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应试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领域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很多人说这是中国特色,实则不然,美国的高中也有数不清的考试。身在美高十年级的菠萝君,要用她自己的经历,跟您聊聊应试教育。
经历过精致的国内初中传统教育,经历过拥有开放理念的国际部,又经历着正宗的美高学习生活,菠萝君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反对应试化教育。(仅仅是或许有偏见的个人观点,并没有批判任何一种方式的意思)虽然菠萝君可以看到应试化的好处,但是还是认为整体来说,应试化的观念和系统是扭曲的
很多人说应试化谈到的是父母和家长逼迫孩子们去学这学那。不管是从小学就开始就学各种奥数,还是一定要培养一个什么音乐或者体育方面的特长。有时候小朋友们本就对这个那个没兴趣,也被拉着去学;更多的是小朋友们中途失去了兴趣,仍然被逼着学下去。菠萝君对这种逼迫学习的方式保持中立态度,(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以后再聊)因此今天先不提。
今天菠萝君想说的“应试化”是 由于目的是纯粹的应试而带来的类似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菠萝君看到了很多填鸭式的学习方式的害处,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就是,它让学习变成了一件“不求甚解”的事。但是没有真正理解,怎么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呢?
我从四岁的时候开始弹钢琴,大概从六七岁开始考级。每一次考级都需要根据考官给定的调式弹音阶。然而音阶一直是我觉得最最最无聊的部分。为什么呢?学过乐理的人大概知道,我们需要记调式的名称,从哪里开始,升降号分别是什么等等。钢琴考级还要求指法要正确啊之类的,具体的我也不记得了。于是,为了考级,练音阶就变成了一个背下来并不断重复的过程。
“D大调从这里开始…有两个升号…就从大拇指和小指开始弹……” “好,这周呢你就每天练五遍这个音阶和那个音阶…” 还有呢,自然就是规定的曲目。不用我说,大家也可以想象——时间紧迫,考级之前每天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弹这几个曲子和那些音阶。弹到最后,这些曲子完全变成了肌肉记忆,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美和享受的价值。为了考级,重复练习音阶和曲子没有带给我任何喜欢钢琴的原因。
大概到了五六年级,我家长看我考级也考不了多高,与那些厉害的琴童们相差甚远,于是就放弃了让我不断考级。然后我就开始学一些和考级没关系的曲子。
学新曲子就得识谱,可惜我最最讨厌识谱。我识谱特别慢,其中最大的对手就是各种升降号。我记得当时恨不得把谱子上每一个要升降的音符都拿马克笔标出来,这样就不用每次都弹出很刺耳的音符、重新想、重新弹了。更可气的是,(我这段时间换了不少个老师)我的老师们每到我过了识谱的阶段能把一首曲子磕磕绊绊的弹下来了就转战下一首曲子。
为什么呢?家长花了钱当然想看到孩子在不断进步,然而他们又不那么懂钢琴。如果不考级的话,就只能衡量学了多少首曲子、弹完了多少本书了。然而事实是我觉得越来越无聊。每次弹曲子都是痛苦的识谱过程或者磕磕碰碰的错音,我根本听不到曲子好听在哪里,更别提在这一首曲子一首曲子痛苦的反复中获得乐趣。所以我仍然不喜欢钢琴。
到了初二上学期,作业和其他活动变得越来越多,刚好有了借口不练琴。于是那时候我就决定再也不弹琴了。哈哈哈!终于得以解脱
但是没错,故事来了个大逆转。
峰回路转的时刻出现在去年。我终于开始发现钢琴的魅力。这是很简单的因为我发现了音乐,更具体说是一首曲子本身的魅力。当时我没有钢琴老师(其实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我也不想识新谱,于是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弹一首我之前还比较喜欢的曲子。
当我把它弹熟的时候,再一遍一遍弹的时候,我终于理解了。这么多年练琴以后,我才发现琴声的美,和我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放到琴声里的那种释然。发现它可以带给我很多想象,帮我解压放松…当我再弹这个曲子的时候,我开始注意到和弦的神奇之处。为什么这个音和这个音放在一起就那么治愈那么漂亮呢?然后我就发现了音阶和调式的魅力。
再后来,我发现识谱、四个升降号,并没有那么难,只要我们对调式和音阶足够熟悉。Bingo!我曾经厌恶的音阶、调式,原来真的是所有美妙旋律的根本!我的老师们没有错,确实应该从音阶和调式开始练习,然后弹大量不同的曲子来熟悉—但是我一直都没有理解这一切的重要性,没有理解音乐是可以很美的,想要它更美,就需要对音阶和调式更熟悉
我花了这么多年,终于又回到了起点,然而这一次没有老师逼着我,我也会自己从起点认真走、一步一步走。
但是我就想,如果当时老师没有让我简单的去背下来每个音阶怎么弹,而是花时间带我理解它;如果后来我的那些老师没有费尽心思的让我弹完一首曲子就换下一首,而是换时间帮我理解调式和和弦,让我把它用在弹的曲子上;如果他们都在告诉我这些知识的同时让我知道我如果好好练习音阶、和弦,我也可以弹出很好听的曲子;如果他们让我让我弹好一首曲子,让我惊讶于我可以弹出的音乐;那我是不是不需要这么久,这么多曲折、希望、和放弃,我是不是可以早一点的醒悟呢?
我觉得学琴这件事一开始的展开方式就是错误的。为了考级,为了展示给别人自己的孩子可以弹不错的曲子,家长应试化的学习观念和老师应试化的教授观念让我学完了很多本书,考了不少级,显得有多么多么厉害。然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慢慢就腐朽了我全部的兴趣。
现在我自以为对于音乐开窍了(当然我知道我还有很多还没领悟到的地方)。回想起这十几年的经历,汇聚出了对于应试化学习这件事三方面的思考。
第一,如果当时没有把考级作为目的,如果真的把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培养对与音乐的爱作为目的的话,老师会不会更多的引领我看到曲子和调式之间的联系,看到曲子和音乐动人之处的联系呢?
第二,对于别的学科,我还有那么多没开窍的地方,我是不是现在正走在一个漩涡型下陷的大坑里呢?如果继续应试化的走下去,是不是也需要走很久很久才能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呢?比如物理有很多公式都是不加证明,直接通过记忆和反复刷题带来一种“掌握了”的表象,然后考完了马上就忘。 我们如果不用为了中考,高考,AP来时间紧迫地学物理,是不是会更好的理解呢?是不是会带来更多的兴趣呢?获得的知识是不是会被我们记得更清楚而今后带来更大的用处呢?
第三,很多人说学数学也好、科学也好是对于思维方式的训练。但是如果应试变成了目的,不求甚解变成了过程,那么我们是在训练思维方式还是在训练记忆技巧?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是不是违背了那个虚拟的、理想的初衷呢?
菠萝君对于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更不能说我就完全抵制应试化。我只是希望自己走的弯路和想到的问题能够激发大家的一些思考。期待大家在评论里表达自己的看法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文字:菠萝
排版:Jerry
校对:Bill
更多精彩文章
40°N
原汁原味的北美生活
最真实的留学经验
美国教育和文化的真面目
欢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前来分享
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所有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