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朋友问起,
要怎么评价上海最贴切?
花生总会摸着自己的一块腹肌说——
这是一座你来了就  受  瘦不了的城市,
因为上海的美食实在是太!好!吃!了!
关于美食之前已经讲过很多了,
但花生今天要说的这些,
虽然它们随处可见、看似不怎么起眼,
却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才保留至今,
拥有上百年的历史
有的甚至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要当心咯,
也许你吃的每一口美食,
都有着“穿越百年”的味道!
上海的“非遗美食
南翔小笼
皮薄、馅大、汁多、形美,
这是南翔小笼闻名于世的主要特点,
别以为看起来简单,
其实从配料秘方制作技艺
可都是经过了几代人的薪火相传。
想知道到底有多好吃吗?
豫园嘉定古猗园的南翔馒头店看看,
尤其到了节假日高峰期,
到处都是人人人人人人!
南翔小笼是上海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
早在清朝同治年间
在嘉定县南翔镇有一糕团店,
店主黄明贤原本经营大肉馒头
但生意太好,引来诸多“山寨”,
于是他索性“以大改小,加重馅心”,
改造升级后就成了“小笼馒头”,
从此走红,一火就是一百多年。
后来,黄明贤的亲戚吴翔昇学会这门手艺,
并且将美味带到了上海县城隍庙
也就是如今豫园南翔馒头店的前身。
100多年来,老城隍庙经过多次容貌变迁,
南翔馒头店依然每日顾客盈门,
近几年来,
甚至达到一年营业额超过1个亿
花生就想问问,
老板还收徒弟吗?
能说会道还长得帅的那种?
地址:黄浦区豫园路85号(近九曲桥)
交通:地铁10号线豫园站3号口出
功德林素食
功德林,意为“积功德成林”,
创始于1922年,是上海第一家佛教素菜馆
一直有“素食鼻祖”之称。
成立伊始,便深受上海市民喜爱,
更是吸引了不少社会名流
还招待过多国贵宾
历经80多年的风风雨雨,
如今功德林旗舰店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
还拥有8200平方米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可以说是相当壕气啦!
▲ 
素鸭
▲ 
素黄油蟹粉
▲ 
素糖醋排骨
功德林素食的最大特点,
便是“素菜荤做”,造型“以假乱真”,
侬可千万别小瞧做素菜,
这对厨师的手艺要求更高,
没有十几年的勤学苦练是不行的。
经过厨师的一番摆弄,
不仅可以用三菇六耳做出鸡鸭鱼肉,
还将本帮风味和寺庙、民间的素菜手艺相结合,
吃起来既爽滑清淡又有浓油赤酱的海派风味。
与其说是做菜,
不如说是一次精彩的“变魔术”!
近几年素菜在美食市场引领潮流,
毕竟“怎么吃都不胖”,
是太多人共同的美好愿望!
梅雨季天气闷热没有胃口?
不如来份经典素食,
尝一尝老上海的味道吧 ~
地址:南京西路441号
交通:地铁1号线人民广场站11号口出
德兴馆
被誉为“本帮菜发祥地”的德兴馆,
创立于清朝光绪年间,
经过139年的历史沉淀,
如今早已成为上海百年老字号中的“领头羊”。
前几年,德兴馆的本帮菜技艺
还被评为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不仅代表了上海本帮菜的水准,
更是一份难得的历史传承。
德兴馆最经典的要数焖蹄面了,
猪蹄切片炖煮,直至肉烂入味,
蹄髈肥而不腻,汤汁鲜美,口感刚好,
上海老饕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如果你爱吃面,那可千万别错过!
地址:黄浦区广东路471号
交通:地铁1号线人民广场站3号口出,步行10分钟到达
枫泾丁蹄
关于丁蹄,花生已经介绍过好几次了,
是因为它真的很好吃啊!
枫泾丁蹄最妙的是那锅熬煮的老汤,
新汤加老汤,又归入老汤,如此反复,
才有了丁蹄的香浓入味,
冷吃喷香可口,热吃酥而不烂,
随你怎么吃,反正就是一个字——“美”!
丁蹄来自金山的枫泾古镇,
距今已有165年的历史
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就已远销南洋、欧美市场,
2007年“枫泾丁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更是火到没朋友,
是外地游客到上海必带特产之一!
别看丁蹄表面油乎乎的,
这正是阿拉本帮菜浓油赤酱的特色所在,
其实枫泾丁蹄肉质鲜嫩肥而不腻
花生用肚子上的肉肉保证,
哪怕你从没吃过猪蹄,
试一次,包你爱上这个味道!
地址:各大超市、特产商店均有礼品装售卖
叶榭软糕
说了金山的特产,再来看看松江~
位于松江东南部的叶榭镇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相传清朝时期,这里过往船只众多,
为了方便船民填饱肚子,
有一个姓叶的农民做了一种糯米糕
色泽洁白外方内圆,还有豆沙等配料,
不仅口感香糯软滑,而且方便易带
很快就在船民中推广开来,且流传至今。
叶榭软糕在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人们到松江游玩,
一定会带上几个叶榭软糕回来,
别看它小小的一个,
但具有松、软、甜、香、肥五大特点,
吃起来甜而不腻
如果加点薄荷,更是夏日最佳小吃!
地址:松江区叶榭镇西市街;各大特产商店有礼品装售
王家沙本帮点心制作
初创于1945年的王家沙点心店,
是上海点心店中的老字号,
原名王家厍(she),因沪语中“沙”、“厍”同音,
后来被误写,由此流传下来。
而如今,点心店的知名度早已取代了地名,
2008年王家沙的点心制作又被评为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在上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啦!
王家沙点心坚持以上海点心为主,
同时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结合江南点心风味不断研制新品
比如知名的蟹粉小笼、萝卜丝酥饼等,
都是王家沙的“金字招牌”。
更难能可贵的是,
王家沙还在不断挖掘传统点心
比如油墩子、梅花糕等,
挽救了一大批传统文化记忆。
地址:南京西路805号
交通:地铁2号线南京西路站2号口出
钱万隆酱油制造工艺
钱万隆酱园始创于1880年
经过几代传人的持续研究,
形成了上海本帮传统酱油酿造技艺
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意!是国家级哟!
钱万隆酱油生产周期长达两年之久,
酱香浓郁、体态醇厚,
更嗲的是可以久贮不变!
在100多年间,
钱万隆的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
始终采用古法酿造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
坚持独有的产品特色。
然而,如今市场上新品不断,竞争激烈,
钱万隆酱油也面临着传统技艺失传,
和不小的生存挑战,
这也是许多知名老字号共同面临的问题。
上海黄酒酿造工艺
最厉害的,当然要放在最后讲!
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发酵酒
与葡萄酒和啤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
而上海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
已经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上海地区的黄酒起源于枫泾地区的三白酒
因为枫泾是吴越古镇,
所以这酒既吸取了浙江绍酒精华
又保留了江苏甜白酒工艺,
上海黄酒便是吸收二者的精华酿造而成,
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人对黄酒的感情颇深,
在过去,大到婚丧喜事、小到烹饪去腥,
黄酒都必不可少。
如今酒类品种繁多,
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
手工酿造黄酒技术也逐渐被人淡忘,
但那一壶黄酒留给人的记忆,
却始终刻在脑海,一如当年般清晰。
作为一个合格吃货,
除了要知道什么好吃、哪里好吃以外,
美食背后的历史当然也要了解一点啦,
不然怎么向外地朋友装逼介绍呢?
还想知道哪些和美食有关的故事,
在留言区告诉花生哦!
资料综合来源于新浪上海、网络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