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历史的囚徒”(ID:lishideqiutu2017)
那个年代,多少英雄豪杰,无数奇人异士,都不甘于寂寞。
可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现在,只剩下他在演独角戏。
司马懿。
他的坚韧和隐忍,并未获得生活的奖赏。
深入骨髓的疲倦,一瞬间席卷了他。
1

洛阳,司马门。
冲天的火光中,一位须发皆白的将军骑着他的战马,像尊雕塑一样矗立在广场上。他的身后,还有装束整齐的几十名将领。
深夜的风,凉飕飕,吹乱了他的长发,暴露出他的沧桑。
70岁的司马懿终于出手了,他由此成为中国政变史上年纪最大的人。
那是公元249年,曹操逝去已29年,他的曾孙曹芳当皇帝已10年(年号正始)。
这次政变特别顺利,只是放了一把火,杀了几十个顽固的军人,整个洛阳就被司马家族控制了。
司马门是都城夜生活最热闹的地方,人们习惯在这里撸串、唱K、放风筝、跳广场舞。
但现在,除了巡防的士兵,一个群众都看不见。
很多人还不知道洛阳城今夜发生了什么,但看满大街的军人和火光,大事无疑。
司马懿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了他的对手曹爽。
高手一般不出招,出招必胜。


就像20年前面对诸葛亮,他自信地对身边人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10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谋圣诸葛亮的遭遇如此,更何况一介武夫曹爽?
曹是个很小心、心也很小的人,因为他的权力没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逐渐养成了任人唯亲,专权乱政的坏毛病。后来他还一意孤行出兵伐蜀,令魏死伤惨重。
他还是一个讲排扬的人,起居自比皇帝,毫不注意社会形象。
他酷爱杀人、整人,尤其是可能威胁他的人。一向低调的老臣司马懿也被逼到了悬崖边上。
终于走出了这一步!司马懿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口气,他憋了43年5个月零13天。
政变那天晚上,他根本没睡着。
他喝了很多酒,度数很高的酒。
对一个男人来说,酒是好东西,可以壮胆,可以反省,可以解烦,可以表白,有的酒还有益健康。
酒后,还可以无所顾忌地狂笑、痛哭、手舞足蹈。
真是人生胜境……
酒入肠,人兴奋,司马懿开始思念那些已作古的亲友和敌人。
一代枭雄曹操,父亲司马防,还有曹丕、诸葛亮、杨修、不颠和尚……
他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掉下来,砸到地上,仿佛还听到了“扑扑”的钝响。
是因为孤独,抑或伤感,他也分不清。
他只是觉得那些故去的朋友太不够意思——你们已然离开,却让我来收拾这个混乱的世界!
2

他首先想到的人是曹操。
西汉末年,曹操是天下的实际持有人,除了眼球突出(有人说是甲亢晚期),他的优点和缺点也都很突出。
他博爱又残忍,猜忌又坚定。
尤其是他的人才观,对后世影响很大:不用即杀。
他的死亡黑名单上有很多名人,华佗、杨修、荀彧、孔融……
司马懿早慧,被很多人看好。
他出身红身家庭,世代喊吾皇万岁——祖先司马钧是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司马量和祖父司马隽官至太守。
他是个好学生,从小辩才一流,写得一手好文、一手好字。
但他讨厌课堂知识,那些四书五经、策论表判,古板沉闷,对他来说,毫无挑战。
他酷爱下象棋,经常跑到慈圣寺藏经阁去找一个和尚杀两局,那个和尚叫不颠。
不颠通过下棋时的仔细观察,认定15岁的司马懿不是一般人,今后必是经天纬地之才。
在不颠看来,人生如棋,得失进退,成败胜负,存乎一心。
古代修行之人就是有水平,料事如神。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囚徒也想碰到这样的和尚。
司马懿很早就被曹操盯上了,之前说过,曹操最喜欢考验别人。
如果他生活在现代,一定找不到对象,因为没人能通过他的考验,或者说,没有哪个正常的女青年,会接受他没完没了的考验。
曹操很喜欢跟比自己小两轮的司马懿聊天,大到国际气候,小到打猎摔跤。
有年冬天,两个人一边烤火,一边唠嗑。
司马懿离开的时候,曹操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将没吃完的黄豆倒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刚走出大堂的司马懿回过头,看了曹丞相一眼。
那一眼,让曹操内心一惊。
史书上称司马懿那个POSE为“狼顾之相”,是一种随时准备攻击其它生物的信号,很危险。
从此,本就多疑的曹家就像防贼一样防着司马懿,就连他一心辅佐、后来登上帝位的曹丕,每次让他领兵打仗,都会及时收回军权。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为了远离曹操,他割过草,喂过马,还想到乡下务农。
但曹操非常爱惜德才兼备的人才,强行提拔他到重要岗位,是为文学橼(皇家学校的补习老师)。
被人强拉去当官(不是壮丁),也算是一种甜蜜的痛苦吧?
3

他想起了这几十年来,自己苦练忍术的往事。
忍术并非东洋绝技,早在1800年前,中国河南焦作人Yi ShiMa就已经集忍术之大成。
乱世中要想有所作为,首先要保命。
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有很长的一段路,司马懿认为那段路叫“忍耐”。
一个人知道为何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大愚若智,司马懿刚好相反。

这是一种逼出来的生存智慧和处世哲学。
锋芒太露,很容易人头落地。
主薄杨修,总爱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最后被残忍杀害。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杨修之死,震惊了司马懿。一天又一天,他思考着“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等重要的人生命题。
有一个傍晚,他看到夫人张春华穿着男人装散步,忽然悟出来:男人得装。
于是,那些年他装弱、装傻、装病、装瘫、装死。
从表面看,他弱爆了。
实际上,他在伪装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成了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
有人为了激他,到处造谣,说诸葛亮外号“卧龙”,庞统外号“凤雏”,司马懿也给自己起了一外号:“冢虎”,顾名思义,就是“蛰伏在坟墓中的老虎”。
一般人肯定会跳出来,对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发表重要讲话,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我,是被冤枉的。
但是司马懿心态好,他没去搞舆情应对,也没有动用社会关系删帖。
对这个外号,他笑而纳之,装作这事没发生。
因为他知道,通过这种尘世的逃避,他才能真实地面对自己。
而且,会戴面具的人结果都不坏,面具越多越安全。
孙膑、朱棣、唐伯虎都曾装过疯,挽救了自己。
更多人假装沉溺于酒色(这个对当事人的演技、身体要求很高),让人放松对他们的警惕。

据说刘备的儿子刘禅也很能装,表面低能,其实有过人的机智。
所有人都见证了这样一件事:公元246年,回乡养病的司马懿新娶了一个宠妾,终日沉溺于酒色,此事直接导致他与原配夫人感情破裂。
大家都说,司马懿在享受最后的时光,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
谁知道,那只是他演给政敌曹爽看的。
不久,曾经难受得一口粥都喝不下去、满身中药味的司马懿,甩掉“白天文明不精神,晚上精神不文明”的帽子,忽然发动政变,率军攻入皇宫,挟持了郭太后。
在司马懿的授意下,朝廷专门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对罪臣曹爽“诛三族”。
同样爱演戏,曹操胜在动,司马胜在静。
曾与司马懿互相倚重的曹丕
4

一个人,不仅要会装,还要活得长。
曹操算准了,司马懿不敢鲸吞曹家的基业,因为他的儿孙们一个赛一个强。
曹家人对打仗很有感觉,一般10岁就奔赴战场,是永远冲锋在前的战斗英雄,没几年就可以带兵,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是理想的、优秀的、合适的革命接班人。
但很遗憾,他们个个短命。
曹操活了65岁,有25个儿子。
但他的子孙似乎受了诅咒,寿命都很短。
钦定的接班人曹丕,只活了39岁;
曹丕的弟弟曹彰,35岁早逝;
作“七步诗”的神童曹植,享年41岁;
很有科学家天赋的“称象天才”曹冲,13岁时夭折。
第三代的佼佼者曹睿,34岁驾崩。
东吴著名谋士陆逊曾评价,曹睿深得其祖父曹操的真传。当年曹操曾高兴地说,有了这孙子,曹家的事业至少可以传三代。

可能这跟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时的感觉差不多——心里美极了。
后来曹睿果然很有建树,在司马懿辅佐下,成功击退吴、蜀的多次进攻,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
即使在诸葛亮、郭嘉、周瑜、荀攸、庞统、徐庶等一众不安分的谋士中,司马懿也是笑到最后的。
世事如泥泞,让人深一脚浅一脚。也许他踩在泥上的姿态并不优美,但毕竟活下来了。
而只有活着,才能笑得出来。
诸葛亮同志
5

又呡了一口酒,司马懿想起了诸葛亮。
他们是三国军师里的双子星座,司马懿之所以没有小2岁的诸葛亮耀眼,面目也阴沉难辨,全因为他在《三国演义》中戏份太少,登场时间太晚。
他们两个人,是战场上的对手,但,更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一个杰出的人,能没有朋友吗?答案是:不能。
想当年,就业形势不好,诸葛亮失业在家,司马懿就去卧龙冈找过这位隐士,两人就国际国内形势交换了意见,一时相见恨晚。
窗外,夕阳满天,洒在两个人的身上,很有中国画的意境。
高岗枕流水,鸟鸣伴松风,疏林掩茅芦,柴门半自开。
那种意境,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静。
他们曾有一段对话。
诸葛亮:外面的世界很大,你去试了之后,感觉如何?
司马懿: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诸葛亮:说具体点。
司马懿:入世,学可致用;出世,浪费此生。
诸葛亮:最近有个叫刘玄德的人一直想请我出山,你说我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司马懿:很羡慕你现在有个安静的家,很多时候,我想像你一样,回到家就关上门,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这是“家”的最大意义。
……
一个自称对历史很有研究的人表示,关于诸葛和司马之间那些离谱的传说,不要轻易去相信。
传说,魏蜀两军对决,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上阵,送女人衣服给他(这样的雕虫小技,太小看司马懿,也矮化了诸葛亮)。
还有人说,诸葛亮临死的时候,料定司马懿会偷看自己压箱底的秘笈,于是在书页上涂满毒药,因为他知道司马懿有个陋习:边看书,边舔手指头(典型的民间传说,只有一个目的:美化诸葛亮)。
他们那种高手之间的感情,也许一般人永远体会不到。
就象《三少爷的贱》里所讲述的:一个武林高手,死在对手剑下,脸上肯定满是微笑。
这就是痛快与痛苦的区别。
最后,想送一句司马懿的名言给大家。
在他所有留存于世的文字中,囚徒唯独觉得这句说得最在理,也能被终日忙碌、却日益空虚的我们所用。
“最好是好的敌人,做事只有百分之百失败,无百分之百完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