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先生写过一篇《怎么读历史》,讲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和方法,方法之一就是——「用原始资料充实之,利用它作开路的引导,而向其他方面推广搜索,再以各文之互相引证前后联贯作复审的根据。」

黄仁宇先生提供了一个研究历史的合理方法。这种方法无论是对青年才俊还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都适用,这点很有意思。
今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六年级的学生,做了一个以苏轼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这些十岁刚出头的孩子,对苏轼研究的角度之妙,研究过程的严谨度之高,都让人汗颜。
他们用大数据分析了苏轼3458首诗词,「归来」出现了157次,「故人」出现135次,「东坡」出现108次,而《苏轼诗词全集》里出现最多的词,竟然是「子由」,是的,是苏轼亲爱的弟弟。
知中出过一本《幸会!苏东坡》特集书,我们的书也是用不同选题来呈现一个立体的苏东坡。因此从某种维度上来说,知中的苏东坡特集,和小朋友们的研究方法有不少相似之处。
因此,当小编看到可圈可点的苏轼主题研究,出自这些孩子之手,不能不感慨后生可畏。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些研究报告里,孩子们完整记录了他们是怎么着手做一个课题的研究,怎么遭遇了问题,又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困难。
首先,孩子们组建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选题的小组讨论。从聊天记录里,可以看到他们在选题上下的功夫。
「你们适合在选题和呈现方式上出新」
「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我觉得还可以再脑洞大开一点,再问点你们真想知道,有趣的问题,而不是问我们已经知道的。」
「哪些是我比别人深入或高明的」
「不要陷入现在的框架,很有可能推翻了,重新再来,这就是研究。」
一种良性循环的课题研究,师生互动,小朋友们往往能不受成规的束缚,他们会直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孩子们对苏轼的研究可以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次他们一共完成的23份研究报告的主题——《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和苏轼的影响力》《行走的苏轼》《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VS李白》...
这样的立意,本身让在团队协作中的孩子,自己去主动发掘自己提出的问题,研究角度的另辟蹊径也是叹为观止。
举其中一个研究报告的例子——《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
看这些孩子的研究成果,有意思的地方是去注意他们怎么用一手资料按照一个聪明的逻辑,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找出答案。
在这个研究中,孩子们想去证明苏轼诗词中的高频词「归来」和苏轼三次被贬谪的经历之间的关联。
怎么研究?这时出现了很清晰的研究思路:
1.找出苏轼诗词全集中所有包含「归来」的诗词;
2.分析这些诗词和苏轼生平的对应关系;
3.查找苏轼创作这些诗词的时间地点;
4.对照看看这些诗词是否在被贬谪后所写。
思路有了,就着手进行了,首先是上网搜索「各版本」的苏轼诗词全集,这部分他们的研究方式也很严谨,是去比照各版本,用一手资料去研究。
对原始资料研究会出现的问题,结合黄仁宇先生研究历史的方法,也就是先生所说的——「原始资料之过于庞博,可能使初学者望而生畏。」
面对「庞博的原始资料」,孩子们犯难了:
「我们上网搜索各种版本的苏轼诗词全集,但是发现要把每一首诗词对应的年代和地点都找出来,却是一件艰苦而且巨大的工程,因为没有一个网站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难题来了。
不过解决的办法总会有。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艰苦而巨大的工程」的——「我们发现了两本工具书,一个是《东坡先生编年诗》(五十卷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海宁查氏香雨斋刻本);另一本是《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 邹同庆、王宗堂著),这两本书对苏轼的诗词按照年进行了编排,可以实现我们的想法。」
资料的搜集,用电脑索引的方法还是更方便,比如研究苏轼的词,查找《苏轼词编年校注》的电子版,快速检索每首词的年代。
研究苏轼的诗,查找《东坡先生编年诗》,只是文献原版,没有搜索方法,对孩子们来说清代人编著的繁体竖排,查找诗词,可以说算是浩如烟海的巨大工程,在他们的报告里,也有原话——「清朝人编著的,都是繁体字,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书,根本无法进行检索。我们几乎放弃了之前的想法,但是在爸爸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另外一个网站,这个网站把这本竹纸线装的扫描书进行了OCR识别,有了这个识别大多数的诗就可以用搜索的方法查到了。」
面对难题,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迟疑和退缩,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概是比研究苏轼主题,更重要的功课。在老师和家长的协助下,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参考书籍,和相对容易的检索方法,推进了下一步的工作,可是,问题又出现了
「我们是从编年诗入手的,工具书虽然找到了,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问题整理的也是逻辑清晰,主要是两点。
「第一,由于这本古籍书,是竖排排版,文字的识别率不是很精确,很多工作需要人工再次确认。」
「第二,我们需要手工查询每一卷诗创作的年代和地点。」
难题出现了,解决步骤也有条不紊。
「我们开始分工,把五十卷书中的每一卷书的年代和地点都找了出来,做出了一张对应表格:
「我们兴奋得以为这下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可是真的高兴得太早了,我们开始查询的第一首诗就出现了问题。」
「每个电子文本里还有好几卷呀,我们如何能够快速定位这首诗是在具体的哪一卷里面呢?看样子搞研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呀!」
好了,bug出现,怎么扫雷?
「经过讨论,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做一套对照表,来体现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对照关系,然后把搜索的结果,经过两次对照找出它的具体年份。」
见招拆招,用清晰的逻辑,合理的表格化,来协助问题的解决。
孩子们之前统计好的两个表格,这时就发挥作用了。
「每一卷书的年代和地点对应表」和「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对照关系表」,他们根据这两张表,对应找到带有高频词「归来」的每首诗的年代和创作地点。来对照苏轼在写诗时的人生状态。
「我们按照上面的方法和步骤,查到了苏轼所有包含『归来』的111处诗的年代。我们发现,每次被谪结束之后,苏轼诗中的『归来』出现的次数都会有所增加。」
比起他们研究了什么,其实孩子们完成一个有难度课题的研究过程更有意思。首先是用什么态度做一个课题研究,怎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遭遇瓶颈,再寻找出路,这样完成研究的过程实在相当精彩。
当然,如果想要了解苏东坡,知中的《幸会!苏东坡》也会成为不让你后悔的购买选择。
(点击「阅读原文」,可一键下单《知中·幸会!苏东坡》)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清华附小2012级4班」)
金阁寺 | text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请留言获取知中内容授权
Contact Us | [email protected]
投稿、投简历、商务合作等任何问题,请给我们写邮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