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几条“鄙视链”。
看英剧的瞧不起看美剧的,看美剧的瞧不起看日剧的,看日剧的瞧不起看韩剧的,看韩剧的瞧不起看国产剧的。
——追剧鄙视链
读理科的看不上读工科的,读工科的看不上读文科的,读文科的看不上读艺术的,读艺术的看不上读体育的。
——学科鄙视链
听英伦摇滚的看不上听欧美流行的,听欧美流行的看不上听日韩流行的,听日韩流行的看不上听港台流行的,听港台流行的看不上听内地流行的,听内地流行的看不上听网络歌曲的。
——音乐鄙视链
吃怀石料理的瞧不起吃粤菜的,吃粤菜的瞧不起吃火锅的,吃火锅的瞧不起吃炒菜的,吃炒菜的瞧不起自己在家摊煎饼的。
——食物鄙视链
主机玩家鄙视PC玩家,PC玩家鄙视端游玩家,端游玩家鄙视手游玩家,手游玩家鄙视页游玩家。
——游戏鄙视链
网传关于游戏的巨型鄙视链
再来听个笑话。
小红:小白,放学一起出去玩呀。
小白:我妈妈说了,不让我和比我成绩差的人一起玩;我妈妈还说了,小黄成绩好,让我和小黄一起玩。
小白:小黄,放学一起出去玩呀。
小黄:我妈妈说了,不让我和比我成绩差的人一起玩。
小白:……
别以为“鄙视链”是这几年才有的东西,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种隐性的优越感了。
呵呵,如果每个妈妈都这么说,那么每个人都交不到朋友了……
“鄙视链”这个词,最早是5年前《南方都市报》在“城市周刊”里提出的。
曹丕的《典论·论文》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现在这种种鄙视链,大致就是“人以群分,群群相轻”。
当人人都自我感觉良好、瞧不起别人,并自动归队分群的时候,“鄙视”这个行为就成了一个个“食物链”式的怪圈。
“鄙视”已经不只是单个人的一种行为,而是一群人的一种判断,代表了高价值对低价值的否定。
但这毕竟是个“圈”,也就意味着,不管你所在的群体站在这个链条的哪个结点,都不会是至高点,都得在嘲笑下一环的同时,接受来自上一环的鄙视。
所以,每一个人,都在某段链条的最末端,可是并没有人会承认这一点。
简单来说,我们觉得下一环都是妖怪,上一环都是傻逼。
比如说朋友圈的“鄙视链”:
精简克制 > 秀晒炫 > 鸡汤 > 求点赞求拉票 > 自拍狂魔 > 转发谣言 > 微商代购
经常分享生活点滴的会觉得发鸡汤的太矫情,发鸡汤的会觉得晒自拍的很烦人,晒自拍的则觉得微商代购真是不能更low了。
而那些“精简克制”、三天内只显示一道横杠的朋友圈,说不定会被后面的人群集体认定“没生活”“很无趣”。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一个很火的小学生街头采访视频,这些标准的00后,谈起对90后听歌风格的印象,个个语出惊人。
90后纷纷愤慨:居然被乳臭未干的00后给鄙视了!
可是搜索一下90后对80后的评价,一篇两年前的报道里,90后的大学生明显也狠狠diss了一把80后。
再过十年回头看,00后都上了大学、90后都磨着生活,这个鄙视链依然会存在,只不过各个结点上的位置会置换成10后、00后、90后。
但至少00后和90后能发现,自己变成了下一环的那个“妖怪”,上一环虽然依旧“傻逼”,但在以前的那个链条上,自己的姿态摆得是有点高了。
这个00后、90后、80后的鄙视链,是一个年龄渐长的鄙视链,所以能够随着岁月慢慢化解。
可是其他的链条呢?
如果吃怀石料理的永远不在路边撸串:蠢货,不懂欣赏食物的本质!
如果看英剧的永远没发现好看的国产剧:这种脑残剧是给正常人看的吗?
或者反过来——
如果听港台流行乐的永远不听英伦摇滚:听什么鸟语,节奏乱得不行!
如果玩端游的永远没尝试过玩主机:人民币玩家,有病!
这些鄙视链就成了永恒。
这些下一环的“妖怪”和上一环的“傻逼”就成了永恒。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鄙视着一样东西,却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我们没耐心去了解那些“合理”,就迫不及待地给那些不了解的东西打上了Low B的标签,或者干脆跟着自己的群体一哄而上、把另一个群体乱棍打死。
微博上有个话题叫“相亲角的爸妈不是怪物”,姜思达在北京做了一个采访。
自从那篇《我儿子33岁,要北京户口的女孩儿,有户口残疾也行》火了之后,相亲角的大爷大妈早就被妖魔化得神乎其神。
提起“相亲”或者“介绍对象”,就够恶心一票都市青年了,更不用说明码标价的“相亲角”。有些媒体甚至用了“人尽可夫”和“人口买卖”来形容这种公园乱象。
但姜思达就在相亲角里“幸运”地采访到了几个大爷大妈里的“清流”。
他们也觉得有些人的要求既奇葩又过分。
给儿子找对象却没房的阿姨说:人家听到没房就不谈了。但我要是有闺女也不愿意让女婿租房,也是没办法。
刚入相亲角的大爷说:居然有的摆出条件要求对方是处女,你这不侮辱人呢吗?我说你这也太把你儿子当儿子了。
给女儿找对象的阿姨说:哎呀我觉得这些东西跟爱情没多大关系。我们已经活到这个年纪了,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两个人的思想境界、品位、意识形态匹配度高一点,对生活幸福度是最有意义的。
……
大概是因为颠覆了认知,所以姜思达贴出了这么一句:
没错,在所有的鄙视链中,每个群体的狭隘都难以自查,所以才会把上下环给妖魔化。
如果你真的去读,可能也会在《知音》里发现一两个有趣又不失启发的好故事。
如果你真的去试,可能也会发现体育学科自有它的魅力。
只有以平视的姿态去理解这些“妖怪”或者“傻逼”的观念,才真正能有一场势均力敌的交流,才真正能有一个心平气和的态度。
只有脱离链条的人,才能真正存在“鄙视”之外,和每个群体平等对话,而不是简单地下一个定义。
怎么《小马过河》这种浅显的小学生道理我们都忘了呢?
你还没了解的东西,怎么就能开口妄加评判呢?
应该说,最该鄙视的就是“鄙视链”本身。
这个世界不缺蜚短流长、不缺居高临下,缺的是试图理解、试图对话。(真的就只是“试图”而已)
有人说,互联网让人无法独立思考。
没错,网络让一个群体代表一个人发声。
这样的后果其实更甚:我们既不用“独立”,又无需“思考”,只要跟着群体嚷嚷两句、就能找点认同感和存在感。
“我好,你坏!
我高级,你低级!
我优雅,你庸俗!
我是正义,你是歪理!”
管他那么多,妖怪打死一个是一个。
可是鄙视链没有至高点,当我们鄙视着别人的狭隘,恰恰证明着自己的狭隘。
难以自查的狭隘。
 本文原标题为《相亲角的爸妈们就是怪物?我们都有难以自查的狭隘》
收录于微信公众号@剽悍一只猫(ID: piaohan2015)

 作者:剽悍一只猫内容组 
 美编:花花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剽悍一只猫 
人|故事|經歷|青年態度
北美新媒体平台
N E B U L A R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