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 )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泰勒是第一位"行为经济学家",也是几年前全球畅销书,Nudge ,《助推》的作者。


您不一定读过这本书,但一定听说过书中的经典案例:


1、在男性小便池上雕刻一只苍蝇,就能大大减少尿液外溅 ——因为人们会对着苍蝇瞄准;


2、美国人存退休金的比例很低,但如果发工资时把默认选项设定为存一定比例的退休金,谁想不存得单独提出来,存钱的比例就会大大上升;


3、学生食堂里把苹果之类的健康食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把薯条之类不健康食品放在不容易拿到的地方,人们就会更多地吃健康食品。


这本书指出:如果你能使用一些心理学的小技巧去设计某种行为,就能引导用户往好的方向发展。


时至今日,心理学技巧在商业上的运用已经相对普遍,并且有了自己的专属名称:行为设计学(Behaviour Design


即,把行为设计学跟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应用联系在了一起:


——教育软件怎么才能让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学习?



——游戏和手机App怎么能最大限度吸引你的注意力?


比如我们熟知的UBER、嘀嘀打车APP ,就是运用了"游戏化心理机制"而获得成功的典型。


如此有效的心理影响机制,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借鉴,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听从家长安排,去提高学习热情并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呢?


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注意以下三点即可。


第一,孩子必须自己想做这件事(得有意愿)。


第二,孩子个人必须能做到这件事(这件事越简单越好)。


第三,你得提醒他做这件事(有计划性)。


只有满足了前两点,家长的苦心提点才有意义。


那么好,现在我们先问一个问题:作为家长,您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孩子的学习意愿上呢,还是放在个性化编排知识难点,让孩子的学习体验变得有成就感这件事上呢?


我觉得这个答案很有价值—— 让学习游戏化。


游戏化,常常被误解为欢乐教育,认为只要形式够丰富多彩,孩子就会喜欢。遗憾的是,任何缺乏"个性化难度规划"且缺乏"即时性奖惩机制"设定的游戏都会让人很快失去兴趣。



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改变人的意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一开始学习这件事就让孩子反感,那您花费再多口舌也难以让他改变初衷,最大的可能性是根本不理你。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本来对学习就是感兴趣的,但由于家长过于心急,让孩子在负罪感的枯燥教学中持续受挫,学习信心将会倍受打击:"我很笨""我怎么又惹妈妈生气了?""我不擅长学习!""我讨厌学习"这样,后果很严重: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将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


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意愿很强,他在学习过程中又特别容易上手,你的提醒又恰到好处,那就会有一个特别好的效果 —— 他自己就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什么叫自我成就的能力?就是家长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学习游戏化的巨大价值—— 说白了就是以让孩子对学习上瘾为目标,即实现自主学习习惯。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行为设计学里借鉴两个经验:


第一、是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学习的时候就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与商业心理行为机制相似:如,当你在头等舱刚坐下,空姐就会给你上一杯香槟;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公司特别注重开机、甚至开箱体验的原因。)


第二、是让孩子能经常获得当下的"即时成就感"。(比如微博、微信这些社交网络为什么让人上瘾,因为你每发一个什么状态都可能收获回复和点赞,都可能带来新的粉丝。哪怕是轻轻一个点赞,也能给人带来一次愉悦的小情感波动!)


这第二条经验,给孩子时不时一点奖励让他获得成就感,听起来很寻常—— 但只要加入一个小诀窍,它就会立刻升级为一枚"超级动机诱发器"


这个诀窍就是把奖励随机化。


行为设计学的开山鼻祖B.F. Skinner曾做过一个经典的老鼠实验。


在实验中,Skinner发现如果每次奖励的食物是一样多的,老鼠慢慢弄明白了,对游戏的激情就会褪去,只在饿了的时候才会去推那个给食器的控制杆。而当Skinner改变了游戏规则——把老鼠每次推控制杆得到的奖励变成随机的——有时给一份食物,有时给几份,有时什么都不给。结果老鼠痴迷地爱上了这种刺激,推控制杆到了上瘾的程度,根本停不下来!


随机性的好处,就是能时刻给大脑新的刺激 —— 你不知道会出现什么奖励,每一次新的奖励出来,你的大脑就会再分泌一次多巴胺,你就再兴奋一次!


此情此景就跟我们平时打游戏一样,消灭一个怪物之后,就会收获不同的宝藏或不同数量的金币奖励。


心理学家对此有个专有名词,叫变换奖励原则(principle of variable rewards "


在微信上发条信息,有时候有人点赞,有时候没人点赞。"现在过了十分钟了有没有新的点赞?赶紧打开手机看一眼" —— 这就是为什么平均每人每天要看 150次手机的心理机制——接收变换奖励。


又比如,现在儿童的学习APP,都是由数学家帮着设计的,专门按照行为设计学给你安排各种结果的语音回应,重点就是要给你提供加强版的变换奖励。比如一个办法是,孩子答错题后,孩子得到的回馈很可能是"你真棒,再努力一点会更棒哦" 或是"再加把劲儿,你只差一点就成功了"—— 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是失败了,而是再努力一点就赢了——如此便会更有动力地""下去。


行为设计学在不同领域的运用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


——最大化你在这个项目上花的时间。


让人上瘾,就是行为设计学的最核心目标。


让任何人对一件事情"上瘾"都需要在内心构建一种不需要动用过多意志力参与作用的"自然机制"。利用行为设计学将任务游戏化可以大大降低我们完成长期目标的困难指数。让事情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