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打算把这个问题二次说透,比心,爱你
世间难得随喜之心
文:小日
(一)
早年念书不深,
只求一知半解。
当时只觉得,随喜,大概意思就是“随意一眼,看到窗外树梢的喜鹊”吧。
那个少年时光里,我还特意画过一套喜鹊系列,窗外,树梢,喜鹊,羽翼扑腾的光影婆娑,意象很美,这是我11岁时的认知。
后来慢慢大一点,有了所谓成年人的社交,就觉得随喜就是当身边人有好事,祝福他,凑凑热闹,也沾沾喜气。
再后来,读到佛家的书,才明白随喜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
看到别人做好事,自己也跟着做好事。
完整的诠释是:
“随”为顺从之义;“喜”为欣悦。
随喜者,即为见他人行善,身心顺从,随之心生欣悦;亦即随他修善,喜他得成。
“随”是随顺、不违背;“喜”是欢喜、无瞋。
“随喜功德”,就是随着所见所闻,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论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欢喜的心随顺应和、称扬赞叹。
所以,如果你今天要问我什么叫“随喜”。
我会说:
随喜就是毫无目的,也没有要求的,
去希望一个和自己没关系的人,过得更好。
“随意一眼,看到窗外树梢的喜鹊”

(二)
随喜,说的是喜和善,
能让人和悦的善,或许就是,
事物美好的本身。
但凡自然而然,不偏不倚的事物,因保持其原有状态,本身就是好。
而这种尊重事物本身状态的不悲不喜,本身,或许就是“随心之心”。
由此,去看人与人之间的际遇,短兵相接,你对我错,也就毫无意义,我喜欢美,也能接受原本的状态,我希望你能成就自己,当然也尊重你的自我选择。
保持随喜之心,自然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情。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就是这种,平静的喜欢,不带诱惑的深情,毫无目的的扶助,以及,随喜而欢的状态。
小人之交,以酒开始,都是酒壮怂人胆,交的不一定是心,是单刀直入的利益与目的,喝到中途,因为真喝不下去了,就开始掺水。
小人喝酒,从酒到水,也来越没意义。
而君子之间,喝的是水,如此平淡。
超越形的本身,回归到神与意,
情到深处,水也能成为酒。
平静的喜欢,不带诱惑的深情

(三)
从狂妄之徒,到随喜之心,
爱的本身,或许也需要漫不经心。
前几天,朋友推荐一本书,美国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
原名叫:STONER,这书名如果让我翻译,或许就应该叫“石头人”。在1965年出版后,这本写作风格性冷淡的书并没有受到大众欢迎,只是卖了不到2000册。
而在此书出版50年后,它成为全球畅销书,一如《纽约客》说的那样:
《斯通纳》出版50年后的畅销,
是献给被亏欠艺术的一次迟来的正名。
我喜欢的一句英文是,迟到的总比不到强。
迟到,意思是,终究会到。
我们人对事物的知觉,对情感的触觉,往往后知后觉。
随喜之心,或许也应该用在恋人身上。
在《斯通纳》这本书里,有说到人对爱情的三个阶段。
随喜之心,到了爱情里,
或许就是随着年龄不同,而尊于内心地去热爱。
在书中,作者说:
  1. 当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路径的入口。
  2. 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
  3. 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认为,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
他把爱情视为不断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
所以,有时候,我也会想:
人生如同半空的杯子,依然有无数的渴望,也有适度的拒绝。
这种无公无私,纯粹自然的喜欢与修正,或许就是随喜之心。
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
阅读原文,随喜
(《黑洞时间》:超级个体的成长指南)
(本文完)
(请把手机横过来)

(保持警醒的头脑)

有三种单纯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不堪承受的悲悯。这些激情像暴风无处不在,把我吹向各方,吹过深重的苦海,直抵绝望的边缘。——罗素《我为何生活》

大众觉醒在路上
AHA社会创新共联体|“用已知判断未知”

阅读原文,随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