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讲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企业的需求。前几天与一位企业管理者吃饭,他说起现在的招人难,很难招到优秀的大学生。这位已是60多岁的老先生,近期还在自修一些新知识,并指导一帮年轻大学生搞新品研发。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毕业大学生。一个四川的父亲在上海某公司打工,平时省吃俭用,年底公司发五万奖金,这位父亲要求打到儿子的银行卡上。公司负责人一问,原来是其儿子大学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不工作成天泡在网络游戏上,依然需要老父亲养活。
据了解,这并非个别现象,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抱怨说自己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还需要父母供养。同时,企业愿意化代价找到合适的人才,但很困难。
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影响因很多,大家自己分析。作者仅对现在的大学教育质量作个非常浅显的解析

基本教育和高等教育
现代社会,通常把教育分为二个层次,基本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是通识教育,比如说中国规定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后,一般都会上到高中毕业或职业中专毕业,这时候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通常任何一个社会,人群智商都符合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是理解世界的伟大工具
大多数人资质平平,少数人天资突出,还有少数人资质较差。资质较好的就适合继续求学,在知识领域接受更加系统的训练。比如欧洲最富庶的瑞士,每年大约有30%左右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其它的70%的年青人,会参加职业教育。
在全世界的族群里面,中国人是特别重视教育。从一千五百年的隋朝,就出现了通过考试选拨人才的科举制。“十年窗前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通过层层考试,让那些天资突出的人才脱颖而出,本意是对人才的筛选,事实上也成为寒门子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进入仕途的主要出路,有其合理性和公平性。中国历史大批出身寒微之人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成为国之英才。以清末为例,最后一位状元张謇,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影响巨大。还有蒋梦麟、陈独秀这些著名人士,都是秀才出身。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每个中国人改变命运的梦想。下图是历年高考录取人数示意图:
选择三个年份的数据
录取人数(万)
年份
1990年
1999年
2014年
大学
61
160
698
研究生
3
9
63
可以看到,1992年以前的大学生是非常有限的,年录取人数规模在60万左右。那时候能够考上大学的,大都属于智力精英。1993年到1998年之间开始扩招了,年录取人数增长到100万。1999年起高校开始大量扩招,当年的录取人数比1998年增长48%,录取比例从1998年的34%提升到56%。本科比例少怎么办?好办,把本科扩充为一本二本三本;本科还是少怎么办?好办,把专科升级为本科;专科升级了,没有专科了怎么办?好办,把中专升级为大专。于是,中国的大学就象吃了激素一样快速膨胀,大学合并成超级综合性大学,专科学院升级变成大学,学校变成学院。教育部门通过二十多年的大干快上,高考年录取人数增长了10多倍,研究生增长了20多倍。现在大学高考的录取率已经达到74%,大多数都是本科生,水涨船高,中国的博士生数量也已经成为世界第一。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培养,有其规律。
那么,大学教育资源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呢?我们看到很多大学搞经济开发区一样,一圈就是几千亩地,盖起了气派的大门,还有各式漂亮的教研大楼和宿舍楼,但学校不是工厂,增加条流水线,招一些工人稍做培训,产量就上去了。更不是养猪场,多盖点猪舍,多投放点饲料,生猪出栏量就能够翻翻。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这样理解大学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要有好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追求真理、自由探索的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但这个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却被忽视了。先撇开高校教师的质量不谈,单看下全国普通高校教师的数量
从图中看到,二十多年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只增长了3倍多,再扣减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加在高校教师头上的科研项目、论文课题、绩效考核的各种任务指标,简单估算一下,现在的高校教师能够化在教学上的精力不到以前的1/3。作者曾经遇到一位知名大学的学院院长,坦承带了数名博士和十多名硕士生,有的研究生一年也见不了一次面,至今连名字都记不熟。但没有办法,这是学校规定的硬指标。
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完全脱离了教书育人的基本属性。一方面是层出不穷的管制,一方面是层出不穷的捞钱。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把小学中学的基本普及教育变成了精英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激烈竞争,高级班、强化班、火箭班层出不穷;而把大学的精英教育变成了生产线模式,大学成了文凭制造的流水线,大批量制造劣质产品。
相当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在高中就消耗光了。进入大学后,能够学到什么?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大学生活,不仅浪费了父母辛苦的血汗线,而且白白消耗了四年的大好青春。
家长能够怎么办?
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用实际行动对现在的高等教育投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高中生,放弃高考的越来越多,很多优秀学生在上初中时就已经定下了出国留学的方向,不少名校学生出国留学的比例超过50%,而上海复旦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此类顶尖学校的出国比例更高。根据2016年教育部数据,中国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的人数达到了26万人。
但出国留学其实也是很多中国父母无奈之举,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以每人每年学费生活费5万美元计,每年中国父母就要为留学支出一百多亿美元。而且孩子远隔重洋,国外大学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

观点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其实很简单,劣质的高等教育造就了大批劣质的大学毕业生。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需要最多的是中等学历的专业人才。
现在国内的高等教育只是一块华而不实的装饰布,对大多数家庭而言,学一门谋生的职业技能,可以独立生存,比获得一张本科文凭更加靠谱些。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或是独立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与其在国内大学里浪费时间,不如考虑放弃高考,努力参加职业教育,早点参加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但这并不代表放弃教育,现代网络技术的兴起让知识的传播成本急剧下降,在工作中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是一生享之不尽的财富。
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趋势。
也许,现在是该对高考说“不”的时候了。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