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写道: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ll of heaven, a heaven of hell. “ 心灵自成其境,在此境中,地狱可变天堂,天堂亦可变地狱,一切皆心识所致。”
心,可以为【牢】。
我们很多人都曾陷入一种自我审查的循环中而难以脱身。或许在脑海中不断播放一段尴尬的对话,或许内心反复的鞭挞自己为什么做或者没事某件事,亦或许一直盘问自己为什么成不了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
这种一根筋式的将关注点锁定在自己的恐惧、失败、缺点、不安、缺陷、失误等事情上的行为,叫【反刍】。
没错,如同牛将胃里的食物倒流回口腔内再次咀嚼一般。只不过我们将自己的难受不断的回流咀嚼罢了。
有些人,就这样沉浸在自己的心牢里。不是不想出来,而是无能为力!还有些人,画地为牢不自知,总以为反刍等于自我反省,借以提升自己。
无论哪种状态,反刍的心理危害超出我们的认识。习惯性反刍的人,对自己的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满意度都比较低,对自己的命运也缺乏掌控感,更严重些的,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停止习惯性反刍,放自己一条生路吧!
[2]
当我们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美丽的旅行,浪漫的约会,或者升职加薪年终奖......,有没有那么一瞬间疑问过:我为什么要发这些内容?
不知道是不是从社交媒体产生那天开始,大家就有了这样一种默契:只晒自己生活和想法中美好阳光的事情,少晒或者不晒那些自己不开心的内容。因此,每每刷圈,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美好;当然,翻开自己的记录,阴云似乎也不曾出现过。
可生活的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旅行中和爱人的争吵被遮掩了,约会中的纠结被忽略了,升职加薪年终奖背后的辛酸泪被自己吞噬了……
我们不断的在网络里“宣扬”自己美好的生活,浅层的原因是为了获得掌声艳羡和赞美,深层次的恐怕也是最可悲的的原因是,“我要向自己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值得这样的房子工作和爱人,证明自己有价值有爱有意义”。
往往缺什么,就爱发什么!
社交网络里晒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和现实的距离越来越大,我们的内心就越来越失望、焦躁、空虚和割裂。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的使用降低了我们的幸福感,不是因为“觉得别人都比我幸福”,而是在和别人比幸福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幸福了!
幸福,是属于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不能去理性的分析,不能去科学的解释,更不能去比较。不然,魔力就消失了!
幸福,只需要去认真体会和感受,当时当刻。
[3]
今天开始重读勒庞的《乌合之众》,对这一段又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哪怕是想管窥这些原因 ,也得首先记住现代心理学的这一发现 ,即 ,无意识现象不仅在有机体的生活中 ,而且也在智力活动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与无意识的生活相比 ,有意识的精神生活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哪怕最精明的分析学家 ,最敏锐的观察者 ,也只能发现一丁点儿无意识的动机在指导着他 。有意识的行为源自无意识的深层结构 ,而这种结构的基础主要是受遗传的影响创造出来的 ,它包含了先祖遗留下来的许多东西 ,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了种族的灵魂 。我们的所作所为 ,除了自己承认的原因 ,也许还有我们不承认的秘密原因 ,但在这些秘密原因的后面 ,还有许多更秘密的原因 ,因为我们连自己也不知道 。我们的大部分日常行为都是我们没有发现的隐蔽动机之结果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