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育儿知识等。
孕期护理、
胎教、
胎儿
最全、最新的孕产知识、
每天在这里分享最实用、
简介:
孕妇百科
微信号:mamabaike
回复:1周  到  40周   就可了解怀孕每周的知识啦!
回复:目录 就可查看到更多精彩文章
商务合作QQ:2236187868

对于习惯了“赢在起跑线”思维的家长而言,让孩子“早学多学”似乎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旅美教育家黄全愈细心观察中美教育在这方面的理念差异,并以自己的儿子为例,细述“早学多学”学科知识的弊端。那么如果想让孩子后劲十足,需要尽早培养的又是哪些能力呢?请看黄教授的分析。
一直是“早学多学”的数学优等生  
进大学后却再不喜欢数学
早学多学,在国内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也是沿用“早学多学”的传统指导孩子的学习。
儿子矿矿五岁跟我们来美国,在国内的幼儿园,矿矿已经学了不少小学的东西。到美国后,我们又让他每天自学一些数学。
在一年级时,矿矿的数学已经远远超过同班的美国小朋友。我借来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本,矿矿一样应付自如。
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学校申请,能不能让矿矿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课。不久,矿矿的数学老师来信婉拒说: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们自己的能力上,从而去珍视数学。”
当时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很不服气:能学六年级课本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上三年级的课?
但是,13年后再来读这封信,才知道数学老师的话,一语中的,入木三分。矿矿身边那些曾经快马加鞭、大跃进式学数学、从而在美国孩子面前大出风头的中国孩子,最终多对数学有敬而远之,甚至有望“数”生畏的感觉。
矿矿在高中时完成了大学的微积分,在美国“高考”SAT的数学考试中几乎得满分。但后来,他谈“数”色变,与数学绝缘。矿矿上大学后,会尽一切可能避免选修那个曾经给他带来无数荣耀的数学,因为他觉得这是一门无趣也无用的学科。那位料事如神的老师真是让我们倒吸了一口冷气。
我们很多人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培养孩子的捷径。在我认识、了解的留学生的孩子中,只有极少数跟着美国孩子数学课的进度,绝大多数都在数学课上超前或跳级。
矿矿小学三年级就自学了八年级(初二)的数学,初中就跳级到高中上数学。但上大学后,他才有点自言自语地感叹道:
“其实,并不是我们比别的孩子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学得多、学得早……”
这话从我这个目空一切的儿子嘴里说出来,我的心里滚过一阵强烈的震撼,许久不愿面对这个现实。
咱们中国孩子的所谓“起跑领先”,其实是我们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抢跑”,比别的孩子早学先学。 比如,现在国内不少学校在假期就预先组织孩子学下学期的课程,许多家长更是大请家教提前补课。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的普通孩子被当成了超常儿童,被家长、老师驱赶着超负荷连轴转。
结果怎样呢?起跑领先,终点落后。孩子童年的荣耀,随着童年的逝去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不认为“早学多学”是一条适宜每个孩子的捷径。
要练真正的“童子功”   
批判性阅读、批判性倾听
国外的基础教育看似宽松、自由,却为孩子的人格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教育即“童子功”的第一招就是:发展批判性的阅读行为。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批判性阅读简直无异于自杀。因为当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完一篇文章时,现成的标准答案已经在那里恭候着你了。当学生的阅读被锁死在《教学大纲》里,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批判性阅读。
国内传统的标准的阅读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被动积累式学习过程。而批判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先对阅读材料进行质疑、批评,然后再对其有选择地吸收。这是一种主动的吸收、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精华,这种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过程。 
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当然,仅仅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还不够,要能表达言之成理的、有分量的独特观点,那才是真功夫。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童子功”的第二招是:发展批判性的倾听技巧。
批判性地聆听,讲究的是不盲从,而是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批判性聆听的关键是:既不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虚心地吸取对方的精华,然后再去“悟”出自己的思想。
经过“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倾听”,心里有了好主意,还要能“倒”出来,否则,烂在肚里,就前功尽弃了。因此,第三、第四个目标就是培养“写”和“说”的能力。
虽然,我们没法改变学校的标准化教育,但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思路和做法,循序渐进,培养能让一辈子受益的“童子功”。
至少,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不以考为本、不做填鸭式教学,让孩子在家庭的宽松环境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善于表达自己“推销”自己
   是光荣的,是必须的
我们历来都有重行轻言的传统,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甚至以不善表达为荣,以能言善辩为耻。
在我们的词典里,关于表达能力的描述,多是贬义的,如巧舌如簧、三寸不烂之舌、甜言蜜语、口蜜腹剑、只剩一张嘴……
这种轻言的观念,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有了好主意,但他表达不出来,或者不能有效表达,别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的好主意只能烂在肚子里,或者被能言善辩的人盗为己用。 
为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国外老师会给孩子创造多种多样的演示汇报、讨论、采访、对话、辩论、演讲的机会。孩子们喜欢做课题研究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为在演示时,能好好地在全班同学、老师甚至家长面前露一脸。
矿矿每次得到课题研究后,想得最多的是怎么去演示,而不是怎么做好研究。开始,我常常批评他本末倒置:怎么研究还没开始,就先去想是用戏剧的形式还是用演讲的形式、或是电脑动画、或是美工绘画。
后来我终于想通了:孩子就是孩子,表现是首要的,表现的内容是次要的。能上台表演是首要的,至于跳什么舞、唱什么歌,那是次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的内容才会逐渐重要起来。
做研究也是这样,对许多孩子来说,要他们小小年纪就首先对研究感兴趣是不现实的,也是苛刻的。孩子在不断演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逐渐对研究本身感兴趣、甚至在演示过程中,又“无心插柳柳成荫”地有所收获。
虽然中国的应试教育没有把孩子的自我表现提上考试日程,但这并不能说明自我表现不重要。孩子走上社会,首先遇到的考验就是怎么推销自己。如果家庭从小能给孩子自我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那就能使他们超越应试教育的局限,今后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孩子的成长
最终只能是靠自己说服自己
做父母、老师的总是认为:道理就那么简单明白,把简单的道理讲完了,就是说服孩子了。

其实,家长老师说的只是家长、老师自己理解的道理,并不是说完了孩子就明白了、服了。孩子最后的心服,只能是孩子自己说服自己。
读高中以后,矿矿就跟我争辩得越来越多,有一次,矿矿说:“爸爸,您无法说服我,只有我才能说服我自己!” 
孩子的自我教育是一个类似于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正如买回家的香蕉,从生到熟,要经历一个内部的化学质变的过程。我们对着香蕉说再多的“熟吧!熟吧!快熟吧!”,也只能说说而已,最后还得由香蕉内部起作用。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一个宽松的自我教育的环境。
“自我实现”
是我对孩子的“终极目标”
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极其重要。他认为一个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最高的那一层需求,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一百个人里大概只有一个人能达到这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上的人,对生命有清晰的认识,能超越自我,具有特别“锐利”的幽默感,能独处,对自己和他人都能有很大程度上的理解和宽容。

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自我实现”,应该说他的一生很成功。这也是我对孩子的“终极目标” 。
怎么达到“自我实现”呢?马斯洛本人还提出了八个建议;在我看来,这八个建议浓缩了自我教育的精髓,而且反映了和我们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人文精神。
1. Experience life fully and vividly
“集中全部精力去充分地、生动地体验每一个时刻”
关键词是“体验”。因为是非曲直、世态炎凉,需要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答案。我们常常不给孩子体验的机会,只规定孩子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结果,孩子变成我们的牵线木偶——拉一拉,动一动,不拉就不动。 
2. Be honest in your choices
“把生活看作一个选择的过程,然后去选择它”
由体验转入理性的、独立思考的“选择”,这好理解。这个建议的关键词是“过程”,作为“过程”,首先要讲究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其次强调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坚定性。最后,可能还有目标的修正和放弃的问题。
3. Be aware of the uniqueness of yourself
“倾听你自己的声音,相信你内在的需要”
关键在于,选择的时候,要倾听自己的声音,不能人云亦云。相信自己,也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在清醒的、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自信。
4. Act with integrity
“对自己负起责任”
无论是在体验、还是在倾听、或是在做选择、甚至在放弃的时候,都不能自欺欺人、随心所欲,而要负起责任。
5. Be courageous
“不墨守成规,勇于表现真实的自己,敢于与众不同”
这个与传统观念有较明显的冲突。中国人的“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凡事减三分”……都是在跟这个建议唱反调。但直面中国人的这些困难本身就是个绝好的自我教育机会。
6. Self-development  
“教孩子欣赏自己的所作所为,鼓励其做得更好”
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中国人做事,首先不是看自己应不应该做这件事,而是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做的这件事;要有作为,还是要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
7. Peak experiences 
“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用积极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生”
这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般意义的与众不同并不是件难事,比如染发、穿奇装异服等,但既要与众不同,又要做得最好,那才是难能可贵的。“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是这条建议的核心。
8. Lack of ego defences  
“不糊弄自己,认清自己的立场,并且找到放弃它们的勇气”
既要“坚持”,又要“反思”,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反思”与“坚持”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反思”可以导致“放弃”,但“反思”也可以使得“坚持”到底的信念更加坚定。
▲ 矿矿(右)在参加拳击比赛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喜欢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把结论或结果告诉孩子,忽略让孩子自己去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其实,由自己去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这是最深刻、最典型的自我教育。从小让孩子历练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的、有时几乎让人窒息的“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不亚于武侠小说里的打通阴阳生死玄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智慧小孩,才能后劲十足
很多中国孩子,小时候聪明过人,光彩照人,可长大后风光不再、甚至患上生理、心理的疾病;许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包括矿矿),年纪越低时,领先美国孩子的差距越大,年纪越高差距越小,到了高中与美国优秀的孩子相比,已经看不到或者几乎没有差距。这个现象一直在我的观察和思考中。
都说“授人以鱼”比“授人以渔”容易,那是因为给成筐的鱼当然比一条条钓鱼要快。灌输知识的教学可以在培养能力类的教学举步维艰、收效甚微时,立竿见影地“灌”许多知识、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就是灌输类的教育至今还有市场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接受灌输类教育的学生,会越往后发现问题越少、后劲不足呢?原因并不复杂,那是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要培养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学东西又多又快的聪明孩子并不一定就是智慧孩子。
什么是智慧的孩子?大概是具有一些以下的特质:
·喜欢提问题、善于提问题
·极具好奇心
·常有狂热的、可笑的主意
·玩得愉快
·能深入探讨问题、有力表达观点
·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愿与成年人交往
·能演绎推理
·喜欢寻找研究课题
·长于创造新的设计
·能学以致用,善于发明;勇于猜想
·热衷于钻复杂的牛角尖
·善于观察,善于反思、反省
虽然,如此培养智慧的孩子多多少少会影响孩子的应试和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当然,这根本上还是在考验家长的智慧、眼光、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的确是在“拼爹”、“拼娘”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