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在外,非常困难,尤其是一开始的时候。
渐渐的,基本的困难克服了,开始沉迷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了。
学校里有研究创业的社团,你说那是给富二代们准备的。
学校里有做慈善的活动,你说那是给闲着没事干的人的。
学校里有学跳舞的社团,你说那是给身材好的骚货们开的。
学校里有兄弟会姐妹会,你说那是白人才能玩的。
有演讲的机会,你说那是给母语是英语的人准备的。
每个圈子都有每个圈子的门槛,但是你不能总是找个借口都推了吧?
其实,每一个圈子都看似和你无关。而且尝试进入一个新圈子都是跳出“舒适区”会感到不舒服。
反正你不去混最后就真的和你无关了。
倒是电视剧里男女主角最后搞没搞上对象倒和你关系挺大。
该有关系的没关系,不该有的关系一大堆。
你说,就算都和我有关,又有什么用?
进了创业社团可以了解别人的需求,分析别人的想法是幼稚还是牛逼,混个职位还可以写简历上给以后加分。
慈善活动可以在申请学校的时候证明你很有爱心。
学跳舞锻炼了身体,让性格更活泼。
进兄弟会感受美国的文化多认识点朋友。
去演讲锻炼自己的控场能力,就算讲的不好也锻炼了自己的勇气。
就像读书上学一样,你要觉得没用,那就真的都没用了
我也在这上吃过亏。现在看清自己过去的懒惰之后想明白了。
心里开始嘲笑“和过去的自己一样的”那些遇到机会也扶不上墙的人:“我可受不了这种苦““我可没有钱”“我可不是这种人”“哎,我就不适合做。。。”找个理由就心安理得的回到自己的舒适区了。
我想学数据分析,因为将来需求会很大。
但我是商科出身,离数据分析还差了至少三四门的计算机语言(爬虫,RMySQL)一丁点都不会。
换做是以前的我,刚萌生这个想法就找个理由给这想法杀掉了。比如:那是给计算机专业的人学的。或者:我是商学院的学生不适合做这种技术活。等等。
这是我的理由,别人还有些更常见的,比如:“岁数大了学不会”之类的。等我开始接触编程的时候也能碰到50多岁和六十多岁开始学的人。
他们遇到挑战的时候,心理又克服了多少借口呢?
后来想明白后问了问自己,当年出国的时候英语一句都不会说,不也走过来了么?老子去学不就完了吗? ”There’s nothing can stop me, I’m all the way up.”
成功和自己还差一个那种“不会说英语就会饿死”的环境和一颗对自己够狠的心。
枪指脑袋上你就什么都会了(注)。
我把每个人都比作是一家创业公司(不管多大的年龄)。人人都是自己的CEO,干什么完全由自己说的算。干了几十年的大公司都得转型,更何况跳出舒适区,改变一下你自己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发展的太好了,即使很多人的脑子里还在运行着过时的,错误的观念,也依然能好好活着。谁都不会被饿死了。而公司过时了不改变就得死掉,相比更悲催。
格局有点变化就吓得半死,还想什么发扬壮大? 有点门槛的地方就和自己没关系,那人生体验也太不精彩了。
GMAT考试题型里有一种是“目标管理”,选出能实现目标的选项。做这种题的时候要反复问自己,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才能不被其他看起来非常有道理的选项所迷惑,比如,你要搞一个新技术,开个新公司,别的选项告诉你新技术成功了多少多少人会失业要饭,分析一大堆有道理的,这样不好so sad。
但这些和你的目标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稍微有点理解能力的人看完我的文章,并不会误以为我要宣传的思想是“为了自己而牺牲别人利益”)
如果川普的目标是当总统,就算有十万人在川普大厦下面抗议,川总就会自责的退选?
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别总给自己找借口。
除了对自己狠一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
我这篇文章的结论有两个:
1 别总以为别的机会和自己无关。就算无关也要想方设法把它变得和自己有关,机会不可能万事具备只欠您点头了。
2 我要让你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实现目标就不远了。
(不会起误会的说法是:不畏险阻)
追求功利的路上,关注这个逼你赢的公众号。
(注)说到目标管理,还是黑社会做的最牛。我听一名美军说,阿富汗那里的黑社会进一个村子把村长拎出来,让他们种毒品,敢说不就屠村。
牺牲几个之后现在大家效率杠杠地。
分割线,加餐:

其实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当我们看见一个东西的时候是没办法判断和自己有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经常会让别人去参加某个活动,然后问问:“怎么样”,然后别人说没意思,自己就觉得很幸运的没去。
下面分享一个片段供你们参考,来自《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
“不久前,我去听过一位知名人士演讲,是关于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我本人对此早有涉猎与思考。那位演讲者开口不久,我就意识到他绝非等闲之辈,随便说出来的都是真知灼见,并提供了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我听得格外用心,他讲了大约一个半钟头,我听得满头大汗,拼命记着笔记。他讲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我估计自己能吸收的顶多不到一半,但已经是受益匪浅了。
演讲结束后,听众们都去参加茶会。我在茶会会场的文化人士之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我发现多数人都对演讲失望,他们慕名而来,却感觉毫无收获。他们不理解演讲的大部分内容,认为演讲者不是他们希望的那种一流的演说家。一位女士甚至说,“他到底讲了什么?他没说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啊!”旁边的人也纷纷点头,对他的话表示同意。
我无法赞同他们的看法。(差异可能在于)我对他的演讲题目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倾听演讲提高我的认知。我愿意思考演讲者的一字一句,认可他为演讲而做的努力,我也愿意为心智的成熟付出努力……”
看懂了上面例子的话,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别人的“意见”了。虽然听别人评论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很省我们的时间,但是别人对一个人,一件事的看法未必会和我们亲身经历过得出的结论一样。

关注公众号《留学幸存指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