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的布鲁克林天气不错。在Bogart艺术创意区的一间工作室里,四个年轻人正在处理手头上的工作。他们是一个摄影团队名为MIC,Made In China。下午两点钟的时候,MIC的成员Lisa正站在路口等我。
MIC工作室所在的大楼从前是个厂房,改造后便成了许多艺术家成立自己工作室的最佳选址,据说陈丹青大师也曾在这里生活过。推开灰色的大门,Lisa把我带进室内。和我想象中的摄影工作室不太一样,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凌乱的设备,只是一片空旷。巨大玻璃窗旁摆着一张方桌,四周随意立着几个摄影灯,靠近门口还有一排衣架。我把视线投向窗户时,工作室里的一个人便指着窗外的一面墙说:“以前窗户外面没有这个墙,阳光可以照进整个工作室,非常亮堂,很舒服。”
这个团队刚刚拍完2017年纽约的春季时装周,正处于休假状态。在那之前,他们也是连轴转,先是去年秋季的纽约时装周,再是吴亦凡的MV《JUICE》的拍摄。
顾忠升,作为一名曾经和无数明星合作过的资深摄影师以及MIC的创始人,说他最欣赏的艺人其实是吴亦凡:“去年我们团队到洛杉矶给吴亦凡拍摄新单和幕后花絮。发现与他合作很轻松,没有很多要求。不像其他艺人,这不让拍,那儿不让拍。是一个挺单纯的小孩儿。”
Lisa最喜欢的合作艺人则是蒋欣。“华妃真的特别接地气。我那个时候刚来美国不久,拍摄前,我进到她的房间,看见她助理正在吃美国那种长条软糖,我就说,给我也来一根儿。蒋欣马上说:诶诶诶,你别吃那个。你是不是饿了没吃饭啊,你等会儿,我知道你想吃什么。接着蒋欣就从兜里掏出很多鸭舌说:你在这儿吃不到这个吧,我可爱吃了!完了给我一个还不够,又给我兜里塞了一堆。下楼去拍摄的时候,她助理刚撕开一个鸭舌,蒋欣马上说:你别吃了,给她!”
Lisa感慨道:“一个明星红啊,他都是有原因的。敬业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品质。”
去年秋天,MIC接下了唐嫣和Coach的短视频拍摄工作。拍摄当天,唐嫣从纽约大学的法学院图书馆走出来,右拐有一个路口,Lisa他们要求唐嫣尝试多走一段路,以便拍出一个长镜头。唐嫣说,没问题。整个摄制组当时已连续拍摄多天,然而在调光的间隙,唐嫣也不得休息,被其他媒体摄影师拉去街拍。现场忙得不可开交,Lisa累得快拿不动相机,但是唐嫣的笑容依旧挂在脸上并一遍一遍地走位。
2005年,顾忠升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当大多数应届生还沉浸在毕业的怅然所失和找工作的焦虑时,顾忠升决定和一帮留学生创建一家小型摄影工作室。在北京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顾忠升的工作室慢慢有了声色。他的生活变得按部就班,每天见同样的朋友,去同一家酒吧。他开始对现下过于安逸的状态感到厌倦。2012年,顾忠升从美国加州一路旅行到纽约,发现自己爱上了这座城市,他说:“就有点像喜欢动物的人,突然来到了肯尼亚看到动物大迁徙时的那种兴奋感。”于是2014年,放下了在国内的一切后,32岁的顾忠升来到纽约,和现在的这帮人相识,互相认可彼此的理想,并于2016年正式注册MIC Studio,落户布鲁克林。
在纽约创建MIC的过程中,顾忠升坦言最难的部分是资金。他说:“一开始没有钱么,我就自己先投入一笔钱,至少有几万美金吧,然后其他人主要投入时间和热情。”有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后,MIC开始接商业活动的单子。第一笔单子是顾忠升当初在北京和广州的一个客户推荐的潘婷广告拍摄。之后,除了顾忠升以外,工作室的其他人也陆续带来他们的人脉和资源。这四个人的创业在慢慢的积累中有了名声,他们没有在社交网络上做眼花缭乱的广告或宣传,因为顾忠升说:“我们想靠口碑,而不是靠广告发展起来,所以我们想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把事儿做好。”
问到顾忠升当初为什么选择创业而非投靠现成公司时,他想了一会儿,坦言:“没想过,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这个行业流行成立工作室这种模式吧。”顾忠升谈话的时候在桌上放了张白纸,写下了几个数字,画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几何图形。我每问一个问题,他都要想很长时间,有的干脆直接回答不知道,绝不会硬着头皮给你扯一段回答。在微信上对话时,顾忠升的用词也总让人想起上世纪的老干部,标点符号使用精准,言辞正式谨慎。唯有在群上和工作室的人互动时,他才会显出一点“生动”的气息。
第一次提起成立工作室的想法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顾忠升、Mark和Lisa三个人当时都在场。正在发邮件的顾忠升突然坐到Lisa身边,问她要不要一起合伙开工作室。Lisa回答说:“创业?可是我没钱啊。”顾忠升笑了,说:“没钱没事啊,我们一起挣钱。”
说完这事儿不到半个月,顾忠升在美国递交完O1签证(艺术、科学类人才留美签证)的资料便回国了。Lisa很紧张,因为他们几个人能不能合伙开工作室完全取决于顾忠升能否留在美国。她每天都发微信问顾忠升:怎么样,有没有消息啊?
没创业之前,Lisa在大学时的梦想是有一天能给像《Vogue》、《时尚芭莎》这样的杂志拍片。她在大三的时候有幸进入到北京一家最有名的摄影棚做实习助理,也正是这次的实习经历改变了她对时尚摄影的认识。
“当时徐静蕾来我实习的那个影棚拍摄,而我真的是只能站在那儿看,连上去摸那个灯、收插线板的资格都没有。因为灯很贵,一个要好几万,而且收插线板也是很讲究的,从你会不会收插线板和反光板就能看出你之前有没有到专业的影棚实习工作过。上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和那些Vogue的大师拍的照片差不多,想着自己也能上Vogue了。但我发现,一旦真正踏入这个行业以后,你想的事情将不再是能不能上杂志、怎么模仿炫酷,而是怎么样把照片呈现得更深层次,有个人创作性。在这个行业里,要想混得好,一个靠的是人脉,另一个就是看你拍摄的感觉好不好。”
三个月后的某天晚上,Lisa躺在床上,突然收到顾忠升在合伙群上发来的消息:兄弟们,等着我回去吧,我签证过了。Lisa“噌”地一下从床上跳起来,开了瓶白葡萄酒拍照给顾忠升发过去。她说:“我知道,我们是真的可以开始做点事儿了。”后来几个人又认识了擅长视频制作的William,正式走上创业之路。
顾忠升平时喜欢在微信上给Lisa转发一些心灵鸡汤,所以Lisa平时都管顾忠升叫叔,她说:“我的脾气很急还老拿不定主意,但顾忠升很温和,做事又有自己的原则,就感觉他像我的家人一样。”
MIC的确像Lisa所说的,是一个家一样的存在。顾忠升担任如山的“老爸”角色,Mark比较像经验丰富的“二叔”,沉稳的William是“大哥”,年龄最小的Lisa是“女儿”。
工作的时候,顾忠升喜欢让大家随着自己的思路去发展,只在出错的时候略微提醒,而Mark则完全不给犯错的机会。Lisa说:“Mark好像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苦口婆心地劝告我不要走这条路。但那个时候我的想法就是:我怎么就不对了啊。就像对待妈妈,你总有叛逆的时候。”
Lisa说完,Mark马上用东北口音插了一句:“别恶心了,谁是你妈!”然后两人哄然大笑。
William说,Mark是工作室里最有生活品味的人。作为一个研究视觉交流与艺术多年的老手,Mark在团队里主要负责设计。他出身艺术世家,父亲是做建筑的,母亲是学书法的。Mark自己坦言,从未想过除了艺术之外的道路。
八年前,Mark在日本留学毕业后没直接回国,他选择了落地纽约。在纽约的这八年里,Mark创了N次业,失败过,也经历过喜悦。他说做艺术跟创业很不一样,一个是生活,另一个更像是打猎,而他更享受前者。
有人曾经质疑MIC,觉得他们其实过于商业,对于这件事,Mark有自己的解释:“做一件事儿的时候,你绝不能老是想着它的后果。你像陌陌,它一开始也没想发展成中国最大的约炮神器,那你觉得它脱离轨道了吗?很多事情都是不可控的,商业摄影也是。 看起来我们好像总是在跟商业打交道,但实际上跟时尚大牌和明星合作的过程更纯粹,因为他们背后有很专业的团队,而你和团队有更相近的想法,所以你们交流的也是艺术。”
与很多在美的华人摄影工作室不同的是,MIC更像是一个创作型工作室。他们有商业活动的部分,但同时也要创作作品,比如Landing In New York, 一部讲述了外地艺术家落户纽约后如何生活、创作的纪录片。顾忠升说:“我们不是一个production house。我们有艺术和创作的一方面,并在这个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商业订单,而不是你让我拍什么我就一定拍什么。”
对于未来的MIC,顾忠升是这样设想的:“将来希望把MIC做成一个以华人为基础、地点在美国的创意制作团队。让到美国来寻找专业摄影团队的中国品牌得到最有效的帮助。” 除此之外,我从Lisa那里了解到,顾忠升曾和她谈起人生理想,这个理想听起来让人觉得心潮澎湃却又有些“海市蜃楼”。顾忠升说:“希望以后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发掘出更多有才能的人,然后把他们在这个行业里真正地带动起来,教给他们更多的经验。” 我问他,打算怎么实现这样的理想,他笑了笑,表示自己现在还没有到达那么大的平台,需要继续发展。
MIC的确发展得愈来愈好。我和Lisa谈起是否会担心未来的MIC不再有这样亲如一家的感情时,Lisa给了我一个有趣的答案,“一个公司的改变是自然的。一旦你成事了,成大公司了,你见过哪个世界500强一进去跟个大家庭的啊?不会的,那是工作,讲究的是效率和质量。所以我觉得很多人可能在每个阶段都要接受不同的改变。虽然也许我们四个人10年、20年后都不在一起做事了,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对他们的感情是不会变的。”  
太阳从中午的灼眼慢慢变得温和,工作室里的阳光一点一点斜移。顾忠升穿上了黑大衣准备离开;Mark从外面推门而入,问结束了没;Lisa收拾着桌上的东西,回答说马上好;William已经消失得悄无声息。这四个人的一天在琐碎的杂事,探讨,欢笑,咖啡香,以及咔嚓咔嚓的相机声中渐渐结束。每一天,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奏都很快,这几个人也没有时间想太长远的东西,行业里不断涌来的人才和竞争对手已经让他们觉得即刻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他们想,当下的喜悦和逐渐成长便是最满足的事情了。
本文收录在NEBULAR第二期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获取更多杂志详情
作者:秦之琳
摄影:汪恩泽
美编:阮佳镱
感谢MIC提供部分配图
人|故事|經歷|青年態度
北美新媒体平台
N E B U L A R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