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气场系列,本期ArchiDogs独家专访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的策展人之一----刘晓都。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最终形成城市包围村庄,而村庄又包含古城的城村环环相扣,古城时隐时现的复杂格局----“城中村中城”。本届话题聚焦城市共生---城中村的转变。肩负建筑师与策展人的双重身份,刘晓都呼吁年轻建筑师,一起参与到这场深双盛会中。
注:本文图片除特别表明外,均来自深双官网。
                                        采访人:汪澄波/雷燦
编辑:Lynn/张佳楠

本期人物
刘晓都
刘晓都(左)在访谈现场
刘晓都,都市实践创建人之一,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筑学硕士。在创立Urbanus之前,刘晓都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美国建筑事务所工作多年并担任设计负责人;1999年与孟岩、王辉共同创立URBANUS都市实践。刘晓都曾应邀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并在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建筑系等任客座评委。

2017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深双)主题为“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由策展人、评论家侯瀚如,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建筑师刘晓都、孟岩(按姓氏拼音排序)共同策展,计划于2017年12月15日在主展场深圳南头古城开幕,同时还将有罗湖、盐田、光明、龙华等城中村实现分展场与主展场形成多区联动与互补。 目前,参展项目的征集活动已经基本结束,近百件参展作品入选,将与其他受邀参展的参展人/参展作品一同亮相。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冲突、价值相左、矛盾丛生; 与此同时,全球主义、消费主义和媒体霸权又对既有的世界秩序、经济格局、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实施颠覆,不断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重新格式化。
当代中国的造城运动在权力和资本裹挟下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渐趋同质化和单一化。近年来旨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城市更新”往往把层积丰富的历史街区和多样杂糅的城市生活进一步清除,代之以全球化、商业化的标准配置。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呼唤一种“共生”的城市模式。

以下为正文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ArchiDogs (以下简称A):关于今年深双的主题“城市共生”想法从何而来,与前面几年主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刘晓都(以下简称L):届深双都会有一个新的方向和主题,今年的主题跟往年的没太大关系。在我们接手之前,主办方已经确定要在城中村里进行展览,这一点恰好与都市实践的兴趣点非常契合,因此我们才决定申请策展。
A:为什么会选在南头古城这个地方?
L:深双的特点在于它不断更换地方,也在寻找城市里一些潜在的发展点。双年展往往带有城市发展的一个引导功能。这次城中村选择改造的地方,其实原来不在南头古城,但我们认为南头古城是现代城中村与历史古城的临界点,有它特定的价值。通过跟政府的沟通协商,让他们看到了南头古城的机会和潜力,并对这件事引起重视和支持,最终选择了这里作为深双的主场。
南头古城街道景象
南头古城街道景象(图片来自微博)
A:您觉得南头古城这个地方的空间特征是什么?他和其他城市空间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因而引起您的兴趣?  
L:说起南头古城,政府正好有此想法去更新改造这个地方,但他们的问题在于,城中村都要面临一个被拆的局面,尤其是特区内的城中村;而南头古城是一个历史保护的区域,它的特殊性在于曾经是深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从一个“城”变成了一个“村”;而深圳则是从村庄转变成城市。另外,南头本身与香港的关系密切,所以这里有历史的承载与变迁,非常有趣;它的规模小,同时城中村的状态也比较完整。
深圳城中村(来自微博)
A:那在保护区里面改建布展会不会遇见一些建筑受保护不能动的问题?会怎么样解决?
L:因为历史保护的原因,有很多东西都动不了、不让拆、不能建,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光落实这个展场都用了好几个月。
南头古城股份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厂房,让我们在厂房里面布展,这样就解决了没有场地布展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在争取找一些城中村的房子来做一些改造和互动,我们基本没有对当地的民居进行改造,保留当地民居的建筑状态。
A:说到城中村这个概念,我觉得深圳在某些程度上和纽约是有类似的地方,比如纽约东村(East Village)。他们之间是不是有相类似的地方?
L:是有类似之处。东村和格兰威治类似,原来是个村,后来随着曼哈顿的发展就被围起来了,其实这是一个很标准的城中村的概念。它的城市记忆是改变的,变得更细,它跟纽约曼哈顿那个大的格网是有联系的。
纽约东村地理位置
从建筑师到策展人
A:现在策展到一个什么阶段?我最近也有留意网站,目前参展的人还没有在网站上公开,那么现在大概已经确定了多少参展人?
L:深双的特点就是城市\建筑,但这次我们加入了当代艺术这一版块。当代艺术这块预计有将近上百个作品参展,但具体细节和数量还没确定。城市\建筑这块,大致也是同等数目,一百个左右。
共生实验室:城中村故事会
A:现在来主展场参展的人,主要是由国内建筑师为主,还是以国内国外各一半这个样子?
L:都有,当然在当代艺术这一方面国外艺术家可能会多一点。侯瀚如比较国际化且资源也很丰富,艺术家来源于草根平民艺术及街道艺术等等。这次展览与往届相比我们更关注城中村话题,因此不会刻意的去保持建筑师的比例,我们只看谁做的提案更有趣、更有意思我们就会选择他。现在还没有完全统计,可能是国内的多一点。当然,城中村这个话题不是简单的讲深圳,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就是比较国际化,比如会研究世界各地的聚落、平民窟等。
殖民和气候不同带来自然和非自然、人工和有意、潜意识和抵抗;我们也在调查展示这个状态,所以会有一些东南亚的、非洲的建筑师。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版块是讲拉美的城市状态和人的生存状态。其实城中村说到底它讲的是一个人,他的生存状态,他是怎么生活的,城市给他提供了什么,他的意义在哪。这是一个很开放的讨论,没有什么结论。
我们希望可以做成一个关于所有城中村有关研究的档案馆,以这次深双作为转折点,使将来我们对城中村的见解更加专业化。这个档案馆就建在城中村里头,作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共生实验室第三次开放日: 自发的另类城市
A:您刚刚提到了侯老师。今年双年展是三位策展人,三位在这一过程中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有没有一个特别的分工?
L:非常清晰的分工。侯瀚如以当代艺术的这个视角来反映城中村这一话题,同时我们(刘晓都和孟岩,编者注)还是以传统的建筑城市这一角度。我觉得加入当代艺术这一话题会让展览的形式内容更加多样化。
侯瀚如、刘晓都、孟岩
A:那您作为建筑师和策展人,对这一身份有什么特殊的理解?
L:不敢说我是合格的策展人,但我觉得我们策展的方法和以前的不大一样:我们是设定了主题,以主题来选人;可能以前是先选择人,再设定主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模式。另外,我们这一版块的逻辑性很强,宏观区域和微观脉络都是有的,所以我们这次策展跟做设计一样,构架比较清晰。可能不
一定是对的,以后也许不会这么做,但它有一个好处是可以把问题说的很清楚。

我觉得我们既然去做了这个主题,就要把它阐述清楚,比如共生这一概念,可以让大家都能来讨论,表达一个城市中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生活习惯及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一起共享一个城市的理念。共生让城市健康发展,但这个健康是要照顾很多不同的人群,这里面要解决很多社会和人文因素。
A:您觉得我们年轻建筑师,除了对这次活动持续关注,还可以在深双中做些什么?您有什么建议?
L:积极参与、成为志愿者、参与我们的讨论等等。我们活动有很多,这是一个机会,参与者可以与UABB学堂互动,与网络自媒体互动等。
刘晓都(左)与ArchiDogs联合创始人汪澄波(右)在访谈现场
活动预告
10月13/14日,刘晓都将携深双部分策展团队成员在纽约举行深双纽约推广会,ArchiDogs将作为本届深双媒体合作伙伴之一、本次纽约推广会特约自媒体伙伴及时发布活动现场报道。
10月13日
UABB @ New York
主题:想像城中村的未来:深圳与纽约
地点:Center for Architecture, 536 LaGuardia Place, New York, NY 10012
时间:17:30-20:30
主办: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组委会
承办:美国建筑师协会
报名:链接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10月14日
UABB @ Chinese Architect in New York
主题:城市的共生与纷想
地点:Wood Auditorium , Avery Hall, Columbia University
时间:15:00-18:00
主办: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组委会
承办:践谈+东岸学社+哥伦比亚大学GSAPP
报名:开放式不需要门票
采访人 | 汪澄波/雷燦
编辑 | Lynn/张佳楠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ArchiDogs或作者获得授权
 THE END 

推荐阅读

ArchiDogs重磅推荐
如果你不知道建筑留学究竟学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留学如何选校、选课?
这就是你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ArchiDogs自主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东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韩冬青 推荐
《超越设计课-海外留学的建筑之道》
权威 全面 真实 展现海外建筑教育的前沿成果
10所欧美一流建筑院校
27位优秀留学生
以及

15
所中国一流建筑院校

28位知名专家学者
推荐读者:
  • 考虑出国留学,准备制作作品集、面临择校及专业的学生。
  • 对国外建筑教育感兴趣,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开拓眼界,掌握更多先进设计理念的学生。

  • 对教学充满热情,正在奋斗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或有志于成为教师的专业人员。
详请点击以下链接:我听说有这样一本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