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今天,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正式公映。
这是第一部经我国官方许可在紫禁城内实地拍摄的故事片,更是很多人心中,外国视角电影里,关于中国最棒的一部。

当时,这部电影在拍摄期间并没有受到任何限制,甚至允许溥仪的登基大典那场戏进入太和殿内部拍摄。
影片拍摄期间恰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因为影片剧组获得优先使用紫禁城的权力,结果女王都无法入内参观。这样的待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也很有可能后无来者。
本片顾问阵容非常强大,包括:溥仪的弟弟溥杰,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的执笔者李文达,末代皇后婉容的弟弟郭布罗-润麒,溥仪的堂侄、爱新觉罗-毓嶦。
润麒、毓嶦二人都与溥仪一同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以上都是与溥仪长期朝夕相处过的人,可以说保证了本片在细节上尽量贴近现实。
影片多处场景、造型高度还原,道具、化妆极其考究。
开场火车进站时,窗户上糊满俄文报纸这个细节是副导演宁瀛千辛万苦查证到的;
慈禧出场不到4分钟,造型参考了大量她生前的照片,服装完工后大约有50磅重
对比

溥仪的造型也非常贴近事实
而溥仪被驱逐出宫时正在打网球的情节是根据这张照片虚构出的,是一种戏剧化的处理
最后影片的质量完全对得起这些努力,这是第一部PG-13级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世上最寂寞的孩子”
这句话出自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之口
要说这部电影给溥仪的人生下了什么定义,也许就是这句话吧。
摄影导演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是世界顶级的摄影大师,他在片中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溥仪人生的不同阶段。
不管在哪个阶段,溥仪都是孤身一人在作无谓的抵抗。溥仪曾经口口声声说自己生来是满洲人的世袭君主,在经历种种磨难后无法面对未知的人生,宁可让皇家之血流尽而亡
红色是血液的颜色,也是闪回的开端,把流动的血液和溥仪人生中第一个“开门”联系起来
溥仪这一生就是一次比一次无力的“开门”
人生第一次开门是禁锢的开端,
生母死后被关在紫禁城无法回家探望,
妻子被送走无力地呢喃“开门”,
最后看着婉容当面关上的门,连“开门”都说不出口。
一次次要求开门的失败,对应的是一次次寻求母性安慰的失败
追不上被强行送走的乳娘,
追不上逝去的生母,
追不上被送走的妻子。
溥仪一生中遇到的真诚相待的人,除了初相识时的婉容和文秀,也许就只有英国老师庄士敦了
1919年在御花园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庄士敦、溥杰、润麒、溥仪
庄士敦与溥仪同框时背后墙上贴的是《孝经》
庄士敦带给溥仪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开眼看世界的能力。可是整个王朝的颓败不是溥仪一个人就能挽救的。
提到这部片子就一定会提到这个登基大典上溥仪望天的镜头
从溥仪的视角看过去,他的世界被一片象征皇室的黄色笼罩。帷幕翻起,下一个镜头是密密麻麻的文武百官,在对着一个三岁的孩子叩拜
其中一个拿出装蟋蟀的葫芦送给溥仪。
溥仪就像这个蟋蟀一样被皇帝的身份禁锢住
慈禧死前炖煮的乌龟与溥仪的乌龟先后出镜,虽然一大一小对比强烈,但他们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驮着沉重的负担难以前行
这个送蟋蟀的人始终跟随着溥仪,经常伴随坏消息一同出现
带来溥仪生母的死讯,
目睹文秀离婚出走
直到片尾蟋蟀的释放才象征溥仪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细腻的,多处剧情走向都有前情暗示。溥仪的婚礼上演的是大闹天宫,就像他新婚后推行的内务改革一样。
孙猴子大闹一场被镇压,溥仪的改革也宣告失败
溥仪唱的歌对应先后离开他的文秀、婉容
在伪满洲国,溥仪刚刚激情澎湃地设想未来,下一个镜头就是印着伪满洲国和日本旗帜的汤碗,海市蜃楼,如镜花水月,注定要泡汤
婉容贪婪吃花的镜头意味深长。
随后溥仪、婉容二人同框时中间就隔着一盆这样的花
暗示夫妻二人早已不再和谐,最后婉容果然出轨。
溥仪的退位也早有暗示:最明显的是小溥仪在登基大典上坐不住(龙椅已经坐不住了,亲爹还在旁边神助攻说“快完了”
溥仪把耳朵贴在地上听宫外新军操练的声音,相当于对着新军下跪
慈禧死前出现过的喇嘛,在溥仪的伪满洲国登基大典上远远出现,为他的前途抹上了一层不祥的色彩,一切似乎都早已注定,每当溥仪鼓起勇气试图做点什么,都会被残酷的现实打败
最后老年溥仪独自走在空荡荡的紫禁城,和他小时候一模一样
《末代皇帝》是一次西方对中国的观察,他们看到了东方文化中的奇妙诡谲,对这位东方末代皇帝的遭遇报以深切的同情。谈论这部电影的意义时,不仅要说它带给西方世界一个来自东方的好故事,更应该看到当年的我们的豁达与自信,这种的从容态度似有盛唐气象。
而细节上的用心,情感上的充沛,也使得这部奥斯卡经典,即便时隔30年,仍然让很多人念念不忘,是一部极难得的佳作。
当然,除了这部电影,还有那可以传世的原声配乐。或者,我们可以用一首其中最出名的原声,来结束今天这篇文章,并引你们,进入回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