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接触美剧,想必都是从《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开始的。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坊间流传着很多关于美国家庭的奇闻异事。比如小孩子从来不叫爸妈,都是直呼其名。又比如孩子一到十八岁就会被赶出家门,上大学都得自己想办法弄钱。《成长的烦恼》自1990年在国内开播算是破除了一些迷信,但也给我留下新的疑惑——比如让我尤为不解的是,他们家孩子个个早恋,家长怎么都不管管?而且用我们班主任的话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当然,除了疑惑,更多的是羡慕。西弗一家有小轿车,有大房子。门廊里永远插满鲜花。一过节就有各种礼物。全家还跑到夏威夷度假。但我最羡慕的是剧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大儿子迈克,怎么看都算个坏孩子。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各种惹是生非,有时甚至把自己搞进警察局。但即使这样,他也从没挨过一顿打。爹妈对他最严重的惩罚也不过是禁足,还从没认真执行过。这也叫惩罚???当时我简直不可想象。只要能在家看电视,我可以一年不出门。 


大概我们的父辈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同龄人没有谁是从未挨过打的。我自己从记事起被打到初中。不过我们家还算客气。一来花样少,无非是巴掌和尺子,二来基本上只打屁股不打脸。有些朋友就比较惨了:小学的一个暑假,我去一个同学家找他玩,远远就听见他在哭嚎。我扒着他们家窗户一看,我的妈呀,他被扒光衣服绑着双手挂在吊扇上旋转,他爸站在旁边用小竹条边抽边骂。当时把我吓坏了,事后想起来又觉得莫名喜感。(对了,这位被吊打的朋友后来考了飞行员,据说特别不怕晕。) 
回家之后我把这事告诉了我妈,还说,以后我要是有了小孩,肯定不打他,只和他好好讲道理。对此,我妈的评价是:中了电视剧的毒,以后你就知道了。 
如今,同龄人纷纷为人父母,很多人确实不怎么打孩子了。一来大多数人还没来得及生二胎,一个孩子实在打不下手,有时实在想打也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拦着(哈哈哈哈哈哈,别不承认!)。二来大环境变了。当年咱们被爹妈揍,邻居看见了会嗑瓜子看热闹,看高兴了还要帮着数落几句。现在动手打孩子更多会被认为是教子无方。 
不过当年父母的那份心情我们算是领会到了。我经常看见年轻的父母盯着吵闹的孩子眼中喷火又努力克制的样子。上次回家,看见四岁的小外甥走路一瘸一拐的,问我表妹怎么回事。原来有一天他实在闹得厉害,我妹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控制不住扇他耳光了,强忍了一下,把他关在房间让他自己反省。结果外甥光着脚踹门用力过猛,大脚趾指甲盖整个撞掉。说到这里,我妹懊恼的说:早知道还不如扇他两耳光呢,损失还小一点。 
而我则想起了我妈说过的话:以后你就知道了。 
其实中国发展到现在,剧中西弗一家令人羡慕的那些点,单拎出来已经不算特别稀罕了。身边朋友有夫妻关系融洽的,有物质条件优越的,有儿女双全平等交流的,还有每天都有大把时间陪伴孩子的。但我从没见过谁能同时满足以上所有条件。所以也难怪,《成长的烦恼》中的一家人,当年在美国也是被羡慕的对象,杰森医生更是被称为国民老爹,他们的生活更像是一个美国梦。
那么,现实世界的这一家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杰森医生和麦琪的扮演者在接拍本剧时都在闹离婚,而且是特别折磨人特别痛苦的那种。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彼此吸引,然而最终还是决定保持朋友和同事的关系。 
迈克的扮演者从第六季开始突然开始笃信宗教,拒绝出演任何他认为不适当的情节。并且要求参与编剧,加入自己的理念。导致三个编剧集体辞职,收视也不断下滑并最终被取消。他的婚礼没有邀请剧组任何人。 
卡罗尔的扮演者在接拍之前就受到厌食症困扰。期间也一直有反复,剧中所有关于卡罗尔身材的笑料都令她万分痛苦。最后一季时因为病情太严重,被迫半途缺席拍摄进医院治疗,直到最后一集才回归。 
本的扮演者陷入了家庭认知障碍,每次拍摄结束都不愿离开剧中的家人。据说他在大结局之后很久依然无法回到现实世界。加上后来身材发胖,模样变化,与身上的可爱标签格格不入,在影视界也再无任何发展。 


看到这里,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这简直就是现实版《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我甚至怀疑,《成长的烦恼》中三个孩子的扮演者,就是《我们这一天》中皮尔森一家三个孩子的灵感源泉——

凯文外表出众,是成功的肥皂剧男主角。但他在拍摄现场突然对《奶爸》剧组发难,认为剧情庸俗,靠男色吸引观众,转而去百老汇追求真正的艺术。回去拍摄特辑还被现场改剧本羞辱一番。 
凯特严重肥胖,缺乏自信。参加减肥互助会,参加封闭训练营,但也经常暴食,需要吃百忧解。她正是厌食症患者最害怕变成的样子。 
被领养的兰德尔最后找到了生父,相处之后从恨到爱,同时也发现母亲隐瞒半生的谎言,在养父母和生父之间纠结不已。 
《我们这一天》正是《成长的烦恼》进入真实世界的样子。也是三十年后,我们站在父母的立场,重新审视原生家庭的模样——我们的父母磕磕绊绊,经常在争吵时说出过粉碎对方自尊的话。家里并不富裕,父母因为生计而奔波、忧虑、心生嫌隙的模样至今还令我们心有戚戚。坦白说,我们和父母之间也许还有着深刻的误解与隔阂,还在努力学着理解与释然。
但,尽管有种种不完美,如果我们在三十年后都成为了能够自立的个体,甚至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成为了别人的父母,那么,无论曾经有多少“成长的烦恼”,现在回头看,便会发现,到底是我们的父母造就了今天的我们。而且,你会越来越心疼父母——因为我们终于也经历了种种不容易。
说个故事吧。我有一个多年好友,从我们认识那时,他母亲就一直卧病在床,全家都靠父亲一个人在努力支撑。他自己非常争气,考上了很好的大学,找了一份薪水优厚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他的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病逝。很快,他的父亲与另一个女人结婚。那个女人带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我是从老家亲戚那里得知这个消息的,很久都不敢跟他提。终于有一次,他主动说起这件事。他说:我父亲有自己的难处,也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理解他,也依然尊敬他。那一刻,我觉得朋友简直浑身都在散发金光。 
所以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其实看了三十年美剧,你也会发现:美剧的核心永远是家庭观。哪怕出现过《无耻之徒》这样离经叛道的家庭剧、或者《傲骨贤妻》这样用真实人性角度审视婚姻的家庭剧,美剧,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引导观众,什么是爱,以及怎么去爱。
所以,热播八年的《摩登家庭》,你也能从中看出《成长的烦恼》对它的影响。克莱尔一家三个孩子几乎就是西弗一家三个孩子的翻版:极具魅力的学渣老大,书呆子学霸二姐,时而呆萌时而鬼马的小弟。但《摩登家庭》,却是更温暖的一碗鸡汤,每一集都在用荒诞可笑的家庭喜剧,谆谆教诲你与家人相处的道理——无外就是两点:多表达善意、多一点理解。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是如此不同,也才有了千姿百态的我们。至今我每天都能从身边的朋友和读者来信里,听到许多因为家庭矛盾产生的情绪复杂,我想说的是,即使你没有认真看过以上这几部美剧,但还是应当懂得:只有尽力去包容和原谅,才可以让自己避免重蹈上一代的某些覆辙。
毕竟,你最好的和最坏的品质,你最容易纠结的和最害怕的,一开始都是来自于父母。你必须用更强大的能力,去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然后才得以真正跨越原生家庭为你设下的局限。
现在再回看《成长的烦恼》,就像是一座灯塔。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家庭生活,告诉我们幸福可以是那个样子。如今我们长到这么大,经历了很多,明白了灯塔的遥不可及。但是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朝着灯塔的方向前进。用最大的善意对待家人,理解他们做出的不同选择。不伪饰自己,不改造对方,尽力寻找和谐共处的方式。
尊重即是爱,守护即是爱。
一个家庭,就像是《我们的生活》第五集最后,凯文和侄女们共同绘制的那幅画:我们每个人都要在画布上画上自己的色彩。可以轻灵浪漫,可以浓墨重彩,可以是一笔带过,也可以是点睛之笔。
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想让这幅画更美一些。不是么?
你现在和父母握手言和了么?
微信&微博:反裤衩阵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