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Brad Stulberg、Steve Magness
编译丨Anna
Adam是谷歌无人车项目的一枚工程师(现该项目已建立成单独的分部,称为Waymo)。
用Adam的话来说,他每天的工作节奏简直“接近狂热”——只要一进入实验室,外面的世界似乎就自动屏蔽掉了。这是他的原话,而且我们发给他的邮件几乎都完全收不到回复。
工作的时候,Adam总是全身心投入、把自己整个沉浸在无人车的世界里。毋庸置疑,一旦Google开发出了无人车,这一突破将彻底打破当前的行业格局。不过Adam还没看得那么远,因为在他面前还摆着一大堆问题。
对他和他的同事来说,目前最要紧的是,研究出如何让一个时速70英里的非生物(即无人车)学会区分遗失在路上的塑料袋和不小心跑到路上的麋鹿。他所关注的是那些近在眼前的、可以解决的挑战。
测试中的Google无人车
Google就是以类似的项目为单位建立起来的。其运作理念可以概括为“迎难而上”,也就是说,失败不是工作的结果、而是实现成果的推动力。
此外,Google还吸引着最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最具创造力的思考者、对自己所劳最具热情的工作者。加之严格的“截止日”政策和丝毫不惧挑战极限的同事,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何诸如Adam的员工会如此“沉迷工作无法自拔”了。
如此一来,Google成功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压力的氛围;但Google也同样知道,注重休息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如果只张不弛,公司不仅会失去创新这一原动力,更会产出一批疲惫不堪、心力交瘁的员工。
“过劳”无疑是Google眼前最严峻的威胁之一。而且,如何让员工缓下来这个问题要比如何推动其进步显得更为艰巨。
幸运的是,针对这一问题,Google也找来了同样具有创意的一批人才来给出解决方案。休息的学问不同于Google其他的那些项目,它不是通过最尖端、最前沿的技术解决的。相反的,在Google,有关休息的政策可以追溯到一种古老的东方传统。
找寻你内心的“关键字”
在Google成立的早期,Chade-Meng Tan,也即谷歌的第107号员工陈一鸣,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要开足马力全身心工作很容易,然而要放松下来却十分艰难。一旦投入工作,即使是在周末、工作日晚上短暂地休憩也成了不可能的事儿。
这是因为,即使早期的Google员工想要休息,工作中那紧密的节奏和紧张刺激的氛围也会阻碍他们。Google成长地很快,但陈一鸣却很快就明智地意识到,这种只张不弛的工作形式是不具有持续性的。
陈一鸣还因拥有大量与名人的合照而著名,其与名人的合照集甚至被做成照片墙在Google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图为其在Google的合照墙,现已被液晶电视取代
在谷歌,陈一鸣是一名软件工程师;而工作之余,他则是一个“正念冥想”的爱好者。
“正念冥想”是佛家一种静坐冥想的形式,冥想者被要求将心神完全集中于呼吸上;陈一鸣正是通过这种正念训练将自己从紧张的工作模式切换到休息模式。除此之外,他还发现冥想能进一步刺激他的灵感。于是陈一鸣认为,正念就是Google所需的秘诀。
2017年,陈一鸣在谷歌内部发起了名为“搜寻你内心的关键字”的七周冥想课程。起初,课程参与者寥寥。同事们都颇为不解,为什么一个神秘兮兮、要求参与者点着蜡烛低声吟诵的“新世纪活动”会对他们有好处。
但是没过多久,一鸣的同事们就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绝非他们所想的那么浅薄;相反,这门课竟然有着改变他们工作、生活方式的力量。
没过多久,通过了冥想课程的学员们就开始四处夸赞课程的好处了。他们觉得,自己变得更冷静、更敏锐、更能集中精神了。每天工作结束后,他们学会了松开脑袋里扯紧的弦;假期中,他们学会了脱离工作、全身心放松,让休息变得更高效。
于是经过大家的口口相传,“搜寻你内心的关键字”很快在Google火了起来。很快,学员的热情已经超出了一鸣的想象。冥想教学原本只是他在编程之余所做的事儿,于是如今他已经没有了足够的精力来指导更多学员。随着课程的继续火热,Google的领导班子也不得不注意到这门课程的影响力: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其员工变得更加健康、快乐、高效。于是领导们找到了一鸣,问他愿不愿意做一名全职的正念冥想导师,同时作为主管建立起一个叫做“个人成长”的新部门。
“搜寻你内心的关键字”于是进一步成长了起来,甚至最终脱离了Google。
如今,以该课程为主导的领导力学院Search Inside Yourself Leadership Institute (SIYLI)已经建立起了更广的运营范围,开始向各类组织提供正念教学。一鸣则作为学院委员会主席跟进学院发展,目前他麾下已有14名全职员工共同参与正念的宣传推广。
大脑的放松与创造力有什么联系?
研究证明,冥想或其他类型的休息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员工脱离紧张的工作模式,甚至还有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001年,Marcus Raichle,一名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家、医学博士,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对人的大脑进行了扫描研究。Raichle发现,当人们在出神、开小差的时候,大脑的某个特定部分会被激活。他将其称为“静息状态网络”(或称默认模式网络)。
有趣的是,一旦Raichle的研究对象开始集中精神,大脑中静息状态网络的神经元就会停止活动、而其执行任务所需激活的其他脑区则开始活跃。
左上(default mode)为静息状态网络下的大脑核磁共振成像图
Raichle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对放松状态下大脑的进一步科学探索。这一领域的研究团体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认为我们的大脑正处于“关机状态”,我们大脑中的一个脑区,也即静息状态网络,仍然是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默默工作的。下面你们也将看到,正是这个在我们自以为关机的时候开机的脑区,掌管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意性突破。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最有创意的时候。当你为某个难题绞尽脑汁的时候、却突然灵光一闪的时候,你此时正在干什么?有相当大的几率是,你想出答案的那一刻,并非是你正在全身心试图解决问题的时候。你更可能是在冲着热水澡、开着小差的时候迎来了顿悟的瞬间。
Raichle因其在认知特定网络领域的贡献于2014年获卡夫里奖,下图为2014年卡夫里奖神经科学领域的3位获奖者:Brenda Milner(左)、John O’Keefe(中)和Marcus Raichle
学会“关机”
那么,正念究竟是怎么帮到我们的呢?简单来说,正念就是要求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当下、认真对待自身及周围的环境。或者我们可以把冥想当做一种具有高度针对性的训练,其目的是让我们在每个时刻都更加专注于当下的事务。
冥想的过程其实很简单:
  • 找个舒服的位置坐下,最好能同时确保环境足够安静
  • 深呼吸几下,通过鼻子缓慢地呼进、呼出
  • 让呼吸的节奏逐渐趋于正常,把精神集中到呼吸的感觉上;如果有杂念浮上心头,可以把念头短暂地转过去,但是随机要再集中到呼吸上
  • 调好定时器;先从1分钟冥想开始,随机逐渐增加冥想时间的长度
灵光一闪的瞬间不一定只是在冲澡时浮现,也可能是在你散步的时候、跑步的时候。
许多著名哲学家,比如克尔凯郭尔和梭罗,都把每天的例行散步奉为神圣的活动——他们认为那是新的思想涌现的关键。
“吾以为,双腿开始迈动之时,即是思想开始涌动之时。”梭罗日记中的这句名言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同样的,你灵感涌现的瞬间也许是在你半夜起床上厕所的时候、或是你刚从小睡中醒来的时候。最顶尖的发明家通常都会在床头柜上放一册笔记本,方便随时记录想法;而爱迪生则是日间小睡的狂热支持者。他们这么做不是为了增进睡眠,而是因为他们醒来时总会有新的点子。
据说爱迪生小睡时,会拿着球坐在躺椅上;一旦睡着,小球掉落的响声会将他惊醒。在这一瞬间,他就会抓紧记下发散思维留下的碎片。
百老汇畅销音乐剧《汉密尔顿》的制作人Lin Manuel Miranda就说过:“好的点子是不可能在你一心多用、日理万机的时候跑出来的,好点子是在你休息的时候出来的。可能是冲澡的时候、涂鸦的时候、陪着儿子玩火车的时候,是你的脑袋想着手头事情相反一面的时候。”
把这些零碎的轶事拼凑起来,你就能找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我们那些最为深刻的点子往往都是在“刻意思考”的间隙中涌出的,或者说是在我们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时涌出的。科学调查证实了这一点。研究人员发现,即便我们每天都会把醒着的大量时间用在费力的思考上,有超过40%的创新想法都是在休憩中显现的。
大多有创意的发现都是依照同一个规律产生的。
首先,我们会把自己投入到工作中,专注地思考某个主题。当我们在专注思考的过程中取得可观进展后,偶尔我们会发现有那么一块儿缺失的地方我们就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出。当我们走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们的最佳选择就是先停下歇一会儿。这一步看起来有点儿“反直觉”,但事实就是,往往当我们脱离了刻意的、积极的思考过程,转而让我们的大脑休息的时候,那缺失的一块儿就会神奇地自己窜出来了。创意思维的秘诀就在于,学会偶尔地脱离刻意思考。
当我们积极地参与某件工作的时候,我们的显意识(或者专业一点可以称作任务正激活网络)是主导力量。显意识的运作方式是线性的、或者说遵循逻辑性规律的。我们可以用“如果……那么……”这对关联词来形容它:如果这样,那么就会那样;如果不这样,那么就不会那样。在绝大多数事务中,这样的线性思维都是很好用的。但是偶尔我们会突然卡壳。我们坐在那儿,盯着电脑屏幕、盯着眼前的白板,努力想要想出点儿什么,但无论如何尝试,我们似乎就是想不出来。这个时候,只有当我们压抑住这份努力,我们的显意识才会逐渐隐退,而潜意识(即静息状态网络)就会接管过来。
从“线性思维”中抽离出来
潜意识的运作方式和显意识是完全不同的。它并不遵循线性思维的模式,而是以某种更为随机的方式运作、将那些在显意识工作时不会涌现的信息从大脑中的各部分抽出来。
如果说显意识是一条由线性思维疾驰的高速公路,那么潜意识就是围绕着公路的广袤森林。创新思维就埋藏在这片森林中。神经科学家经研究发现,潜意识其实是始终在默默运作着的。只不过,如神经学家Raichle所言,只有当我们将显意识关掉、进入休息模式的时候,潜意识中那份独特的领悟能力才会浮现出来。
有句谚语说得好: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在一个赞美“铁杵磨成针”、追求短期收益、鼓励人们挑战极限的社会中,学会休息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许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会重新制定自己的休息计划。
休息,并非只意味着懒懒散散、游手好闲;它还可以成为我们积极实现身心成长的方法。要想在压力中获得进步,就得同时学会好好休息。
*文中所提员工名为化名
摘录自丨Peak Performance: Elevate Your Game, Avoid Burnout, Thrive with the new Science of Success

后台回复“资源”即可下载海量免费学习资源
你可能错过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