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生底层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最让他们感到焦虑的,恐怕就是“没得选择吧”。
最近,大学生陷入传销致死的新闻持续不断地上了微博热搜。网友纷纷在微博上谴责害人的传销,各大平台、公安机关也提醒大学生们求职时提高警惕,莫再误入传销陷阱。在这背后,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这些贫困大学生这么容易相信传销的骗子们?为什么这些贫困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如此焦虑?
“金钱焦虑”症在他们身上格外严重
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除了“国民老公王思聪”,真正不缺钱的人恐怕没几个。每天电视上播放的电视剧和朋友圈刷屏的“爆款”文章,都在向大家展示了所谓“应该有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在无形中放大了年轻人的“金钱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群体社会化理论”:文化传承并不是个人传个人,而是群体传群体。每一个独立的年轻人,会从他们的同辈群体中习得文化。当朋友圈里展示了各种“高大上”、“享乐”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很容易就被影响,自身的金钱焦虑也会被放大。
刚刚毕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都是急切的想找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但是现实情况是,如果学历平平,又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刚开始的工资都少得可怜。这种被金钱追赶的焦虑和恐惧,让大学生的行为变得盲目,甚至有可能失去理性。
家庭和社会给予的双重压力
近日在一个网站上,有人发出这样的慨叹:研究生发现自己的收入不如卖麻辣烫,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了怎么办?
截至7月26日,此贴已经得到了两千多条回复,总计被浏览两百九十九万多次,不少网友持以下几种观点:
1.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二者没有可比性,若论赚钱能力,研究生中排名靠后的,不能和卖麻辣烫中的“成功人士”相比较。
2.卖麻辣烫也许永远都只能卖麻辣烫,而研究生却有无限潜力以及更多选择,将来一定会赚的更多。
还有人干脆就说,你硕士毕业还不如卖麻辣烫挣钱多,这只能说你自己混的不好,太丢人了。
从始至终,大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关注,都是从“收入”、“金钱”的角度考量的。中国的家长为教育的付出是世人皆知的,他们不计成本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即便贫困地区的家庭,也是竭尽全力让孩子念大学。但是,当这些孩子从学校毕业以后,面对工作市场的他们特别迷茫。
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可能比不上工地上搬砖的。如果将上大学当成一场投资的话,这场投资的“回报率”无意是令人不甚满意的。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多数不再好意思向父母伸手要生活费,但是城市里高昂的房租等花费又让他们十分焦虑,种种现实压力逼迫着他们“病急乱投医”。
陈丹青:寒门再难出贵子,年轻人看似选择很多,其实没多少选择!
几年前,富士康跳楼事件深深刺痛了公众的心。有个小伙跳楼身亡,他在生前作了193首诗,被称为“打工诗人”。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个相同的夜晚/
有个人掉在地上
陈丹青说他的诗写的很好。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到一个底层打工青年的绝望。在60、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跳出农门,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但是,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上大学不再意味着一份衣食无忧的工作,他们一样要面临社会的竞争和淘汰。大多数来自农村,失去土地,同时爹妈也没有背景的人,他们即便上了大学,实际拥有的选择也是很少很少。
也许会有人反驳,说也有很多人通过大学教育改变了命运,实现了阶层向上流动。但实际上,随着社会发展,这样的人相比以前是越来越少了。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出身富贵人家到底有什么地方值得向往?
最直接的回答是钱。
拜金不是目的,但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品质的生活和高素质的教育资源,这些都离不开钱,这是出生富贵人家最直接的优势,而钱的二次产物——资源、人脉、见识、品味、自信、自由等等,这才是钱的最大价值。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
对于出生底层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最让他们感到焦虑的,恐怕就是“没得选择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