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琪姐和贵州的孩子们
  主人公:王佳琪
      作者:Emily Liu 
摄影:志愿者
我和佳琪姐是二外的研究生同学,14年夏天我们一起去美国访学。我记得有一天,在去大都会博物馆的大巴上,佳琪姐跟我说,你知道嘛小维,我一直很欣赏你,感觉你总是特别阳光。我说,你知道嘛姐,我对你也一直有同样的感觉。
记得在美国那阵子我们聊了很多,从学校到生活,从当天的讲座到未来的规划,然后我知道佳琪姐有个上小学的女儿,知道她在河北做公务员,我很喜欢和佳琪姐聊天,不仅是她大姐姐一样的柔和,更因为我特别爱佳琪姐的笑容,每每见到,就有种莫名的温暖,虽然后来从美国回来以后能够相见的机会就很少了,可每每回想起佳琪姐,我都觉得她好像是我的亲姐姐一样,纵使很少联系,却总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我鼓励和支持。
这几年我看到佳琪姐一直在参与贵州的支教,第一年的时候我以为或许是她们单位组织的临时献爱心活动,然后后来我又看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前不久佳琪姐又去了贵州,我前几天说起想要采访她支教经历的时候,她才刚刚回来不久。
不同于之前的朋友,佳琪姐听说我要采访她的时候觉得特别意外,并不是开心,而是有点忐忑,她说我没什么励志的故事啊,我真的没做什么啊。后来我说,不是一定要励志啊,就分享一点经历也好,我只想真实地讲述身边的人的故事。佳琪姐想了半天才答应,她说虽然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可她愿意支持我这个积极向上的小学妹。
前天晚上,佳琪姐给我发来了很多文字,回答我的问题,也分享了更多关于她我从不曾知道的事情。

佳琪姐说,她是师范大学毕业的,虽然后来没能成为一名教师,但却始终有一个当教师的小小愿望。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了公务员队伍,然后结婚,生子,这个愿望就被慢慢地收到心底去了。2012年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空闲时间突然多了起来,那个时候健身啊,跑步啊还不像这两年这么流行,所以才选择了去二外读书,这一去就坚持了三年。
她说,也正是在二外的时候,她认识了一群小伙伴,和他们一起办了那个我一直没能参加的比赛—青海湖超级越野跑(第一年我结婚,第二年我怀孕,第三年我孩子太小...) 2015年第二届比赛的时候,戈友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带领小伙伴来为比赛的志愿者进行急救培训,在那里她才结识了基金会的朋友。她说,在偶然聊天的时候,他们告诉她基金会会在11月有一个去贵州支教的公益活动--柏格理小道,她当时听了以后那个支教的梦想腾得一下又升起来了,而且再也抑制不住,所以当时第一个举手说要报名参加。戈友公益基金会是一个很正规的公益组织,在基金会正式发布志愿者召集帖子后,她努力通过筛选,成为了其中一名志愿者。
那年的十一月,所有的志愿者在贵阳机场集结,然后坐五个多小时的火车到达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草海镇,然后再坐三个多小时的面包车,而且都是山路。她说那一路下来,自己晕的七荤八素,最大的感觉是,进来一趟真的好难啊。转念再想想,若换做是他们走出去呢?岂不是更难...
不过在真的参与进去的时候,她才发现她们要做的和以前想象的支教不一样,他们召集了志愿者只是为了让大家能亲手参与一个学校的一点改变。她说,那一次她们去了龙河小学和木槽小学两所学校,在教室里安装了电灯,布置了每个文化墙,并为每一个班级安装了一个小小的书柜,放上了适合那个年纪孩子的书籍。
为龙河小学的孩子们布置文化墙的佳琪姐和其他老师们
而可比起那些辛苦而琐碎的干活过程,她说她更想分享给我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有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她看着那些排队打饭的孩子,她发现很多孩子,脸上都有一块块的小白斑一样的东西,她就去问当地的老师,说孩子们脸上这是因为高原紫外线太强晒的吗?老师说不是,可能是因为他们平常喝的水来自一口大水窖,里面的寄生虫比较多,听得她心里一惊。她和我说,小维,你也是妈妈你一定能体会吧,那种心疼的心情,尤其是看着孩子们每天都笑嘻嘻的,全没有一点抱怨的时候。
小学的孩子们
第二个细节是,她们在教室拉电线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跑过来问,老师,我们的教室是要有灯了吗?她说是啊,然后孩子就那样笑了,她说她第一次知道绽开的笑脸是什么样的,眼睛放着光,像两颗小星星一样闪闪的。她跟我说,即使是现在向你复述这个时刻,自己也不能忍住自己脸上的微笑,也抑制不住每每想起那个绽放的笑脸时心里总是涌上来的那种温柔。后来当地的老师才跟她们说,以前一到冬天,孩子们的第一节课基本都是摸黑儿上的,所以在知道自己的教室有了电灯之后,他才会那么开心。
不过回想起第一年那不到十天的时间实在过得太快了,她说她太久没体会过,那种跳出了自己的工作,一门心思用自己的手简单地为孩子们做些事情的那种单纯的快乐了,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太难得了。于是回来以后,当她了解到基金会还有短期支教的活动的时候,第二年,她又义无反顾地报名了。
她跟我讲,她参与的短期支教一般会为一所小学招募四名志愿者,在一周的时间内,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为当地的孩子加上英语、阅读、美术、音乐等当地没有师资力量来上的课程。而且每一次开始前,都会选择一个主题,我去参加那次,主题是“春”,所有的课程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因为实在没有美术音乐的特长,所以当时她选择了趣味阅读以及配乐诗朗诵,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了自己写的教案,她说那是她从师范大学毕业十一年之后第一次写教案。
当时教案提交之后会有专业的小学教师,对教案进行点评,并要求大家针对老师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好之后,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在线上进行试讲,专业的老师会进行点评,并提出怎样讲可能更吸引那些孩子。虽然这流程看似有点复杂,可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却让她觉得非常享受,感觉当老师就该是这样的。
在很多次修改以后,她如愿通过了第二次筛选,因为去年去过龙河小学,所以这一次基金会又把她和另外两位老师分到了那里。再次回到那,看着孩子们在去年她们亲手安装的电灯下学习,看着孩子们捧着她们去年亲手摆的一本本书阅读,她说,那种幸福的感觉,是以前从未体验过的。我意识到佳琪姐在表述的时候很多次用到了“回到”,我开始能体会到,即便她自己都意识不到,可或许那个地方如今已成为了她的一个牵挂,一个放不下的地方。
一起看课外书的孩子们
她说那会儿分别要给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孩子们上课,孩子们的课堂反馈太好了,所以她回来以后特别想和很多人说,其实山里孩子并不都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羞涩,他们其实很开朗,很热情,愿意在课上和老师互动。
支教课堂上的佳琪姐
不光是上课很积极,下课以后他们也总会围着她们问东问西,最简单的玩具,一根跳绳一个毽子,就能让孩子们开心地玩上半天。
她说临近要结束那两三天不管男生女生忽然手里多出来好多玻璃丝,在手里编来编去,当我们结束一周课程的时候才知道那全是给我们的礼物。佳琪姐跟我说,这样的画,编好的各种小饰品,她整整带回来一大袋子。后来她打开一封孩子临走塞给她的信,信里说,他们同学们当初商量了很久才决定要编玻璃线送给老师的,因为那个玻璃线五毛钱就能买一大把,又便宜又能体现出同学们亲手做的心意,孩子还在信里问,老师你觉得喜欢吗?是不是也觉得很好看,这是我们最好看的首饰了。她说她的泪水当时就忍不住地滴在了那个信纸上,很薄的一张信纸就那么花了。
龙河小学的孩子们画得一幅幅画还有亲手编织的手链
她说,当初结束支教从学校出发的时候,她们特意挑选了他们上课的时候,因为害怕离别。而在那次回来之后,她说她有很长时间不敢再打开带回来的信,因为每读一次都会忍不住掉眼泪,会想念他们,有很长时间我都走不出那种情绪。
好在戈友公益基金会和环湖壹佰合作以后,又给了一个参与公益的其他选择,就是柏格理青年公益实践营。于是今年她又去了,她说参加了三年的支教她很大的一个感悟是,因为日常的时候,身边总会有一些人抱怨,觉得这不公平,那不合理。而这三年下来,她开始渐渐发现,有时候一个人总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天大的事情,只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见到的太少了...所以她说,如今每年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参与进去,对她来说也是从平凡、琐碎中挣脱出来的一种奖励,让我更懂得感恩,更懂得珍惜生活的美好。
今年第三年再去的时候,有一些青少年一起同行,她说有一天一个贵州的孩子来跟她说,那些哥哥姐姐们都好高好白,他们都好棒啊。她当时心里就觉得酸酸的,只能搂着她告诉她,他们白是因为他们没机会和你一样经常晒太阳,他们要是像你一样也会这样晒得健健康康的。
佳琪姐和贵州的小女孩
她跟我说今年印象最深的是,这次公益实践营,有一对父子是一起来的,父亲是一位经常到贵州支教的资深志愿者,这一次带儿子来,他俩分别参加成年组和青年组,我们在结束总结的时候,他儿子说,以前我也不知道我爸天天去干啥,反正他都是莫名其妙地带着睡袋消失几天,然后莫名其妙地又回来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到贵州山区支教,然后我就想着我一定要跟他一起来一次。他爸爸看着他的时候满脸骄傲,可是他告诉我们,其实他们两个在家里交流的时间很少。后来组织者特意让他给儿子颁发志愿者证书,他们两个拿着证书拥抱的时候,她眼圈都红了。我问佳琪姐,那你会把支教的故事讲给女儿听么?她说,我会跟她讲,会给她看我手机里的照片,会告诉她那边的小朋友怎样生活,虽然我不知道这些会不会带给她触动,不过后来女儿的老师和我周围的朋友开始经常跟我说,女儿很乐于帮助别人,我觉得这就够了吧。
我忍不住问,那为什么不带女儿去呢?她跟我说,没有带女儿去,是因为青少年最低年龄是14岁,女儿还不到年龄,而且女儿有的时候甚至也不愿意让我去,因为觉得陪她玩儿的时间少了,但是这个时候她就会告诉女儿,这是妈妈想做的事情,我们两个都应该有自己热爱并且愿意坚持的事情对不对
我说,佳琪姐你觉得这几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对以后参与的形式有什么规划么?她说,每一次,我都没有觉得我们过去,是做了什么多好的事,每一次我觉得我的收获都比我付出的多。因为身在那个群体里,所以我知道自己做的有多微不足道,所以我从没有想过有什么规划,只要是我能把时间安排好,我都会愿意参加,不论是什么形式。
她说,她特别喜欢在贵州的那些日子,每天早上起来,会看到云海。
清晨的云海
白天看着欢声笑语的孩子们,带她们一起朗诵,跳绳,一起画画,做游戏。
和孩子们一起跳绳
等到干完一天的活,晚上铺个垫子躺在操场上,看着星星一颗颗出来然后布满整个天空,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
夜晚的星空
采访的最后,我问佳琪姐,支教的过程中有过什么遗憾么?她说有啊,就是总觉得自己在课上其实还可以表现地更好。我又问,那遇到过什么阻碍么?她说最大的阻碍应该就是自己的假期太少了,现在只能把公用假期用来陪孩子,年休假基本都用来去贵州了。
聊完已经接近晚上十二点了,不过佳琪姐跟我讲完还嘱咐我,说可以不要写她的故事,因为她觉得实在没什么可写的,可其实我也并不是想说佳琪姐是多伟大多崇高的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妈,普通的公务员,有一个普通的想当老师的梦想,然后利用自己有限的假期去努力圆梦的人而已,可我觉得这就足够了。至少她努力去做了想做的事,做了一年,两年,三年,而且还会继续再做下去。她总是说她感觉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其实很少,所教的东西也太少了,可今年一点点,明年一点点,后年还会有一点点。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善举,也未必就一定会改变谁的一生,可我们依然可以去做一些小小的善事,一下子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太难了,一个亿的小目标也不知道几辈子才能实现,可我看着佳琪姐,看着她一年一年的去朝着心中的梦想去努力,看着她的笑容,忽然觉得,恰恰是这样“平凡”的故事反而是最值得被讲述的。
我说,等我家宝宝大一点,我也要带她一起去支教,她说好啊,只要你想,就一定可以的。
这是佳琪姐第一年参加柏格理小道时的纪录视频

如果你有时间,
我希望你能看看,
17分钟不长也不短,
但当你看了,
爱便传递了...

塞缪尔·柏格理 【英】
(1864年~1915年)
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来到云贵交界的石门坎,用他平凡而坚决的力量,募集资金、修建医院、帮助当地民众创建了苗文,更修建了几十所现代化学校,他用生命为贫困落后的当地民众带去信仰、文明和希望。1915年,石门坎出现"伤寒",学校许多学生染病,群众纷纷躲避,柏格理却坚持留下救护学生,不幸感染,年仅51岁的他不治而逝。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当地民众悲痛欲绝,他出殡的当天,有1500多人参与了送殡,人们都称他为“苗王”、"苗族救星"。然而文革浩劫,他的坟墓被掘毁,尸骨被抛掷野外...改革开放以后,当地的人们为他重新修建了坟墓,可当年那些他所修建的学校却在时光地变迁中一所所荒废..
因此戈友公益基金“柏格理小道”的创立初衷就是让志愿者们重走当年柏格理走过的那些路,深入他曾经到达的地方,去修复道路,去建设学校,去继续传递柏格理所一直信奉的“公益必躬身力行,美好必亲手创造”的人生信条。
如果你也对这个公益项目感兴趣,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项目详情
也可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项目信息
戈友公益基金会 
官方公众号二维码
有些事情,只要做了,
那份爱,就会一辈子留在心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