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着大家的问题去拜访了十个孩子的家庭。
男主人叫Chris克里斯,女主人叫Jeannie珍妮。


开车从格林维尔市往北一个小时,就到了南北卡交界的table rock(桌石)州立公园所在的一片山区。克里斯和珍妮的家就位于这片翠绿的山林之中。

从州立高速(相当于省道)可以直接拐进一条山间小道直通他家楼前,但因为树木茂密,小道狭窄,虽然有导航,很容易就错过了路口,只好拐进了旁边的州立公园掉头回开。


那条陡陡的山坡弯道,直通楼前,房子背靠山坡而建,很精致的全木结构。没到房前,就已经看到了高高低低几个孩子在二楼的阳台上笑咧着嘴,跟我们招手。

↑刚到达时出于礼貌,没有照相,这张照片是晚上临走前补照的
一楼是车库,房子客厅的入口在二楼。我们停好车,沿着旁边的楼梯径直上二楼,克里斯和珍妮走出来跟我们热情的寒暄。

然后爸爸给我们一一介绍他们的孩子们:大卫,盖布瑞拉,约翰,詹姆斯,爱丽夏娜,伊莎贝拉,哈维,安德鲁,盖瑞缇,索菲亚。。

二楼平台有个蓝色充气的儿童泳池,因为是夏天,几个孩子在水里打闹,见我们来了,便只是羞涩的微笑着站在那里。其中两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克里斯笑着说:这是我们家的“double trouble”一对淘气小鬼。说完,孩子们笑的更大声了。

进了客厅,我们递上了在中国超市买的礼物---一个鸟语花香主题的中式迷你屏风和一盒蛋黄莲蓉月饼。女主人珍妮很喜欢。又是一番寒暄,珍妮让克里斯陪我们参观下房间,自己回到厨房和几个女儿继续准备晚饭。
克里斯带我们先参观了客厅和餐厅,虽然正面是从二楼进入的,但因为房屋建在山坡上,所以后门可以直接走到花园。花园外面有条山路通到州立公园景区。

克里斯讲,山上常常会有熊下来找东西吃,他们并不是讨厌熊,有时还会给熊准备点吃的,只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养了两条大狗,做了一些围栏。
房子是98年建的,之前的主人是阿拉斯加来的一位牧师,而他们也刚好是六年前从阿拉斯加宣教结束搬回来,从那位牧师手里买了这栋房子。

孩子们的房间在一楼。女孩们一起住在一间很大的卧室。最大的两位哥哥一人一个小房间。
大卫喜欢养小动物,给我们展示了他养的蜥蜴一家,还有早上刚抓的飞鼠。
一楼除了卧室还有个挺大的客厅作为孩子们上课读书的地方。
参观完房间,晚饭也收拾差不多了,我们便参与进来,给大家煮了玉米猪肉馅和海鲜馅的饺子。
珍妮将食物用大托盘盛好,或者用锅,一样样放在厨房桌子上,然后由克里斯带大家做谢饭祷告,之后每人拿一个盘子排队去取。
餐桌是长方形的,克里斯作为男主人坐在桌子头上,女主人坐在男主人右手边,我们坐在女主人对面,这样大家说话挺方便的。
整个吃饭期间,孩子们还是挺安静的,井然有序,克里斯说,他们有buddy system一对一的帮扶系统,五个大的一对一帮助五个小的。所以要帮助小孩子打饭。最小的孩子索菲亚,在快吃完时,可能是困了,开始有些闹腾,把米粒撒的满地都是,又哭又闹的。
因为我们和孩子爸妈一直边吃边聊天,所以吃的比较慢。孩子们吃完就默默地把餐具收拾了,有人扫地吸地,有人洗碗刷锅,有人整理饰品板凳。
饭后,珍妮先把索菲亚送去睡觉,其他孩子的课业安排也布置好。
大概八点钟,珍妮和克里斯和我们在会客厅坐下来,准备回答了网友们提问的问题。 我提前有将问题翻译成英文,拿给他们浏览了一下,他们笑着说,大家问的都是好问题,其中有些问题,他们的一些美国本地朋友也都问过,他们很乐意跟大家分享。
(首先感谢读者朋友的留言问题。我没有按照留言的时间先后,而是把比较接近的问题放到了一起,以下是来自珍妮和克里斯的回答)
宝宝淘
当孩子打架或是抢东西的时候都是怎么处理的?
珍妮:这样的事时有发生,通常孩子们自己能处理好争执,但也有时候,他们会跑到我们面前,打算控告,这个时候我会跟孩子们讲:你们真的想让妈妈来做judge评判吗?妈妈评判的结果可能对双方都不利哟。这个时候,孩子们通常会互相看看,然后说we are okay, 不用了,妈妈,我们可以自己解决,然后就跑开了。也有时候,确实需要父母参与进来,在得到他们介入的确认后,她会认真听他们讲完事情的缘由经过,然后还是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处理,尽量让他们work together一起把麻烦处理好。
蓝鹰
知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和谐相处吗?有什么家庭rules吗?对于性格急躁,反应迅速的孩子,在养育上有何好经验吗?我家女儿就是这样的,她不到三岁。
珍妮:好几个孩子都有这个问题,比如其中的David大卫小时候用Car seat汽车座椅就会大呼小叫的发脾气,甚至有时候会憋气。
珍妮和克里斯分享了两个建议
1.首先Don't Give in. 在孩子哭闹面前要Keep firm 保持镇定。这不容易做到,但确实不能让孩子一闹,你就答应他们,这其实是给孩子一个暗示--他们是可以通过哭闹来达成目的的。
2. 其次还要给予孩子安全感。不屈服的同时是可以给孩子安全感的。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但每个孩子获取安全感的方式又各不相同。这需要父母自己去观察,去摸索,去发现孩子那个独特的安全感的点在哪里。比如,他们有的孩子对语言上的安慰很敏感,只要说“爸爸妈妈在呢”“爸爸妈妈很爱你”,他们就会平静下来;有的孩子需要身体上的接触,给一个大大的拥抱,他就会感到很安全,便不再哭闹。而大卫小时候最特别,他每次哭闹的时候,总是会憋住呼吸,试过很多方法效果都不好,后来爸爸偶然发现把一只手给他让他抱着,他把脑袋靠在手上,然后再告诉他说It's okay. 他就会很有安全感。有的时候,孩子哭闹并不是真的想要什么,而是心里不平安,想找一种安全感,父母要够聪明,去分析哭闹背后的诉求是什么,往往是安全感。而不是去满足他或者去忽略他。
Mandy
男孩子到了十几岁的年龄,如何沟通和管教
亲爱精诚
能否问问处于青春期,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该如何跟他们沟通?如何说服他们做或者不做一些事情?
(这个两位读者问题是一样的,所以合并在一起问的)
珍妮:们首先会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我们相信每个孩子的内心的都是善良的,多表达对他们的爱,温暖他们的心。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懂事后,都曾表达他们自己长大后要过效法基督敬虔的生活,以荣神益人为准则。
举个表达爱的例子吧,前几天女儿伊莎贝拉十岁生日,我和克里斯一起很认真的告诉她,如果全世界十岁的孩子都站成一排,让爸爸妈妈去选,爸爸妈妈还是会挑选你做我们的孩子,因为你在我们眼里是那么的棒!
克里斯:另外鼓励他们跟父母一起学习祷告和顺服上帝的功课,学会在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是索取。
我们觉得在孩子太小的年纪里,不应该给予太多的自由,not too much freedom too early, 我们会观察孩子目前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再给予相应的自由。
尽可能的安排一些可以全家作为一个团队一起参与的活动,比如每周的大扫除,去度假等等,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这样可以保持大家彼此的亲近和培养默契。
珍妮:爸爸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爸爸选择了在家里工作,尽可能多得时间来陪孩子们成长。
克里斯:(笑着说)每个父母都会犯错,他们也犯了很多的错误,但是每次意识到错误之后,他都会找到孩子,然后跟他们道歉,求孩子们的原谅,因为他相信孩子们也都爱他,所以每次道歉都会得到谅解。
奔跑的小鼹鼠
怎么平衡各种资源在小孩中的分配? 比如比较贵的兴趣爱好,或者是一些特别喜欢想要的圣诞礼物
珍妮&克里斯:
带他们去超市前,她发现最好是饭后去,先把孩子们喂饱,再带去超市会安静很多。
其次要给他们定好规矩,只要跟妈妈商议一次,妈妈否决了的事情,不可以再nagging(就是唠叨,反复要求)。一定要把规矩boundary定好,妈妈的底线在哪里,加上妈妈绝对不会在规矩上妥协,如果违反约定,就会什么都得不到。时间久了,孩子们就对界限有了清楚的认识,也就会自觉遵守这些约定了。


每年圣诞他们都会鼓励孩子去捐赠旧玩具和旧衣物。他们尽量让孩子知道圣诞节是给予关怀的节日,而不是为自己索取。同时在圣诞礼物方面,他们也鼓励孩子们互相给对方挑礼物。如果有谁过生日,爸爸妈妈和其他兄弟姐妹每人都会给他挑选一件礼物,尽量让每个孩子的生日都是special特别的一天,但礼物花费需要各自承担。


在问到孩子们的零花钱来源时,妈妈说一方面他们都可以通过做家务来赚取少许的零花钱,有时候家里会有些大的project项目,比如刷油漆、大扫除等等,孩子们出力比平时多,也相应会赚到额外的钱,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里存下的钱。

East
全家碰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生病的时候吗?有风吹雨打的时候吗?孩子们的教育,妈妈是会的教,不会的孩子们自学吗?通过网上自学的吗?家里平时吃素,还是吃荤?


珍妮&克里斯:碰到最大的问题是,当年从阿拉斯加开车5千英里回到南卡州,一路上绕道加拿大,大概有3千英里的路覆盖着雪,车上有六个小孩子,最小的孩子才2个月大。路上骑车还抛锚了。后来还是靠着祷告,靠着一直相信上帝对他们的人生有着特别的安排而坚持了下来。
孩子们上课主要靠父母教,有些课程例如高中写作课,是在网上上的。也有些课程,比如音乐课,西班牙语课,需要开车送他们到外面上课。平时家里一般会素荤搭配,肉类比例要少一些,每周至少一次鱼肉和鸡肉,很少吃牛肉和猪肉。他们每周都去一次Sam's Club(沃尔玛旗下大批量采购商店品牌)。
妈妈热心的给我们展现他们自己做的菜单,每周吃什么都根据营养搭配计划好,每三周换一次菜单。

孙婷
山姆哥,我想知道当爸妈都很累的时候,如何调节?

克里斯:也常常一天下来会觉得疲惫,但早上和睡前都会祷告,将负担交给上帝,心情就会保持舒畅,而且每天他都会在家附近小跑一下,差不多每周都会在周围徒步,也有时候会和大儿子一起骑自行车。妈妈早上六点起床,做祷告和灵修(一种基督徒中常见的早起学习圣经和冥想的学习和成长方式),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

Ricki
你们居住的地方在家上学的多吗?孩子们有在学校上学的朋友吗?他们会不会要求也去学校上学呢?


珍妮&克里斯:
挺多的,既有在公立学校上学的,也有在私立学校上学的朋友,也常跟周围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但孩子们更愿意留在家里读书。妈妈笑着说,有时候她甚至可以拿停办在家上学来跟孩子们开完笑说你们再闹,我们就把你们送到学校,妈妈不在家里教你们啦!孩子们马上会缓和下来,笑着说,不要,妈妈。


Sophie
还是想知道怎么做到的,十个小孩哎,而且妈妈还那么年轻,再调整时间十个小孩也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还有homeschool是不是只是出于经济考虑
珍妮&克里斯:
在家教学主要还是出于对现行教育体系的不满意。现在的学校教育变得越来越不符合圣经教导。美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容易让孩子接触过多的世俗而走向堕落。

↑妈妈亲手为每个孩子都做了详细的课表和学习目标
靖旖
接下来,还会有第十一个娃儿计划吗?妈妈是如何恰到好处的完美演绎全职妈妈这个角色


珍妮&克里斯:
现在他们觉得很满足,不过还要看上帝的意思,如果上帝再给他们一个,他们还是会欣然接受。


姜孝良
你如何看到国内部分女性认为“我养你”是世界上最毒的情话?也趁此机会了解美国家庭是如何理解夫妻分工这层关系的,谢谢

Helena

美国的全职妈妈是如何定位自己的社会属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在中国,全职妈妈普遍是弱者的代名词,受歧视的群体,并且还是一个有风险的职业,没什么保障。
珍妮&克里斯:这取决于你对成功的定义以及你为人做事的动力所在。很多人是世俗的,是被名利驱动的。她不想论断别人的选择,只是每个人活着的使命并不一样。在她心里,她清楚的知道上帝给她的使命就是这些孩子们。她在陪着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软弱,经历神的恩典,学会谦卑和感恩,学会爱。这些都是她生命的意义,也是她眼里的成功。
守望者
为什么我家一个小孩都带得好吃力,而别人家带10个还有时间到处玩?这是一个很大的疑惑,能不能问问那个妈妈的日常作息表是怎么样的?

珍妮:
:我确实有自己的时间。同时她乐意把时间花在家人身上,她知道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她通常是6点左右起床,晨祷和灵修,然后喂最小的孩子Sophia,然后跟孩子们一起准备早饭,9点钟开始给孩子们上课(暑假期间调整为10点开始上课),然后午饭,下午的课,准备晚饭,晚饭后是阅读的时间,然后是安静的时间,祷告,睡觉。


李毅
我想问他们有为经济发生过矛盾吗?两个人又是怎么和好的


聆听很关键。每次发生矛盾,要让自己去听对方的意思。然后一起去祷告,如果丈夫有很强烈的确定,这是上帝的意思,她也就会迁就着做。如果是妻子祷告得到很确定的印证,丈夫也一起去做。他们都心里清楚俩人都不是完人,都需要彼此的谅解和支持。
拜访完之后又有一位网友留言,我自己来试着来回答这些问题。
吴章林
如果在中国,可以说没有一个工薪家庭能养得起这些孩子,也没有任何一个家庭能够负起自己对孩子的教育重任。即使有这样的家庭有自我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能力,其孩子的学历教育部门能承认吗?而不受承认的学历能让你上大学吗?请问北美山姆哥:美国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记得此前中国也有一些家庭由父母自己在家教育孩子(当然不是十个孩子而只有一个孩子)且成绩很不错,但教育部门始终不予承认学历而作罢。所以美国这个国家应该好好研究好好学习,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否则不可能在短短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明显有现成的经验不学而非要去摸石头过河,岂不是怪哉?!
山姆哥:这个国家,宗教信仰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一生的教育中占比很大。晚上九点钟基本所有店铺都关门了,父母最大的乐趣也是陪着孩子家人,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指导,这是大环境。其次,在家教育必须跟政府报备的,所有的科目内容和教学进度都要跟教育机构报告,而且也有定期的考试来考核孩子的学习情况的。最后只要有学习记录和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大学学习。而且这家的爸爸是名校乔治亚理工毕业,但他并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要读名校,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擅长的东西不一样,通常是哪个学校给奖学金,或者哪个可以提供更多的方便就读哪一所。

妈妈有提到自己当年结婚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不会要孩子,是后来看到了另一个好朋友Gail有了孩子后的种种美好,才决定要一个看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喜欢上了孩子。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我们的父母常常希望孩子能够像个大人一样理解父母,能够懂事听话,能够为父母着想,但
这对孩子并不公平,孩子就是孩子,需要你们以身作则去培养的孩子。
在克里斯和珍妮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的礼物,独一无二,他们带着天赋来到这世上,为的是要完成上帝赋予的独特使命。父母更像是上帝托付的对象,把孩子养大,在孩子弱小的时候,保护他们,喂养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也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学会爱与宽恕,跟孩子们一起成长,经历神的恩典,等到孩子们长大到,可以为上帝所用时,去就让他们离开去完成他们这一生所背负的使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