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他的佛,食人间烟火。
19岁就皈依佛门,为佛造像。
这个90后男孩名叫蒋晟生于1990年,
他的父亲,  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雕塑专业教授。  母亲则是位虔诚的佛教徒。
受父亲的影响,
大学读的就是雕塑系,
加之母亲的熏染,
从小对佛教知识,便心存向往。
小时候父亲经常把他,
放到静物台上当模特。
悟佛之言,
定要行佛之行。
佛缘才刚刚开始。

   薄雾朦胧,
飞来峰的清晨,
氤氲如仙境。
当第一缕阳光,
穿透薄雾,
照进永福寺,
少年蒋晟,拉开了寮房的门。
他走进院中,
感受着佛门地的静谧安然,
梵音清韵。
僧人端来一碗素泡面,
嘱咐他吃下。
那时便感受到寺院里的清香,素淡。

回廊上一个年轻僧人,
不小心踩死一只蚂蚁。
正倍感愧疚不安,
俯首对小生命致歉。
遵随着寺庙里的作息,
早睡早起,晨钟暮鼓。
那时他才刚上大二,
褪去了年轻人的浮躁,
更多是回归自然平静的天真。

白天,
蒋晟独自在僻静的大殿,
修复一只佛手;
傍晚,则与他们一起,打太极拳。
虽然只有短短七天的时间,
但对于他来说,是对自我修行,
也是为佛造像的开始。

从那之后,
他便决定用一生,
为佛造像。
19岁便皈依佛门,
一边学雕塑,一边学佛法。
不同于同学们学习前卫的雕塑,
他选择跟着一位,
研究石窟造像的老师,
到全国各地的石窟做考察。
经过大量的接触佛像,
和自身的不断摸索,
让他很快对佛像有了自己的认知。

为了方便对佛像知识的积累,
他建了一个资料库,
对所有佛像知识进行搜集,
详细到释迦牟尼佛,
最早在哪个寺庙里出现过,
这种根源性的东西。
造佛像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
之后再和寺庙沟通,
在僧人对佛像的理解基础上,
明确设计方向。
每个朝代的佛像,
神态都不相同。
他遵循汉式多元化的塑造方式,
并不局限于传统,而是在尝试,
结合传统做当代的佛像。
无相不是没有相,
是本性无相,是实相。
“佛像是最美好的人像,
那最美好的佛像也在人身上。”
这是蒋晟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
他会关注德高望重的人,
留意他们的说话方式,日常神态。
还经常去寺庙,
看僧人打坐、念经,
从他们身上找到,
那种最舒服、最虔诚的姿态。
   每隔一段时间,
还会组织画家去写生,
记录下他们专心画画的状态。
“每个人很安静、
很神圣的时候,
捕捉下来,
就可以转换成佛像的面容。”

也正因如此,
他的佛像,
一直给人安静祥和之感。
他也敢大胆创新,
将每种材质的可能性开发出来。
白瓷、玉、木头、石头等,都一一做过。
他还坦诚,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甚至还“有点痛苦”。

现代很多佛像是用机器加工的,
模式和形态都是十分固定。
古时的佛像造型多样且神韵丰满,
比如一个扭着身体的天王,都无法制作出来。
但他不妥协,
坚持自己的设计,
一点点慢慢进行。

每一尊佛像,
都是以,
艺术家的坚持来完成。
大学最后一年,
蒋晟在厦门南普陀寺,
做佛像修复和造像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在南普陀寺后山发现了上千尊神像,
包括佛像、菩萨像,土地爷、财神爷等等。
许多被随便地扔在地上,甚至已经严重破损。
于是蒋晟就把它们全都收集起来,
放在一个淋不到雨的石窟里。

然后又一尊尊,
请到平台上,给它们拍照。

他觉得这些佛像,像是在流浪:人们原来有求于它,但当它破损、陈旧,或者自己心愿达成之后,就把它送过来。而之后,任何人都可以把它们再请走,供起来。周而复始,寺庙成了它们最理想的“托管所”。
   2012年8月,
他和团队在厦门寺庙及周边地区,
找寻被民众闲置的神像。
并将具有代表性的佛,
一一请出来拍照存档,然后再归回原位摆正。
历时两年,
拍摄了1000多张照片,
并且把照片整理出书,
名叫《流浪的神明》。

2013年大学毕业,
蒋晟与父亲在厦门成立工作室“蒋家班”,
专门雕塑佛像。
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是,
采用私人定制佛像的形式,
信徒们根据自己内心的信仰,
阐述他们的想法,再进行定制。
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佛像,肯定会加倍珍惜。
德化窑白瓷自在观音像
白瓷释迦牟尼坐像
对于造佛这种修行合一的工作,
他们做了一些可能看似疯狂的举动。

运用现代的运营模式,商业标杆是博物馆。
还采取大胆的营销方式。
将传统的佛雕与服装设计相结合。

在上海、米兰等时装周做展览。
一件事情当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了,
就必然会有很多意见的杂糅,众说纷纭。
有人觉得他做的佛像
太商业化、个人化,偏唯美。
但他坚信,总有人来突破常规,
做点不一样的东西。

木制禅定释迦牟尼像
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过程,
必然会涉及到商业性,
这个让大众一时接受,肯定是需要过程的。



太子佛
但是如果能通过一种商业的方式,
让人们请到更多他们心中的佛像,
就可以把它的价值发挥更大,
让更多的人去传播佛的信仰。
蒋晟觉得,“做佛像好比凿山,在这座‘山’上,我们挖通了泉水(我总把佛像的衣纹看做流水),开渠引流,在没有路的地方发现前进的路,终日辛勤劳作。在很久以后,忘了开凿的目的,只为成就感而满足。
忘却事物本源的目的性,
一心全力去做,
你便会收获成功,
目的也会自然顺遂心意。
遵从内心的信仰,
努力将事情做到极致,
不急于眼前的得失,时间最终会来证明一切。
| 今日荐读 |
编辑/风一样的女子
本文系创意果子原创文章
转载须知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
朋友圈随便转发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