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  交高人  会众友  
@爱读邦 aidubang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
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董卿
01
一股清流:不简单的《朗读者》
在各类综艺节目满天飞的今天,她用一档朗读类文化节目,重读经典,回归诗意,折服了亿万观众,绝对是综艺届的一股清流。
年初,她因主持《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一把,让我们见识了一个集才华与美貌与一身的女子。
如今,又以制片人和主持人双重身份携《朗读者》,播出十期,越发引来收视热潮,每一期都几乎零差评。
这让人好奇心大发:这个圈子从不缺耀眼的明星,为什么偏偏是她,能获得如此不俗的人生高度?
02
“苦涩”的味道:走上进步的路径
董卿出身书香门第,家风严谨,父母双双毕业于复旦大学,父亲是报社老总,母亲则在中学教物理,董卿曾自述说他们是“上世纪60年代典型的知识分子”。
董爸爸出身贫苦农村,靠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了复旦新闻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对董卿也寄予厚望,一直要求很严格,刻意培养她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狼爸”。
要求董妈妈不要给女儿买新衣服,让董卿不要太看重外表,而是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气质。
不许女儿照镜子,并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董卿个子还没洗碗池高时,就让她站在小板凳上洗碗,此外还有拖地等家务。
要求董卿每天抄写成语和古文,背诵诗词,中学时开始读名著,寒暑假定期给她开列书单。
要求女儿坚持跑步,小时候,董卿最痛苦的就是冬天还要被父亲拉去跑一千米。
中学以后,父亲提前跟朋友打好招呼,让董卿打零工“勤工俭学”,什么样的兼职都干过,比如清洁工、售货员、广播员等。董卿后来回忆,十五岁的时候,暑假要去宾馆打扫房间,每天十个房间,二十张床。当时董卿觉得很委屈,爸爸特意到宾馆看她:“我一见到他,哇地一下就哭了起来,说太累了,我不干了……他还很难得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坚持一下。”
要知道,这可是在二三十年前,当时父母能有这样严厉又开明的教育,看似冷酷,实则不易。要不是父亲打小给董卿灌输阅读、坚韧、勤奋这些优秀品质和习惯,董卿未必会有今日的成功。
如今的董卿,也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早已释然,满满感激。每次聊起父母,她眼睛里都会有泪光闪烁。
对于父亲,她说:“父亲是个严谨、坚忍,并且善良的人,很庆幸自己继承了他的这些优点。”

对于母亲,她说妈妈不舍得花钱,于是她只好经常拖着妈妈去商场直接给她买衣服,但妈妈不喜欢在商场试衣服,两个人在商场里跟打架似的。
董卿说:“我发现很多子女会借着爱的名义冒犯到父母,自以为‘因为我爱你,我这是对你好,我挣钱给你用,我抽了半天时间来陪你,所以我在态度上、语气上可以更恣意一点。’这是个错误,任何事情都不能打着爱的名义,借着爱的旗号为所欲为,特别是对老人。”
朗读者-董卿
董卿朗读《红楼梦》致谢妈妈
(4月22日晚朗读者第十期,董卿朗读《红楼梦》选段,献给热爱《红楼梦》的人和让自己第一次读《红楼梦》的妈妈)

03
雷打不动:每天阅读一个小时
在父母的影响下,董卿从小就培养了阅读习惯,工作后的她更加热爱读书,不仅接二连三去大学深造,而且坚持每天阅读一个小时,雷打不动。
董卿酷爱读书是出了名的,被人发现了多次,有路人坐飞机遇到她说她全程在读书,2014年她去南加大做访问学者,又有留学生说经常在图书馆看到董卿。
“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
一直保持每天睡觉前一个小时的阅读;
哪来那么多目的啊,
不要抱着目的去读一本书......”
一起听听董卿的阅读心经。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董卿在谈到自己的阅读体验时,说自己一直保持着每天睡前读一个小时书的习惯,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就在于“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安静静地看会儿就可以睡觉了。”
《环球人物》中董卿谈阅读
看到这里,就明白了为什么董卿能把《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的节目主持好了!她对诗词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不是临时抱佛脚背诵台词,而是长年如一日的刻苦阅读,厚积薄发。
据之前和她一起工作过的明星在自己回忆录中写到:“给董卿看一个稿子,她看一遍就能流畅地用自己的语言记诵并转述出来。同时,她很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因为她已经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理解内化了。”
董卿在《诗词大会》中面对一个有盲人父亲的选手时,引用过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诗:
“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
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
即便如此,
我依然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本身就是盲人,董卿巧妙借用,既恰当贴切,又表达了对阅读的热忱,这样的实力绝非一日之功。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东坡这句话放在董卿身上再合适不过,没有长年读书的功底,就没有文学积淀,不可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意,并融会贯通,化用到节目主持中。
因为读书,董卿本就清纯脱俗的气质,更添了几分稳重、大气与睿智,处变不惊,反应敏捷,才会有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金色三分钟”救场神话。
(在欢乐中国行特别节目中,当接近零点时,现场时间突然出现了两分半钟的空档,导演马上安排董卿救场发挥。当董卿开始大方自如地自由发挥时,耳麦里突然出来导播的误判:“不是两分半钟,只有一分半钟了。”董卿连忙调整语序,准备结束语,而此时,耳麦里再度传来更正:“不是一分半,还是两分半!”董卿临危不乱,走到舞台两头给观众深深鞠了两躬,用“欢乐的笑”、“感动的泪”、“奔波的苦”等诸多排比句即兴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赏心悦耳的“感谢”。)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她曾说,“我喜欢莫泊桑的那句话,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 的路。”
董卿的今天,也是由过去的一个一个点贯穿起来的,童年时期父母给自己灌输的阅读、坚韧、勤奋,以及自己的敢打敢拼,让自己在40岁出头有了这样一个人生高度。
所以,不要小看你做过的每件小事、读过的每本书,以及你养成的每个好习惯
人的潜能其实远超过自己的想象,你不挖掘就永远不会知道。
来源:中小学生阅读
延伸阅读
读书是门槛最低高贵,读书遇见更好自己
读好书、交高人、会众友,
每周共读好书,爱读邦陪伴成长!
点开 阅读原文 立即加入爱读邦导师成长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