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就已读过。但就算再过去许多年,这套“社交法则”和内里的困惑依然有效。
2011年美国图书界有一匹黑马:华尔街金融家埃默·托尔斯的处女作《上流法则》(旧译《社交礼仪守则》)。
书名:《上流法则》

作者:  [美] 埃默·托尔斯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7-8
当年46岁的托尔斯是美国波士顿人,毕业于耶鲁,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英语硕士学位。专职任投资公司主管,但在青年时代写了不下50个短篇小说,其中一篇发表于1989年的《巴黎评论》。从30岁到40岁,他一直在打磨一部长篇小说,背景是斯大林时代的俄罗斯农村,可最后放弃了。
2006年1月1日他开始创作《上流法则》,先构思好情节和人物,规定自己365天后完稿,第一人称叙述,共分26章,因为一年有52个星期,可以每两周完成一章,包括草稿、修改和润色。之后的三年里,他又大改了三次(主要是删减)。这部长篇处女作顺利出版,立刻登上美国各大媒体畅销书排行榜,2011年还获得菲茨杰拉德奖。
书名《上流法则》源自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年轻时用于自律的行为规范,是平民向精英迈进的自修经典,被主人公廷克奉为圭臬。他一表人才,在华尔街银行拥有令人羡妒的工作,在曼哈顿有一套品味高雅的公寓,浑身上下都是价值不菲的名牌。1938年除夕夜,他在格林威治村的二流地下爵士乐吧偶遇凯蒂和伊芙——托尔斯曾在访谈中说,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是:一个人二十来岁时的偶遇和轻率的决定会影响之后几十年的生活,这种动态性具有普遍意义。
▲ Anthony Russo为《上流法则》创作的插画,
被刊登在2011年8月的纽约时报书评上
凯蒂满腹诗书,伊芙金发撩人,她们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自食其力,虽然拮据,但不乏野心。对廷克来说,她们的魅力不可抵挡,因为她们带领他迈出拘谨的上流社会,享受缤纷的纽约生活。但一次交通意外让廷克不得不克制对凯蒂的真爱,带着负疚感和伊芙在一起……
直到一百页后,读者才能确定真正的主人公是凯蒂。廷克和伊芙的交往,让她接触到真正的上流社会,也慨叹他们无法自足的精神世界。这一切犹如催化剂,让她意识到,人生应该有突破,不该再满足于当一个籍籍无名的女秘书,于是,她在获得升职后毅然辞职,换了一份工资只有原先一半的新工作——这就是传说的跳板,让她很快得到更有价值、更有未来的事业。
我们看到了曼哈顿的上层核心地带,也看到凯蒂等低薪职业女性的交际场所:爱尔兰酒吧(前门牌子写着:淡啤酒,生洋葱,女士勿进),乌克兰裔犹太人开的地下酒吧(不仅俄罗斯黑帮喜欢在那里聚会,俄罗斯另一派的政治流亡者也常常云集于此),有趣的是,凯蒂还发现,在出版社里欣然拿低薪的女职员们恰恰是不缺钱的富二代,上班无需竞争,下班吃喝玩乐。当然,她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新女性,自强自立,勇于喂养自己的野心——这决定了故事的走向是出人意料的:廷克放弃一切,带着心爱的《瓦尔登湖》退到了城市的最底层。他每天都能看到曼哈顿,但再也不需要上流社会礼仪了。
最大的野心,莫过于成就真正的自我,因而,也是最大的良知
《上流法则》让很多人联想到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同是经典的美国大都市背景,频繁出现上流交际圈及各色人等,必备的是爵士乐、时装、珠宝和名车,年轻富人们的消遣方式包括派对,赛马、打猎,射击,酒会,舞会,以及,和金钱身份利益紧紧捆绑的男欢女爱。
▲ 由菲茨杰拉德小说《伟大的盖茨比》改编的同名电影片段
然而,两者的不同也很明显。托尔斯不像菲茨杰拉德那样慨叹“美国梦”在贪欲中破灭,也没有菲茨杰拉德那样欲罢不能的婚姻,在他的小说里也看不到放纵声色的场景,相反,他为我们缔造了一个冷静、克制的纽约1938其中的人物——从富豪世家弟子,到薪水微薄的职业女性——都有各自的节制、伪饰和野心。
纽约是背景,也是本书的隐形主题。书中的安妮说,“苹果战胜了数百种和它竞争相同资源的其他物种……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这是苹果的胜利。” 纽约的别称就是“大苹果”,在纽约打拼的人都要经历自身的进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正是——进化的代价。
音乐、摄影、文学,都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为托尔斯一直喜爱二十世纪初的绘画、五十年代的爵士乐、七十年代的犯罪题材电视剧……作为一个专职金融家、兼职文学创作者,他的知识储备也极具都市特色。
小说开头的灵感就来自于著名美国摄影家Walker Evans的地铁肖像展,托尔斯非常赞赏摄影师对大萧条时代的人物刻划,三十年代纽约的冷硬印象扑面而来,他特别留意到有两张肖像酷似是同一人,当他构思这部小说时,就挪用到了开场戏:大都会画廊里的摄影展上,廷克的两幅肖像勾起了凯蒂的回忆。就像爵士乐,摄影在这部小说里犹如暗线缀联,作为阶层、情绪等内涵等寓意的载体。
 T = 托尔斯
 Q = 记者 
Q:书中人物是否有原型?
T:我的祖母很有气质,充满活力,她非常享受生活,拒绝了不少求婚者,直到三十岁才安定下来。就像本书的叙述者,她逼着一位穿裘皮大衣的对手请她喝酒,最后才接受我祖父的求婚。在一定程度上,我和祖母的聊天坚定了我的想法,那就是,她那一代比我父母那一代离维多利亚时代更远。我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开放与五十年代的顺从是相对立的。
Q:菲兹杰拉德的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梦幻灭的最佳诠释,你如何看待1930年代和21世纪的“美国梦”?
T:我心目中的“美国梦”根植于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决定论。确保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美国宪法、自由市场体系决定的精英化管理、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缔造的历史合力创建了这样一个社会:对于个体的未来,集体过往的影响力并不能发挥到最大。美国梦所承诺的是:不管一个人的出身如何,血统如何,只要凭借勤奋工作、智慧、技艺和坚持,谁都有机会决定自己的立场、身份和志向。
当然,在社会经济等层面力争上游也是美国梦的一部分;这种梦想,在当今的美国和菲兹杰拉德时代的美国,面临同等压力。但是,自我决定论的精神在当今美国仍是十分活跃的。
Q:小说展现了你对1938年和当时的艺术形态十分了解,这是为什么?
T:我一向对1900到1940年间的历史很感兴趣,那个骚动的时代不可思议、富有创造力。在短短几十年里,出现了詹姆斯·乔伊斯、尼金斯基、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爵士乐、亨利·福特、西格蒙·弗洛伊德、俄国革命、电影、飞机、摩天大厦,在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里,种种成规几乎都遭到了颠覆。几十年来,我听那个时代的音乐,看电影,读书,读种种宣言,倘佯在那些绘画前,所以,我并没有真正为这本书做什么实地调研,我只利用我对那个时代间接的了解来激发自己的想象。
Q:身为金融领域的专家,坚持写作数十年,你认为两种职业身份有何异同、甚或冲突?
T:至今为止我还没找到两者间的相似点,这实在是太棒了!两者之迥异,恰好让我的生活完美平衡。如果我一边写作一边教创意写作课、或给文学期刊当编辑,我会觉得更困难。职业和爱好太接近时,才会有不可避免的冲突。但把两者严格区分开,运用不同的技艺,锻炼大脑的不同部分,就会带来不同的满足感,并提供双向的动力。
Q:这部处女作是基于想象和文学构思的,在未来的创作中,你是否有兴趣描写当下的华尔街——你最熟悉的题材?
T:对当代华尔街这个主题我不是很感兴趣。像契弗(John Cheever)和卡佛(Raymond Carver)那样的作者擅长在对自身经验的分析中萃取艺术能量。但我更倾向于置身在遥远的境地,借用他人的眼睛去看世界——无论其年龄、性别、种族或社会阶层和我有何不同。我认为,该有一点移置感,那会使我更敏锐的去观察。
作者:于是
美编:韭子
图片来自网络
人|故事|經歷|青年態度
北美新媒体平台
N E B U L A R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