常不同于我们现代人希望圣经具备的功能。
不把圣经当作是机器说明书或者上帝的问题解答手册时,你会发现圣经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当你绞尽脑汁,将里头的问题从头到尾演算过之后,你会变得比较聪明,有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当然,圣经不仅是一本蕴含智慧的书,还是一本将人召聚起来,并协助人们建造一个信仰团体的书,这个信仰团体可以加速促成上帝在世界中所要做的工。
现代性只想要抽象的原则、普遍的概念,以及脱离具体时空的绝对事物。但所有的真理都是在情境之中的,现代的神学必须重新道成肉身,回到那有血有肉、有汗有泪的背景中,把真理处境化到当下的时代。我们读经时,与其以现代人的预期来理解它,或像学者一样对它进行犀利的解剖分析,也许我们需要像个谦卑的寻道者一样,渴望真诚地为上帝而活并遵行祂的旨意,然后尽力从圣经中学习。不是用圣经回答我们对上帝的一切问题,而是相信上帝能藉由圣经的故事,提出关于我们的问题。
应该将圣经当作一本前现代著作,这本著作源自一个民族,他们相信最能体现真理的是故事、艺术,以及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教训、纲要,或抽象观念。我们不是要圣经的作者来符合现代的期待,而是去加入他们的行列,因为我们和他们都在相同的人类处境之中,都是“陷于肉身中的天使和魔鬼”。从圣经来看,人不应单靠体系、原则,以及抽象观念活着,也要有故事、诗歌、箴言,以及奥秘。圣经不是提供给我们一些道德教训,要我们必须将这些道德教训强加在不同故事的跟随者身上,而是呼召我们去活在它的故事之中,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爱我们的上帝,祂已经开始着手一件奇妙美好的事,即使我们有很多失败,祂还是必定会成就这件事。当我们依照这个故事而生活时,我们会发现,其他故事的跟随者也会对我们的故事感兴趣,因为我们的故事,只要正确地理解,就有许多空间可以容纳他们以及他们的故事。
现代的基督教执着于系统神学,想要树立起一座观念上的大教堂,统摄一切真理;相对的,后现代的基督教则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宣教上,强调我们作为上帝国度使者的角色。教会不是为了满足信徒的消费需求和福利而存在的,而是为了要将男女老少动员起来,以增进世界的福祉而存在。
正是由于“宣教事工”的存在,使得教会生活中那些绝大部分不是宣教导向、而是服侍自我的领域被正当化了。我们变成宗教货品和服务的承包商,寻找顾客,争夺市场占有率;我们变成了社交俱乐部,设计活动,彼此荣耀。教会总是希望有更多会友,但要更多会友干嘛呢?他们就像吸尘器,将人从左邻右舍中吸过来,好使这些人的活力能被教会吸收。真糟糕!这些教会的成功,是以牺牲他们周遭的资源作为代价的,你们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始有所回馈,而不是只在祷告时动动嘴巴“为这城求平安”?
在新的世代,重要的问题不只是基督教是否合理,以及在本质上是否为真(当然,我相信是合理的,是真的),而是基督教是否带有能力、真实良善,以及它是否能改变生命、拯救世人、向世人展示在基督里的和好与团契,并作为天国的催化剂引领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本文摘编自《新品种的基督徒》麦拉伦Brain D.Mclaren,校园书房,2005年7月出版,大小标题为《境界》所加,内容有删改)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境界服务站
求助:
  1. 寻找广西百色市靖西市武平的教会。
  2. 寻找江西省瑞昌市福盛家园附近的教会。
  3. 寻找河北省衡水市附近的教会。
  4. 寻找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的教会。
  5. 寻找山东省潍坊市信仰纯正的教会。
  6. 寻找梅州大埔的教会以及青年团契。
  7. 寻找无锡长广溪地铁站或江南大学附近年轻人的教会。
  8. 寻找北京卢沟桥晓月苑小区附近信仰正宗的教会。

  • 小编:请知情者在评论留言部分联系我们,谢谢!
提示:请找教会的弟兄姊妹按以下格式留言给我们:姓名+手机号+求助教会具体方位,以方便我们得到反馈后及时与您联系。
若您是苹果手机用户,可支付宝赞赏,境界支付宝:[email protected],也可长按微信二维码赞赏。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境界电台”音频节目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