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进门,招呼同事,倒杯水,开电脑。坐在上海最繁华地带的写字楼格子间里,Hank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4A广告公司的分镜画师,他已经习惯了早早到岗、频繁加班的生活。
很少有人知道他耳朵里的秘密——“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他会塞上耳机,边工作边听他喜欢的几档综艺。
他最常听的是《圆桌派》、《锵锵三人行》和《晓松奇谈》,一些“长知识”“有见地”的脱口秀。此外他还追过综艺《爱上超模》和《非诚勿扰》,原因都很实在:前者触发了他作为广告人对潮流时尚的职业敏感,而后者能让他产生“代入感”,边看边思考女嘉宾抛出的问题。区别在于,最早看《非诚》还是在家里电视上,到了现在,视频网站才是他看综艺的首选。
综艺节目《晓松奇谈》在爱奇艺视频网站独家播放
他身边刚毕业的同事喜欢看《极限挑战》和“跑男”——国内综艺近几年里的爆款,熟知出自节目的网络流行语。他也看过,但兴趣不大,“不会死命地追”。他把它们定性为“贴合年轻人口味的”。
最近十年,年轻人逐渐成为综艺节目制作方和播出平台最想“捕获”的群体。曾在最初很长一段时间里,起步于“晚会”形式的大陆综艺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
互联网的崛起是主因。它先是直接促成了一代人“互联网原住民”的命运,又把一部分原来的电视观众变为了“互联网移民”。原本依托电视播出的综艺面临着观众大面积流失的危险。整个行业因此正把网络作为新阵地,试图收割互联网上更庞大、更有潜力的群体。
1
建歌单、买会员、发帖分析……年轻人追综艺的“新姿势”

昊雯今年大三,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在网易云音乐上,她为《花儿与少年》第三季专门创建了BGM(注:背景音乐)汇总歌单,12期节目共计158首,累计播放量已超过14万。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她是《花少》这节目的“自来水”。
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剧照
“看过很多综艺,但觉得只有《花少》的(音乐)够好听。”私下里,她对音乐敏感,偏好抒情风,看综艺时也会格外留意BGM。
由于APP有“听歌识曲”功能,歌单的制作并不麻烦。她依然可以安心地看着明星们在节目里组团旅行,只需要在听到BGM响起的同时,轻触首页上的按钮,等待系统显示出对应的歌曲信息,再“下载到歌单”。每次新一期节目上线后,她都会及时更新歌单。
原本,她创建歌单只为方便自己听,没想到网友们都很喜欢。她兴奋地回复了几乎每一条留言。“第一次弄这个,还挺有成就感的。”
这些爱看综艺的年轻人还活跃在各类贴吧、论坛、问答社区里。讨论节目细节、分析嘉宾表现的帖子层出不穷,也总是热度很高。
小南就在《极限挑战》的贴吧里看过“大牛”的分析帖:根据嘉宾“抛梗”、“接梗”的反应,“大牛”可以推测出嘉宾的想法、节目组的用意和某些被剪掉的情节。
她本人则是去年寒假在B站看完第一季后成为“鸡条”(注:观众对《极限挑战》的“爱称”)粉丝的。等到新一季播出时,她已经拉了同学“入坑”。每次看节目,几个人就像弹幕发射器一般,坐在同一台电脑前“一起感受笑点,有些请到的嘉宾也可以评论评论”。
她现在会尽量了解和“鸡条”相关的一切。看完90分钟的正片,她还会看节目花絮的短视频;最新一季推出了会员特供版,她又专门为此买了会员。采访当天提到这一季,她抱怨前几期剪辑太乱。“最新一期我还没看,听说特别好……应该是比较靠谱的那组后期上线了。”
就连与节目同名,但豆瓣评分只有4.3分的综艺大电影,她也在网上悄悄看过,认为“虽然比较烂,但感觉还是想表达一点东西,结果没拍好”,“不算是只冲着圈钱去的”。
“也许这就是‘粉丝滤镜’吧。”她补充道。
2
“可能不知不觉地获得了知识?”

小南他们追综艺的这几年,正是国产综艺的行业混战期。
《奇葩说》的横空出世,让2015年成为业界公认的“纯网综艺元年”。此后,行业内寻求“上网”的步伐大大加快,网综获得了空前发展。这又反过来刺激了传统体制内的电视综艺,间接催生了后者的泡沫化繁荣。整个2016年,省级卫视共有400多档综艺节目上线,这一数字接近上一年的两倍。
《奇葩说》节目截图
庞杂的市场上不乏“重度消费者”,橙子就是其中之一。
刚从中文系毕业的她,现在每周固定追的综艺有四档:《中国有嘻哈》、《极限挑战》、《快乐男声》、《中餐厅》。上半年,她还完整地追过《奔跑吧》和《明星大侦探》。其实她几乎什么综艺都看,烂的都拿来吐槽了,只有好的才会追。
她的评判标准,当然是节目是否“搞笑”。作为一种节目类型,综艺本为娱乐;但娱乐也有高低,她心里有一把尺子。
她向我提到一些节目中有新意有创意的“花字”——这个词代指视频后期字幕。相比传统的台词字幕,它包含五颜六色的字体,还附加各种图像和音效,实质是对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恰到好处的花字能让看似平淡的镜头变得更有意思,在综艺节目中时常承担挖掘笑点的功能。
画面中的“老狐狸”字体和加上的狐狸耳朵、尾巴均为综艺节目中的花字
“也许嘉宾本来不是这个意思,但把它抠出来变那种‘花字’,就非常可乐了。”
不好看的综艺则处处体现出“尴尬”。她原本对上半年一档全体“小鲜肉”阵容的综艺满怀期待,但节目播出后她难掩失望。明星嘉宾说出的“我拼死也要完成这个任务”,在她眼里是刻意又僵硬的正能量表达。
她不排斥综艺里设置的正能量元素,但希望它能以合适的方式呈现。有期“跑男”结尾,嘉宾们在黄河边上完成了一场《保卫黄河》大合唱。极具感染力的合唱现场,配上节目组的航拍画面,这让橙子“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奔跑吧》全体嘉宾在黄河边上演绎《保卫黄河》
这类综艺通常也会在游戏中嵌入和当期主题相关的文化常识,但她看完后很少能忆起,“可能不知不觉地获得了知识?”
在小南这里,综艺也大多是“为了好玩看的”,唯一的例外是《咱们穿越吧》。这档节目首播时反响平平,在B站却受到年轻用户的喜爱。她向我大力推荐,理由除了“搞笑”,还包括节目立意好,“可以被科普很多传统文化知识”。
而对于再熟悉不过的《极限挑战》,她也承认,除了“漫漫人生路”和“金条大战”等少数几期会引发她对社会的联想、对人生的感悟,多数时候,她只是喜欢看“极限男人帮”凑在一起玩,“觉得他们几个关系特别好,很亲昵”。
《极限挑战》几位嘉宾被称为“极限男人帮”
口号是“鸡条”的标识之一,譬如节目里嘉宾最常说的一句话,“这就是命”——我想听听小南对这四个字的理解。
“这个我好像还真没有细想过。胡乱猜测大概是,人生充满了反转,要先接受现实再努力掌握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再作为的意思吧……编不下去了。”
和总导演在公开采访中阐释的相比,她猜得并不差。
3
早就不care“真实性”了,他们更愿意谈论“艺能感”
社会上对综艺节目有一种常见质疑,主要针对其“表演痕迹太重”,尤其是“真人秀有剧本、不真实”。
但橙子早就意识到综艺不是要“表达真实性”,因为“本来就没有真实性”。她会主动解释:“就算你一个素人,你自己跑到镜头面前……即使你没有台词,没有剧本,你自己表现出的状况也不可能是真实的状况。”
因此,即便在《极速前进》这样的真人秀里看到明星在奋勇登山,“好像非常坚忍不拔对吧”,她心里也会有个声音在提醒:他只是在镜头面前这样,可能根本不想登。
但她仍然愿意接受嘉宾在节目环境下呈现的状态。最近这一季“跑男”里,鹿晗不再像之前那样早早被淘汰出局,字幕也有意突出“小鹿变了,比以前更狡猾了”。她知道这可能跟剪辑、剧本有关,但从节目效果上看,“就感觉这个人在成长,还挺有趣的”。
相应地,她也不会排斥嘉宾在综艺里的“表演”。熟悉综艺的年轻人可能更愿意称之为“艺能感”——这一概念专指MC(注:嘉宾)在综艺节目中活跃气氛、化解尴尬、体现幽默感的能力。
小南在成为“鸡条”粉丝前也看过“跑男”,她认为中韩两个版本的“跑男”恰恰体现了两国艺人在“艺能感”上的差距。中国版她在第二季之后就没再追,偶尔撇到两眼,只觉得嘉宾们在“重复老梗”、在“尬笑”。她反感于邓超的“学霸”人设,觉得立不住、太刻意;她也“吃不下”Angelababy在节目中的“女汉子”人设,“跟韩版宋智孝能力差太远了,体能方面和动脑子方面都是”。
《奔跑吧》里Angelababy一直以“女汉子”形象示人
知乎网友专门为此发起过一个讨论:“从《奔跑吧兄弟》中艺人的表现来看,中国人的‘艺能感’或者娱乐精神是不是被过重的道德束缚所压制?”
有答案指向了国内综艺的传统:起步晚,且长期停留在吹捧艺人的阶段。这一方面导致国内艺人不习惯放下偶像包袱,另一方面也使得一旦节目里出现背叛、偷懒等偏负面的形象,观众无法接受,反而会不自觉地将其代入到真实生活中,甚至对艺人加以指责。
4
国产综艺热中的“少数派”
“花字”、“艺能感”,在国内观众了解到这些名词之前,它们已经在韩国综艺的内容制作体系中存在了多年。直到近几年,随着韩综借由互联网流入国内,以及国内综艺掀起“学习”韩综的大潮,这些在节目中得到充分展示的“新鲜”元素才一同进入国内年轻观众视野,并被逐渐认可和接受。
现居成都、在互联网公司从事客服工作的陈菲就是韩综的拥趸。除了最经典的《无限挑战》、“跑男”和《三时三餐》,她还追过《我独自生活》,最近又新追了《孝利家民宿》和《同床异梦2》。
韩综《runningman》在中国深受喜爱
最初,她被大学室友拉去看韩版“跑男”;后来,她嫌周更太慢,一集很快就看完了,就试着去找其他韩综看,发现“也挺好看的”。她尤其欣赏韩综的游戏设置好玩、嘉宾的综艺感出色。
必须承认的是,这几年她身边看国产综艺的人多了。社交媒体上,关于国产综艺的讨论也比她大学那会儿更多。追韩综曾给予她一个和室友共同交流的话题,但现在却让她成了“少数派”。尽管如此,当下的她也不会仅仅为了加入旁人的聊天,就有意识地多看国产综艺。事实上,她对现在的热门国产综艺基本“免疫”——国内这些年引进或“借鉴”韩综模式的情况太严重,给不了她新鲜感。她的态度是,很多出自国产综艺的梗稍微看一看,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行。
和韩综风格类似的还有日综。它被视作某些经典韩综创意的最初来源。此外,大量以偶像团体粉丝为主要受众的“偶像综艺”和在深夜档播出的整人节目,也是日综的特色。
东亚各地综艺中另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是台湾综艺。其代表节目《康熙来了》,陪伴了大陆几代人的成长。然而随着大陆观众对于大制作、多元模式的需求愈发强烈,缺乏变化、以小成本通告类棚内综艺为主的台湾综艺风光不再。《康熙》在16年初的落幕,标志着台湾综艺一个时代的落幕。
“康熙”的搭档是很多人青春里不可缺少的记忆
在我此次接触到的“爱看综艺的年轻人”中,小洛是唯一一个现在还在追台湾综艺的。他很清楚,台综没有华丽的舞美和布景,主要靠“综艺咖”们的对话来支撑。《康熙》停播后他之所以没有完全放弃台湾综艺,就是因为他喜欢的“综艺咖”、人称“荒谬大师”的沈玉琳还在。沈在节目中的惯常表现,是“鬼扯”一些故事和经历。小洛觉得他说得又荒谬又令人发笑,怪无厘头的。相比之下,国内综艺请到的大明星无论怎么尝试搞笑,对他而言都显得过于正经、正统,“看得不舒服”。
小洛现在通过一个叫“综艺巴士”的网站追台综。线下,他从没跟人提起过这个爱好;他压根不认为身边会有人和他有共同语言。
台综另一标志性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宣告停播后,首任主持人吴宗宪发微博感慨
而在东亚文化圈之外,欧美综艺又是另一番景象。Ethan正在美国读研,看得最多的却是日综——准确地说,是上文提到的“偶像综艺”。他说:“实不相瞒,我是个‘偶像宅’,所以看AKB48的综艺比较多”。他告诉我,美综以脱口秀和竞技类真人秀为主,真人秀如果不是感兴趣的题材,他很难看下去,而脱口秀则需要强大的文化知识储备,否则梗和笑点都不太捕捉得到。
5
综艺是他们自愈的途径
很难去准确地定义,追综艺这件事在这些年轻人生活中的位置。
它可能是平淡生活里的一个变量。小洛几乎不看国产综艺,直到遇见《奇葩说》。“不是简单的聊天,是辩论形式的综艺。很有语言上的交锋的感觉,很考验逻辑。”辩手们的专业表演看多了,他也想在微博上当个“业余辩手”——为了某个娱乐话题里一条留言的逻辑漏洞,他曾经和网友大战几个回合,直呛到对方说不出话来。“觉得人家说得不对的地方,我有我的偏执,一定要去怼人家。”
想起刚加上微信的时候我问他,你为什么爱看综艺?
他的回答很抽象很“哲学”:“爱看热闹吧,即‘别人的疯癫,就是我的笑点’。毕竟人不是一天嗨到晚的生物,我自己就只在KTV和文字里‘嗨一下’,其余大部分时间都不怎么说话。”今年他24岁,在杭州从事IT行业。
后来我知道,微博上和人互怼,就是他“在文字里嗨”的一种表现。看《奇葩说》的过程,激活了他内心对于高烈度生活的饥渴。但他绝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地抓身边人话语中的漏洞——那些话,他只是觉得很无聊很乏味,并没有太多想吐槽的。
《奇葩说》节目中,选手们各有风格各有特色
作为韩综拥趸的陈菲,最近看了三期江苏卫视的《金曲捞》。没什么理由,正好看到,也就看下去了。现在的工作是她大学毕业后的第二份,需要她早晚两班倒。身处成都这样一个夜生活丰富的城市,她基本一下班就回家,刷个综艺作为调剂。
当下的生活状态只能算一般;她很明白原因在于自己懒,没有太大的目标。轮休的日子,她力图过得精彩些。她会早起给自己做顿早餐,和朋友们逛街,“一起吃好吃的”。看综艺于她,更像是在按部就班的生活里执行娱乐功能的一个普通选项。
由于选择留校读研,橙子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再多待上些时间。综艺,陪伴也见证她走过人生二十出头的阶段。
心情郁闷的时候,她发过朋友圈:没有什么事情是看一集鸡条不能解决的,如果有就刷两集[微笑];憋稿憋论文的晚上,如果恰逢喜欢的综艺更新,哪怕再困也要先刷——先跟着节目笑一阵,说不定,论文的下一段立马就想到了。印象最深的是在香港做交流生期间,人生地不熟加上失恋,她一口气“刷了超多综艺”。她的香港室友爱看《康熙》,两个人常常对着各自的电脑坐一下午,房间里不时爆发出“魔性”的笑声。
橙子手机里的视频APP。她习惯睡前在手机上看会儿综艺,有时看完才发现时间不早了。
看综艺是她自愈的一个途径。就像看一群人“活着演段子”,她觉得综艺要实现的,是让人“在疲惫的生活中感到一丝奇怪的快乐”——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个矫情的女孩:在朋友们眼里,做过校媒社长的她能力出众,性情豪爽。
她对所谓的“疲惫生活”也有着清醒的自知。她现在不用工作,没有孩子,无需承担挣钱养家的重任。她面临的最大烦恼,可能只是担心找不着工作,或者毕业论文不会写。“再烦恼也不可能说我没地儿住,没东西吃。真到那种烦恼的境界,你就不会想着看综艺了,一个人饿到要死,想窝在角落里的时候。”
我又想起Hank,那个4A公司的分镜画师。他认为橙子爱看的那些综艺属于“快餐”。曾在知乎给网友科普日综的秦书,也告诉我:最初的新鲜感耗尽后,他很快就去做比刷综艺更有意思的事了。
但橙子不觉得看综艺浪费时间,她说人总要花些时间放松自我。
“那你有替代方式吗?”我问。
“王者荣耀。还有……”她反问,“难道是运动吗?”
距离踏入职场还有三年时间,她相信今后还是会追综艺。她没有设想过离开综艺的生活。
作者:蒋昕悦
美编:花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转载自三明治
更多阅读
▾▾▾
人|故事|經歷|青年態度
北美新媒体平台
N E B U L A R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