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于2017年10月14日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GSAPP,举办纽约华人建筑师推荐会。Archidogs作为本届深双媒体合作伙伴之一、本次纽约推广会特约自媒体伙伴有幸参与现场,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活动现场报道。
作者:张未来

编辑:艺梦

以下为正文
深双@纽约
UABB@NEW YORK
2017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深双)主题为“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由策展人、评论家侯瀚如,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建筑师刘晓都、孟岩(按姓氏拼音排序)共同策展,计划于2017年12月15日在主展场深圳南头古城开幕,同时还将有罗湖、盐田、光明、龙华等城中村实践分展场与主展场形成多区联动与互补。
纽约本次推广会共分为两场,10月13日在纽约建筑中心,由美国建筑师协会承办的深双 @ 纽约 “想象城中村的未来:深圳与纽约”,及10月14日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GSAPP, 由哥大GSAPP和美东地区两大华人建筑团体东岸学社、践谈共同承办的 华人建筑师在纽约 "城市的共生与纷想“。
"城市的共生与纷想“
Chinese Architects in New York
“城市即展场”——策展人刘晓都
作为本次“城市共生”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的总策展人之一,刘晓都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深圳城中村的发展状态、都市实践在城市发展问题中所做的研究和努力,以及此次深双的策展理念。他提出共生是中西共生,古今共荣的“古城-村庄-城市”,共生即是深双与古城改造无缝衔接的观念。
(刘晓都在会上做“城市即展场”的介绍)
在深圳,高楼向天空发展,村民将原有的住房拆除,建成楼房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据统计,有超过2000万的人口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成为了自然形成的低收入社区和新移民进入城市的落脚点,这与当地的经济政策及近年来的小型企业蓬勃发展密不可分。
(刘晓都谈深圳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刘晓都提出当下我们对大推大建做法的反思,反映出城市发展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之间的冲突。诚然,城中村对深圳城市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大量的建设成为城中村继续存在的不可抗力。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面前,野蛮生长的城中村显得无能为力。
人们常认为深圳是一个年轻、没有历史、迅速发展的城市,并视城中村为城市发展的毒瘤。但这些“毒瘤”恰恰保存着城市的原生文化和绵长的历史。在大推大建的步伐中,原有的老建筑、古井、历史遗存和新移民涌入带来的全国的文化交融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局面。
(刘晓都介绍在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UABB的勇敢尝试)
刘晓都简要介绍了都市实践URBANUS近年来在深圳关于城中村所做的探索和研究,努力在资本力量不可抵挡的状态下保留更多的原生文化。吸取了西方城建的经验教训的都市实践团队,深深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自2003年起关注深圳城中村问题,并在2005年做了一个关于城中村的实验性研究——试图通过在屋顶上解决消防的问题保留城中村——把公共问题就地解决而非拆除再建。后来,他们又对研究城中村的适应性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将其改造成为一个艺术街区。
2007年,URBANUS成立了城市研究部,旨在通过研究引领设计的方式,关注高密度居住和城中村问题。在白石洲项目方案中,他们向上寻求空间,让老房子成为绿地保留下来。将原住民和新的城市状态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高度混杂的社区,而不是拆除重建。
(刘晓都讲解URBANUS对深圳城中村的研究)
身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深圳在权利和资本之下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旨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城市更新”往往把层级丰富的历史街区和多样杂糅的城市生活进一步清除。今日之城市应是多元价值体系平衡的结果,是人们身处同一世界心存不同梦想的高度异质性和差异化的文明共同体。城市本应和而不同,它的生存与繁荣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差异性”、“另类”、“他者”的包容和文化认同。“城市共生”是从根源上对文化层面、社会层面、空间层面不同起源、不同状态、不同价值观的认同与包容,是对主流文化中心主义的反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本届双年展“城市共生”的态度与都市实践一贯研究的不谋而合。
当下是城中村的转折点——记录还是命运的转变开始,一切都在变化。
刘晓都还介绍了本次深双选择南头古城作为展场的原因。南头古城作为深双主展场全光谱式地展示了城村演变历史的完整空间样本:中外共生、古今共荣。“城市共生”是反纯粹的,杂糅的,也是对正统现代主义美学和单一“进步”大历史观的修正。

(刘晓都对本次深双进行介绍)
与往届双年展不同的是,本届深双有明确主题“城市共生”和三个部分,分别为“世界|南方”(影响与抵抗)、“都市|村庄”(杂糅与共生)和“艺术|造城”三个部分。在“城市共生”的主题下,本届深双是寻找新的理论、新的实验和新的实践模式的平台,是注重“发现”而非预先设定的交流空间,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双年展。双年展还是一次自发的自下而上的“自我组织”,和“自上而下”的统一策划的共生,借以形成对双年展自身机制的批判,体现对不同的认同。展览不是解决方法,不是一个大团圆结局的制作,而是一个起点、转折和探险。
深双不仅是展览现场,也同时身处二十和二十一世纪最剧烈城市化的现场。从深圳到珠三角、城市本身才是最大的展场,而深双则是以游牧式的展览和实质性的城市介入的。
本届深双将于12月13日在香港,12月15日在深圳开幕展出,希望届时会有更多的目光关注城中村问题。
“无平面,无场域,无边界” ——陆轶辰
陆轶辰以
“Planless,Siteless,Borderless”
为题分享了Link-Arc事务所在纽约、深圳和米兰三个城市的思考和建筑实践。探讨如何定义建筑学的平面、场域和边界。


陆轶辰认为真正的设计其实是人和环境的交集,打破以平面为基础的传统意义上的建筑。
2006年,陆轶辰在求学期间参加了日本新建筑国际竞赛。他设计了一个可变化形态供使用者发生很多行为的装置设计。而当人和环境产生关系时,Planless House便产生了。当使用者带着这个装置在街上行走时,人和环境会产生无限的可能性。当装置实现的时候,整个城市就成了一个随机的生活领域,打破了平面的边界。
(陆轶辰介绍如何突破平面从城市角度看待建筑单体设计)
2008年陆轶辰与让努维尔在巴黎参加一个国际竞赛,基地位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交通节点。他们激进地把一个桥梁的建筑设计做成了整个城市范围的研究,为改善整体环境,而改造了整个沿河的景观。“Think big”指的是在做一个建筑单体时,应从更高的城市层面上考虑问题 ,把建筑师的视野投射到更大的范围里去做帮助城市。
在深圳大冲核心商务区项目中,陆轶辰和他的团队通过两条通往基地中火神庙所形成的历史小径、两条水路形成轴线、肢解大综合体形成小的零售商业、打造外部硬边包围的内部柔软的商业形态来反驳与他竞争的福斯特的“国际化设计”。他们希望打造大尺度和小尺度相结合,有城市生活、和值得人驻足的新城市街道。通过积极的调整和规划策略,把存在在城市记忆中的文脉、尺度、人和环境互动保留下来。
(陆轶辰讲解在深圳实践的中学设计如何达到无场域的概念)
随后,陆轶辰讲述了他和团队最近在实施的一个位于“城市森林”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设计。在计算日照、实现规划间距之后他们发现找到了在复杂城市上下文中的唯一解。为了让学生们更多的与社会、自然接触,他们把教学楼做得尽量的低矮,成为周边高楼大厦中的一个反向的范式--当学校足够低的时候,便成了中央公园一样的存在,稀释了超高的容积率。水平发展的公共建筑与垂直发展的高楼对话,学校像水一样的在城市间蔓延开来,织补了高楼大厦间的缝隙,形成了向城市打开的校园环境,消解了场域的概念。


陆轶辰定义“边界”有着三重含义——国家边界、行业边界和文化边界。建筑师在不同国家建造成为一种边界消解,即Borderless。不难发现我们身边的地标性建筑很多都成为了背景,而非向城市打开的人民活动场所。
(陆轶辰深度解析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如何消解边界)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是一次消解边界的尝试。建筑师用桂林山水元素与远处的阿尔卑斯山产生对话,突破了文化上的边界;竹瓦的参数化和胶合板的使用突破了结构技术上的边界;短时间的建造过程来自不同国家的合作,突破了国家的边界。
(陆轶辰介绍《XPOSITIONS》与“城市共生”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将发行的《XPOSITIONS: Pavilion Dialogues》是一本从不同角度看EXPO的书,包括了李伯斯金、博艾里、李翔宁和Link-Arc团队之间对于世博会与建筑学的对话。与之类似的城市共生即是要让大家各个不同的方面介入并分享各自的价值体系,从而达到一个共识的状态。
“从东岸到南方”——尹毓俊
尹毓俊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组织方之一东岸学社的起源。东岸学社建立于2014年12月,最初成立是受到以艾森曼等先锋建筑师成立于纽约的IAUS组织以及90年代一群留学海外的中国建筑师自发组织的学术沙龙所启发,为中国留学生以中文的方式讨论美国的学术问题创造环境为目的,发起了东海岸各大建筑院校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每个学校为一次活动选取一个主题,其他院校参与者根据主题相关性参与对谈。在主题设定中,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术系统,以主题方式串联分享者的话题,其实是隐藏了以主办学校学术系统当做主线,其他学校进行参与讨论,形成并置和交流的目的。同时,当中国留学生同处在一个非母语的环境中,东岸学社让大家找到了志同道合能够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朋友,这种机会在美国是难得的。
(尹毓俊在介绍东岸学社的起源)
随后尹毓俊介绍了四个在南方的不同尺度的研究和实践项目。演讲者的事务所通过相似的研究方式为出发点,以建筑原型的研究和创造,并以此作为基本建筑类型应用到不同城市尺度的背景及文脉当中,形成新的城市建筑类型。
(尹毓俊部分PPT展示)
其中有通过交通分析,研究可达性的城市设计、研究不同分配建筑体量方式的城市设计、关于装置介入解决城中村空间边界中的矛盾的城中村问题。以及通过研究香港低收入住宅,研究了不同居住方式对不同密度的要求和公共空间的分配。关注当下如何用单元给年轻人及低收入人群提供最小居住单元,同时通过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结合和搭接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公共空间。这一种种研究和原型创造的方法,与其在东海岸求学其间所逐渐形成的方法论紧密相关。无论是在研究和实践的项目中,研究和实践的密不可分形成了其建筑设计事务所独特的实践方向。
(尹毓俊部分PPT展示)
理论鸟瞰:城市共生——江嘉玮
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的江嘉玮着眼于宏观理论,介绍了从古代的城市共生现象到全球后现代资本主义地缘政治学状况,再到当下我们熟悉的东亚高密度城市中涉及的三种对城市研究和建筑研究领域的理论。
(江嘉玮从宏观的层面展示了三个与城市共生相关的理论)
首先,江嘉玮介绍了罗西(Aldo Rossi)在《城市建筑学》里将城市里公建与私宅的差异分别类比于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中对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区分的尝试。
其次,“不均匀空间发展理论”(Uneven Spatial Development)为城市共生议题搭建一个宏观的学科框架。其中的尺度原则,从全球层次、超国家层次、国家层次、区域层次、城市层次到地方层次等,来解释全球资本如何进入复杂且多层次的流通体系中。资本的复杂渗透实现了跨国、跨民族、跨种族、跨城乡的利益交错
最后,东亚高密度城市的研究带来学界对其在城市形态、形成原因、记录方式等方面的关注和兴趣。东京、上海、香港这三个大都会同时存在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密度、共生的城市形态,但它们的制度基础、施政策略、自治模式却迥异。江嘉玮从城市肌理演变、税收、地权切分等方面对潜在的城市共生问题做一次简介。
“ Architecture in Cities is Collective Action,
Collection Action is Institutions” ——罗雨翔
(罗雨翔在介绍深圳城中村案例的社会结构及其对城中村改造产生的实质影响)
罗雨翔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共生问题。社会科学对于设计而言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运用社会科学的框架和研究方法来探究城市共生问题的本质。建筑师需要明白“制度因素”和“空间因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传统的、基于形态的设计研究和建筑理论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关系,然而社会科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在这个课题上已经做的非常成熟,值得借鉴。在LSE和GSD读书期间,罗雨翔同学以深圳城中村改造作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梳理其制度和社会因素,探讨了城中村的问题的过去和现在,并对未来做了展望。
( ARCHITECTURAL PRACTICE TALKS)
——践谈APT团队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践谈的主要成员简要介绍了践谈的活动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和现状。践谈是由年轻设计师组成的开放社群,由来自建筑、室内、景观、规划的具有多元背景的设计师组成,以线上分享讨论、线下座谈参观的活动形式关注设计实践的经验与思考,旨在推动跨界对话和设计创新。践谈APT于2014年底成立于纽约哈德逊河畔的一方小小客厅,现已发展为近八百位年轻设计师和数千名线上读者共同营造的设计师生态圈。
(黄中汉在介绍践谈APT的初衷和起源)
客厅,既是践谈的起源,也是现在践谈举办活动的场地。他们在纽约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间举办线下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0场大小不等的线下设计师交流活动。不定期的设计师聚会,促进了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不同领域的思想交汇又分开,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践谈主要成员分别介绍了践谈APT的过去的发展和未来的期望)
Panel Discussion
嘉宾单独发言后,所有嘉宾与在场听众一起进行了讨论。
嘉宾们谈到,建筑学在传统意义上是个相对狭窄的学科,但它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建筑和城市本身密不可分,建筑的包容性体现在它与各种学科相联系,独立性与联系共存。建筑师群体之间的群体交流相比其他学科较少,圈子也相对封闭,因此寻找同行者的行为能够帮助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这一路走来,大家能够看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前进,共生共存。
(现场观众踊跃参与并向嘉宾提问)
深圳在制度上的勇敢和建设上的激进促使很多实践能够快速实现。建筑师常以建筑的形式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生活体验为己任。建筑师在海外心系祖国,不止是指涉及国内的项目,更多的是把在海外所学能够学以致用,将西方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建筑学的精英主义仍然存在,我们的设计是否能真正满足多数人的需求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现场气氛轻松,嘉宾回答幽默风趣)
纽约首场推广会在观众与嘉宾的热烈讨论问答中落幕,欢迎感兴趣的各位到访12月15日在南头古城开幕的深双现场,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Archidogs关于本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后续报道。
图片提供 |徐振欢 许键 叶梦瑶 吴恺
编辑 | 张超悦
校对 | 艺梦 汪澄波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THE END 

推荐阅读

ArchiDogs重磅推荐
如果你不知道建筑留学究竟学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留学如何选校、选课?
这就是你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ArchiDogs自主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东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韩冬青 推荐
《超越设计课-海外留学的建筑之道》
权威 全面 真实 展现海外建筑教育的前沿成果
10所欧美一流建筑院校
27位优秀留学生
以及

15
所中国一流建筑院校

28位知名专家学者
推荐读者:
  • 考虑出国留学,准备制作作品集、面临择校及专业的学生。
  • 对国外建筑教育感兴趣,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开拓眼界,掌握更多先进设计理念的学生。

  • 对教学充满热情,正在奋斗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或有志于成为教师的专业人员。
详请点击以下链接:我听说有这样一本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