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万维钢

出处 | 《万维钢·精英日课》
咱们先假想一个情景。假设你有个同事,叫老张。你偶然发现,老张在工作中似乎有一些怪癖。
比如说今天下午公司有个例会,老张准备在会上发言。他在会议开始前,会偷偷地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先做一番热身运动。他把胳膊抡圆了猛转了十圈,趴在地上做了十个俯卧撑,然后站起来又蹦了五下。他整理好衣服,拿出一支平时绝对不用、开会时必须要用的钢笔,再带上开会专用笔记本,来到会议室。
老张的座位并不起眼,但他坐在那里,感觉就好像是公司总裁一样。他环视全场,一个一个地注视与会者,口中似乎还念念有词,你感觉他好像对每个人都说了一句评语,可是谁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这么神神道道的,是什么意思?我们觉得老张有点怪,只不过因为老张是个每天上班拿工资的“普通人”。如果老张是个运动员,他在上场之前搞这么一番固定流程,所有人都会觉得是理所当然。
那我们普通人为什么就不能向运动员学习呢? 
1.高手的仪式
有一种说法认为越是经常面对不确定性的人,越容易迷信。普通人上班拿固定工资不确定性不多,就不怎么迷信;而运动员和演员的收入乃至个人荣辱都随时跟着成绩变化,就比较迷信。
几乎所有运动员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赛前准备流程,就如同宗教仪式一样丝毫不差。很多人还带着幸运护身符,有的足球教练一到比赛就要在西装里面穿一件已经很破旧了的衬衫 —— 因为那是他的幸运衬衫。普通人对此表示:呵呵。
但是《巅峰表现》这本书说,迷信不迷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高手需要一套固定仪式来让自己进入状态。
比赛状态和工作状态都不是自然状态。自然的人面对大场面的比赛会紧张,自然的人坐在电脑前更想看看新闻而不是马上潜心工作。固定流程,是顺利进入状态的好办法。
咱们以前在《行为设计学》这期日课里介绍过一位祖师爷级别的心理学家,叫斯金纳(B.F. Skinner)。斯金纳说人的行为是可以“设计”的 —— 你要做的是设置好“触发器”。老鼠看见食物就想吃,人看到一张椅子就想坐下,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家叫“地地道道”的烧烤店就往右转,食物、椅子和那家烧烤店就是行为触发器。
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因为你多次这么做,触发器和行为之间就有了一个强烈的连接,以后你一遇到触发器就会自然这么做,根本不用费力说服自己。你可以把时间和行为连接起来,每天一到点就做同样的事。运动员的流程,是把行为和状态连接起来,做了这个流程,身心自动调整到比赛状态。
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流程,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但关键是你的流程要固定不变。有人考察了50个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流程各有不同,但是共同点是都有自己的流程。我们知道康德每天总是在同一个时间从家里去大学,以至于路上的围观群众都能拿他对表。
其实就连不怎么伟大的人物,比如说恐怖小说作家史蒂芬·金,也都特别讲流程。金说他的办公室里每一件东西都是千锤百炼固定下来的结果,绝对不能乱动。只有这样完全固定的环境,才能确保他每天一坐在那里就立即进入写作状态,而不会分心。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也搞了个流程。他们每天在同一家咖啡店、买同一款咖啡喝。他们每天固定上午实施写作、下午给明天的写作研发新想法。史托伯格还特意准备了一台电脑,专门用来写这本书,绝对不干别的。
我们以前说过,学习和锻炼应该搞些多样性来保持趣味,但是这本书考察高手的做法,多样性确实不多。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做的是一件特别不确定的事情,所以要在其他所有方面增加确定性。
除了流程、环境和工具,高手精心选择的东西,还包括“人”。 
2.高手的情绪
2010年,美国空军学院做了一项研究,想知道为什么有些学员经历了四年的军校生活,体型变好了,而有些学员的体型没有变好。他们做了一些统计分析,发现学员的体型,是以中队为单位集体变化的。要不就是一个中队的30个人都好好锻炼注意饮食,体型都变好;要不就是一个中队的人都不在乎体型。
空军学院实行中队制度,30个人四年学习训练和生活都在一起。那到底是谁决定了中队的变化呢? 是中队里体型最差的那个人。 如果他好好练,别人也会好好练;如果他放弃了,别人一看连他都不在乎,自己也就不在乎了。
这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的真意啊。很多时候根本不是人品好坏的问题,我们在肥胖、吸烟、工作动力和情绪上都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有研究说,如果你有个肥胖的朋友,你自己变胖的可能性会增加57%;如果你有个戒烟成功的朋友,你吸烟的可能性会下降36%。而且不但是朋友,连“朋友的朋友”,都能间接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
所以人真是得精心选择经常跟什么人在一起。这个要点是工作和生活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如果你身边的人整天都是负面情绪,你自己的情绪也好不了,你的工作水平也肯定不行。有研究说盯着屏幕上的笑脸和表情难受的脸看上几分钟,对人的水平发挥都有影响。所以心情不好的时候要做点能让自己高兴的事儿,平时看看网上那些猫的照片也是个好办法。
高手,要主动选择情绪。
今天开头说的那位老张,每次开会的时候要注视每个与会者,还给人一句评语,这个情节不是我胡编的。上次我们说到 Google 在公司内部搞冥想训练,是因为一位工程师员工的带动,这位员工就有这个习惯。他给每个与会者的“评语”其实都是正面肯定,他是在会议之前先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这样他在会上就不至于跟人翻脸。他是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积极正面、充满合作意识。
如果你要经常参加面对面的激烈竞争,你更要学会控制情绪。人体中影响竞争水平的最重要激素是“睾酮”,这也是雄性激素的主要成分。睾酮类药物在体育比赛中算兴奋剂,但是通过自身调节,在比赛的时候多分泌一些睾酮,总是可以的。影响睾酮分泌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呢?就是积极愉快的好情绪。
关键词是主动。人就是这些人,环境就是这个环境,但是你,却可以主动选择做个什么样的你。 
3.高手的定制
你大概早就注意到了,硅谷的科技名人,都不爱换衣服……的样式。
乔布斯总是黑色圆领衫、牛仔裤和运动鞋 ——  
扎克伯格总是套头衫,里面是固定的 T 恤衫。当然他不是不换衣服,他的做法是买很多件一样的,每天换着穿 —— 
还有我们在《巨人的工具》这本书里认识的风险投资人克里斯·萨卡,总是绣花牛仔服 —— 
萨卡曾经跟记者表示他这么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媒体识别度,说白了就是让人更容易记住他。我没听说过乔布斯对着装的解释,但扎克伯格有过明确的说法:他没时间专门为穿什么衣服做决定。每天的衣服都一样,这样他就不用琢磨穿衣服这种小事儿了。
我曾经听说,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有个研究生,平时对衣着打扮完全不在乎。他的朋友看不过去,就专门陪他上街买衣服。两人在一家商店发现一件衣服不错,试穿之后也合适,朋友说这个你可以买 —— 理论物理研究生闻言大喜,说买五件吧。朋友一看买衣服哪有这么买的?反复劝说之后改成买了两件。
所以有些人的思路跟一般人不一样。我看这些人不是不讲究,而是特别讲究。他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定制”。做决定要消耗意志力,那我就把决定都留给关键的事情,小事全都走流程。
定制还意味着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工作风格。研究说有的人像云雀,早上特别精神,晚上需要早早睡觉;有的人像猫头鹰,习惯于晚上用功,早上总是昏昏沉沉。拿写作打比方,专家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云雀,你就要把需要特别集中注意力的完成写作这一步放到早上进行,下午和晚上不妨做些放松点的工作,发挥发散思维和创造性。如果你是猫头鹰,就应该反过来。
定制还意味着敢于说“不”,而且是经常说“不”。 很多社交活动不参加,很多会议不去,很多别人让你做的事儿你拒绝做。
说“不”需要强大的精神!但是最强大的定制还不是说“不”,而是 —— 用《巅峰表现》的话说 ——  “出现(show up)”。
需要做这件事的时候,你能不能按时出现在这里,老老实实就做这件事,而且长期不变。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困难。
我以前搞物理研究的时候,只能业余写作,时间非常有限。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要写800个字,每周至少写五天。我画了一个表格,哪天写了800个字就打个勾,哪天没写就画个圈,我力图确保每周至少有五个勾。
我坚持了大概四五个月。非常非常困难,有时候上上网看看书一晚上就过去了,根本不想写。后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一周我没有做到五个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感觉这个“坚持”就好像“童子功”一样,几乎是一旦破功就等于彻底放弃。
这个教训是如果你只是出于业余兴趣做一件事,你很难坚持。其实哪怕是为了赚钱也是很难坚持。舒舒服服过日子,什么好吃就吃点,什么好玩就玩玩,根本花不了多少钱。为什么有的人不过这样的生活,非得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定制一个艰苦的生活呢?
有人问扎克伯格为什么每天都穿同样的衣服,扎克伯格的回答是这样的 —— 
“我现在是处在一个特别幸运的位置,每天起来就能为超过十亿人服务。我就觉得如果我把任何精力花费在个人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儿上,我就是没有做好我的工作。”
换句话说,他们工作不完全是为了自己。你要想坚持这么困难的工作,为了眼前这点事儿努力工作没啥意思,你得有一个更大更远的目的,得找一个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为了家人和孩子也可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结了婚的人工作表现更好。为了改变世界,当然好。
史托伯格和马格内斯的建议是你应该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去寻找这个目的。这符合决策科学,我们在《成大事者怎么才能不纠结》这期专栏讲过,难以选择的时候,价值观是个很好的选择标准。
不过我更喜欢戴维·布鲁克斯在《通往品格之路》这本书里给的建议。布鲁克斯说的是“使命的召唤”。他这本书里说的全是真实的英雄。这些人中有好几个是本来过的浑浑噩噩不知道该干啥,突然遇到一些事情,感受到使命的召唤,从此为之奋斗终生。比如说有一个人,目睹纺织厂女工被大火烧死,内心极为震动,从此专门为妇女权利奔波。
前几天《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叫《小高潮》,其中引用茨威格的一句话,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使命就有这么重要。
我们专栏的发刊词,是以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论开篇的。马斯洛说人的一个高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就让我们以“自我实现”来结束第一季吧。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是这么说自我实现的 —— 
“自我实现是个无法瞄准的目标,因为你越是追求它,你就离它越远 —— 自我实现,其实是自我超越的副作用。” 
— 第一季完 —
以上内容,出自《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一季),点击下图,订阅专栏和全球精英大脑同步,在第二季之前(9月18日上线),重温过去的精华思想↓
记住我们的暗号:1043,9月18日,第二季再见。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专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